-记中国红会救护总队第四十医疗队组建前后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通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可以阻止法西斯主义蔓延,使我们回到我们的家园,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 与法西斯主义作斗争是他们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顾泰尔 当年在中国的记者们试图弄懂这些医生参加抗战的原因时。一些人将他们称之为“反法西斯主义先驱”。早在他人之前意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险,并竭尽全力、昂首直面法西斯主义。
西班牙医生后裔2015年在图云关
1939年中国人民全面奋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野蛮侵略的正义之战,已坚持2年之久,在人类最恶劣的战斗条件下浴血奋战,连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都没有。每年数百万以上军民死亡,其中有一半生命是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医疗措施挽救的。 中国最大的医疗需求是在最短时间内培养技术熟练的医疗人员。医疗严重短缺,尤其是在共产党根据地。当时八路军几十万人,只有极少数合格军医,药品及医疗设备更是奇缺。1943年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仅剩9名医生。在八路军中服务的德国医生汉斯·米勒注意到,当时只有他和另一位日本医生接受过国外系统医疗培训。由于缺少合格老师,医学院的培训非常初级。从1939年起没有奎宁,礦胺类药物也买不到。新四军中,现代医疗人员同样稀缺。据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估计,合格的医生不足60名,但要为超过9000万军民提供医疗服务。 新西兰友人贝特兰在华北前线战地采访后,于 1938 年 1 月来到武汉。他多次去武汉八路军办 事处拜访周恩来,讨论了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的问题。按史沫特莱和贝特兰关于华北前线医疗需要的报告,计划在华北建立国际和平医院,下设五个分院,并继续提供医务人员和物资。周恩来请贝特兰把前线缺医少药的情况详细的报告,交给香港的宋庆龄。4 月初,贝特兰受邀参加了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的秘密会议。廖承志邀请了一些外国友人,讨论在华北地区建立国际和平医院。 1939年6 月,贝特兰一行,其中有中国的江涛声夫妇,德国人汉斯·米勒(Hans Müller)等。他们受到宋庆龄的热情接见:“欢迎你们远道而来支援中国抗日”!6 月 14 日保卫中国同盟在宋庆龄把护送国际援华的23 辆卡车,600箱医药器材和汽油,及由英国约翰·桑尼克劳夫脱爵士(Sir John Thornycroft)捐赠大型救护车委派贝特兰, 江涛声,汉斯·米勒等护送去延安。这是八路军获得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最多最珍贵的捐赠”。 (杨尚军 宋庆龄与晋冀鲁豫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022-08-17 12:02河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79550552846058&wfr=spider&for=pc)
宋庆龄在大型救护车旁 7月2 7日国际援华西班牙医生白乐夫,严斐德及基瑞德从英国到达贵阳。受到红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欢迎。
1939年10月江涛声一行在西安 左起:捷克名医基瑞德(Kisch)博士, 奥地利医生杜汉(Duhan)的夫人第29医疗队队长江兆菊医生 ,奥地利医生杜汉(Duhan),江涛声夫人德国希尔达护理员 ,江涛声(梁钧铤保存,郭建建提供) 一九三九年秋,经宋庆龄等多方策划,江涛声一行人等抵达西安后,西北红十字会大队长万福恩把各方面要求去敌后为八路军服务的人员编成红十字会第四十医疗队,江涛声为队长。参加这个医疗队的,有高级创伤外科医生捷克人纪瑞德。原61医疗队护士赵春霞、郭步洲、梁钧铤和事务员张自中等共7人。 第四十医疗队于一九三九年冬天在八路军办事处刘民的协助下,离开西安,奔赴五台山援建白求恩医院。 “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建于1937年11月7日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1938年,晋察冀军区医院转移到平山县花木村。白求恩大夫曾两次到花木村工作,并在这里帮助创建了八路军“模范医院”和“特种外科医院”,即后来的国际白求恩医院前身。 由于白求恩要为八路军医疗筹措资金回加拿大,纪瑞德成为替代白求恩的最佳人选。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纪瑞德被紧急任命前往五台山白求恩医院。(罗伯特 孟洛克: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第四十医疗队于一九三九年冬天在八路军办事处刘民的帮助下,离开西安,火车到河南渑池后,开始步行,夜宿破庙或牛棚。纪大夫比其他队员大二十来岁,吃苦耐劳同大家睡在一个牛棚里。医疗队抵达南村时,炮声更加密集,子弹在空中飞舞。医疗队偷渡黄河到了对岸的垣曲,突破日军的封锁线,连夜迎着鹅毛大雪在陡峭的中条山行进, 上四十里,下四十里,没有月亮,没有星光,积雪复盖了小路。近视眼的护士赵春霞,不慎滑到了山沟里,大家爬下去把她营救上来,幸亏没有跌伤,只丢了近视 眼镜,只好搀扶着她走。一口气走了一百二十里山路。大家疲倦得躺在雪地里就睡着了。 张立森是党领导的山西新军 (抗日决死队)独三旅《黄河日报》编辑,被委托找八路军,联系去五台山。独三旅的后方医院,有不少重伤员急需施行手术。基大夫说只要搭个临 时无菌的帐蓬就可以开刀。连夜用白布制成一项大号方形蚊帐式的帐蓬,并将它放在蒸锅里消毒。他与江队长合作,连日替伤员开刀。同时又为独三旅的医护人员办了一个培训班。 1939年起蒋介石积极反共,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2月阎锡山对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发动了进攻。医疗队的住所被叛变的独八旅包围。他们看到有白头发高鼻梁的基大夫,有黄头发、蓝眼睛的希尔达在医疗队里,只好撤除了包围。 医疗队到东路地区,又被范汉杰的国民党二十七军的部队包围,医疗队全体人员被押到27军军部。 几天后,纪大夫患了斑疹伤寒,连日发烧不退,昏迷不醒。在全队人员日夜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纪大夫的病痊愈了。四十医疗队被押送返回西安红会大队部。过了黄河,路经河南白马寺。白马寺红十字会医疗队队长江兆菊见到江涛声后,要求把赵春霞和梁钧铤留下协助工作。 1940年秋,梁洁莲等参加了扩建的四十医疗队,人员增至十九人。其中有奥地利籍内科医师王道(TeddyWantoch)和他的爱人苏珊。被派往湖北老河口五战区工作。 王道医师在后方医院工作时,认真负贵,对伤病员非常热情。由于沿途工作劳累,生活条件又差,王道医师的肺结核病复发,大量吐血,住进襄阳医院治疗。1945年12月王道医生因病去世,埋葬在中国的大地。 中队长贝克医师听不懂中国话。方博是高中毕业生,经常给贝克当翻译。医疗队员经常阅读进步书籍。一天,突然有一群人来找贝克大夫,他非常机灵地把 刚买来的那些进步书籍踢到床底下。(梁钧铤:我在红会医疗队的一段经历,贵阳党史资料,1986年,第二期,19-27) 在赴西安途中,贝特兰得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于是他要回国参加战斗。护送大型车队到西安后,他向江涛声等人告别。最后由汉斯·米勒一人护送车队于10月平安达到延安。汉斯·米勒有幸成为唯一到达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国际医生,其后与印度医生柯棣华一样成为白求恩大夫的继承人。 40医疗队是宋庆龄领导的保盟,中国共产党及林可胜救护总队合作创建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战地医疗的一个典范。来自中国,德国,捷克,奥地利等国国际援华医疗人员无私奉献,在中国抗战医疗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几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国际主义战士 1937年,中国人民毅然奋起全面抗日战争中,以血肉之躯构建了新的长城。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有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主义援华志愿者,以生命为赌注,跨越重重阻碍,为敌后的亿万军民雪中送炭。谢维进,江声涛,贝特兰、基瑞德,汉斯·米勒等中外医生与志愿者的团队书写了时代不朽的传奇。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国际医疗队员的英雄事迹将永远为历史铭记:
谢维进(1904—1978),又名芝祥,号用常,重庆璧山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西班牙国际纵队中杰出的中国战士。
谢维进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又留学英国、德国。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后,他长期在欧洲从事共产国际的宣传工作,曾兼任共产国际《中国通讯社》社长。 西班牙国际纵队经历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谢维进受共产国际和中共西欧党组织委派,化名林济时,前往西班牙参战。他担任国际纵队中国支队指挥,并兼任西班牙共和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政委。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谢维进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马德里保卫战、瓜达拉哈拉战役、埃布罗河战役等。他表现出色,多次负伤,甚至险些失去右腿。 1939年,国际纵队被迫撤离西班牙,谢维进和其他战士被关押在法国集中营。在集中营中,他秘密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宣传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 谢维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西班牙国际纵队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还在国内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于1978年在北京去世。 谢维进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人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中西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江涛声(1910-1949),原名江晴恩,湖北荆门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他考入了清华大学经济系,与冯仲云、胡乔木等在一个团支部,开展学生运动,广泛宣传进步思想,积极组织参加爱国集会、游行和讲演。由于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仅在校就读两年的江涛声被迫离开了北京清华大学。 1930年,他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医学院就读。1931年,由谢唯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广泛地宣传中国革命,争取国际支援,他先后到过荷兰、捷克、奥地利、瑞士等十余个国家。 1932年7月27日,江涛声参加世界反战会议。 1933年初,德国法西斯上台后,对各国共产党横加迫害。江涛声被德国法西斯驱逐出境,辗转捷克、瑞士等国。在瑞士从事革命活动期间,考取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病理学博士。 1937年,江涛声到捷克、印度等国从事医学研究,并进行革命活动。1939年江涛声,经宋庆龄等同志的安排,与捷克名医基瑞德博士、奥地利医生杜汉(Duhan)等一行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组建了他担任队长的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第40医疗队. (红十字旗帜,飘扬在抗日根据地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26 16:15 来源: 新华社)
1939年夏捷克纪瑞德外科医生与林可胜在图云关
基瑞德(Dr.Bedrick Kisch)(1896 - 1968),西班牙国际医生中最有天赋的高级创伤外科医生之一,具有在西班牙战场丰富急救外科经验。1939年基瑞德43岁,仅比白求恩小两岁。 1936年11月白求恩到达马德里时,曾被分配在国际纵队首席医疗官基瑞德处工作。中国志愿者、时任国际纵队炮兵队政委的谢唯进在1937年攻克肯妥城的战斗中腿部中弹负伤,给他动手术的就是纪瑞德医生。多年后,谢唯进念念不忘,称他医术高超,“使他的腿部没有留下一点跛的痕迹”。 1939年5月20日基瑞德等3人从英国利物浦一艘旧货轮,到达万里之遥的中国香港。10周后杨固等14名医生于9月28日到达香港。虽然,9月1日法西斯侵略战争已经在波兰爆发,但援华的西班牙医生依然义无反顾登上处于已被日本法西斯侵略8年的中国大地。 林可胜在8月给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报告给以基瑞德等3人很高评价:“来自西班牙的基瑞德等3位医生已经抵达贵阳。他们每个人都十分出色,称职,有战地经验,技术过硬,诚心诚意帮助中国。” (罗伯特.孟乐克:国际援华医疗队在战时中国(1937-1945),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8,16,31,114,151页)虽然1939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使基瑞德替代白求恩的使命未能实现,但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永远不灭。 (纪瑞德:抗战中“西班牙医生”的“老大哥” 2023年 作者 池子华https://www./wstd/wsmb/33758.shtml )
1943年底,他和其他9位国际主义医师被救护总队派往中印缅战场救治中国远征军。纪瑞德曾在新38师服务。他不知疲倦的工作,战地救援和医院的工作都十分出色,他的“专业知识、可靠性和忠诚度”被高度评价。在缅北战场,我军伤亡比例约为2:1。在中美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共有13000人接受治疗。其中60%—70%的人基本康复,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5年抗战胜利后,纪瑞德,在英国短暂停留后回到捷克斯洛克,1968年病逝。
1939年 米勒(左)与马海德在延安 汉斯·米勒(1915-2004)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医生。1933年,米勒逃出德国,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学医。米勒在大学期间认识中国学生江涛声。江涛声对米勒说,“中国是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引导米勒到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1939年4月19日,年仅24岁的米勒带着从瑞士红十字会申请获得的一套医疗器械,登上了驶向香港的“杜梅号海轮”。抵达香港后,米勒找到保卫中国同盟,表达了“为中国的抗日斗争出力”的意愿。9月与在西安,国民党当局曾企图阻挠米勒前往延安。米勒机智地用国民党瑞士使馆签发的签证,得到通行的许可。 1939年9月,米勒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设便宴招待米勒,八路军卫生部的马海德大夫出席作陪兼任翻译。米勒被安排在延安拐峁八路军军医院担任外科大夫。 1939年11月,米勒随印度援华医疗队从延安出发,12月达到位于山西武乡县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受到朱德欢迎。米勒表示,“将沿着白求恩的道路,为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正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白求恩式的好大夫”。 米勒在太行山区前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残酷而频繁的战斗、夜以继日的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米勒先后担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冀察热辽军区卫生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军区医管局主任。米勒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品格,赢得全体医务人员和伤病员的信赖。在战事最激烈时,米勒担任前线流动手术队队长,再次冲到最前线为伤病员治伤救命。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米勒救治过9000多名,医术高超,贡献巨大。 新中国成立,米勒到长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担任院长及科研处长职务。1951年,他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后调任位于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担任院长职务。1957年,米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米勒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任内科大夫,后来担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 1972年米勒与陶其敏一起负责研发乙肝疫苗。在简陋条件下,研发团队经过数百次试验,最终于1975年7月1日研制成功中国首批乙肝疫苗,使我国跨进了肝病防治世界先进行列。 1989年,在米勒来华工作50年之际,中国政府为感谢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授予其“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称号。 (百年传奇:汉斯・米勒的中国奋斗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175400700207865&wfr=spider&for=pc)
张立人 2025年4月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副研究员已退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