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教育智慧要诀 所谓的“白痴”和“怪异”,换一种角度看就是天赋,就是狂热的兴趣,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 因为不被理解,天才画家曾被讥笑为“白痴”。在很多正常人的眼里,他就像一个异形体,无法被包容,只有他的父母发现了他,并理解他,帮助他。虽然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像毕加索那样“怪异”,但他们身上始终有着这样那样让家长意外甚至难以接受的地方,这时,家长们需要的是发现和激发,而不是打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护住孩子身上也许是最闪亮的地方。 他异常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是他的声音。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不耐烦他说,“去吧!去吧!”他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瞪着他说,“去吧,去吧,上厕所去吧。” 这个男孩就是毕加索。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位美术教师,曾做过美术馆长。 刚学会走路时,毕加索就经常随父亲到博物馆去,在父亲工作的画室里一待就是大半天。他常常站在父亲的身后,惊奇地看着父亲用画笔将五颜六色的颜料涂抹到画布上,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慢慢地,他开始趁父亲不在,偷偷地抚摸父亲的画笔。再大一点,他就更不安分了,他不光玩画笔,还用它沾上颜料,抹在纸上、墙上、地上甚至自己身上,总之,在一切他认为方便的地方“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然后兴高采烈地等着大人的表扬…… 4岁的时候,小毕加索还迷上了剪纸,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双灵巧的小手,剪出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小动物。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么一个可以灵巧地画毛驴和狗的“小神童”却被认为是一个“白痴”,逃学和旷课是他的家常便饭,调皮捣蛋也成了他的强项。不管上什么课,他都画个不停,不管是课本,还是练习簿,只要有空白的地方,他都要画满各种各样的人和动物,他甚至还在课间在黑板上画了两只正在交配的毛驴,还写了一首关于毛驴交配的“淫诗”。谁也想不明白,这个10岁男孩的脑子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很快,毕加索做的“坏事”全让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问:“孩子,你真的想画像?”毕加索点头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果真,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进了美术学校,毕加索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看到儿子这么喜欢画画,父亲最后决定让他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 14岁时,毕加索考入父亲任教的巴塞罗那美术学校高级班,16岁毕业时画的《探望病人》参加全国美展,具有相当写实的造型水平。以后他又考取了马德里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 1900年,毕加索来到西欧的艺术中心——巴黎。到巴黎的第二年,他就举办了个人画展。从此,毕加索进入了以他生性爱好的蓝色为主要色彩的“蓝色时期”。后来,他在巴黎定居,成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的作品不仅局限于绘画,还有为数极多的版画、雕刻、陶器等。直到92岁逝世,他始终没有停止过艺术创作。 所谓的“白痴”和“怪异”,换一种角度看就是天赋,就是狂热的兴趣,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只要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看,即使是被称为“白痴”和“怪异”,也完全可以为它们找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正确的引导还可以使它们完全朝正向发展。这其实也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像毕加索这样的天才,而是缺少像毕加索父母那样理解孩子的家长。所以,不要因为孩子“不一样”“怪怪的”就给予否定,从而抑制了他天赋的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找一个理由,让他自由地发展,这才是真正明智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