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年,明代诗人王恭被荐举为翰林待诏,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之后,被授为翰林典籍。 然而官场浮沉,非其所愿,诗人终究难舍故园山水,遂辞官南归,重返闽中长乐。 归途漫漫,春意渐浓。行至衡阳,见北归之雁振翅凌云,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这首《春雁》。 ![]() 《春雁》 王恭〔明代〕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这首诗的大意是: 一夜之间,春风吹遍了衡阳城,楚水燕山相距万里之长。 不要怪大雁一到春天便启程北归,只因为江南虽好,毕竟是异域他乡! 大雁在中国古诗中经常出现。 通常,人们总是借秋雁南飞的形象,抒发滞留北地的客子对南方家乡的怀念,以及对北方艰苦环境的厌倦。 这首诗却相反,塞北虽苦,但终究是故土。这首诗构思别具一格,主题更上一层楼。 ![]() 首句以夸张笔法开启全诗,将春风拟人化为疾驰的信使,一夜之间跨越千山万水抵达衡阳。 这种时空压缩的艺术处理,既暗合大雁感知季节更替的敏锐本能,也隐喻诗人辞官决心的果决。 “衡阳”指衡山之北。衡山有回雁峰,相传雁飞至此,便不再往南去。 二句以“楚水”到“燕山”的万里之遥,衬托诗人对京城艰苦生活的厌倦之情。 楚水(象征诗人曾栖身的江南繁华,燕山则代表魂牵梦萦的故乡。 万里之遥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精神漂泊的隐喻。 诗人巧妙运用“水”与“山”的意象对比,前者柔媚却漂泊无定,后者沉厚而根基深固,暗含对仕途与乡土的价值判断。 三句表面上是为春雁的北返辩解,实则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心声。 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句"江南虽好是他乡",这里的"江南"具有双重象征意义: 从地理维度看,作为福建长乐人的王恭,江南本属其故乡范畴;但诗中“江南”实指京城宦游之地。 这种地理与心理的错位,揭示出诗人对“故乡”概念的辩证思考:肉身栖居的富庶江南,终究不敌精神原乡的召唤。 因而本诗的主题不是表现对故乡的执着的爱,而是表现了诗人想辞官归隐、遁迹林泉,寻找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意趣。 这首诗通过描写衡阳归雁,不恋江南风光,春到衡阳便北返,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对不愿为官,愿过渔樵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造意新颖,沉著蕴藉。 其中“江南虽好是他乡”一句写出了所有中国人的沉淀在心中的古老情怀,读来尤令人心动。 当春风再次吹过衡阳,那只穿越诗行的春雁,仍在提醒我们:生命最动人的风景,永远在心灵归乡的途中。 这种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寻,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超越时空的终极魅力。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