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来,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国家取仕的主要途径,它决定了无数士子通向仕途的唯一捷径。在古代,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踏入殿试的大门,如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这样的天才都未能金榜题名,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挤过科举这座独木桥,可见难度之高。如同现今全国各类高校扩招,即使录取分数低到200多分,很多人还是无法迈进高校的门槛一样,也就难怪范进这老爷子直到五十多岁考上举人会高兴得发疯了。 据不完全统计(以下文中有些数字有不同版本),自隋朝大业二年(606年)开启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1400多年间,考上进士者约10万人。从唐朝到清朝,中国历史上共诞生了664位文状元、293位武状元,福州、吉安、杭州、苏州被誉为“四大状元之乡”。这些“学霸”不仅是科举制度的巅峰代表,也是地域文化兴盛及优良的家风家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不乏令人惊叹的神话:17岁少年夺魁、84岁老翁登榜、还诞生了唯一的女状元(太平天国时的傅善祥--东王杨秀清的宠姬)。 此外,北宋皇子赵楷偷偷参加科考竟拿下榜首却被宋徽宗为避嫌改为榜眼、清代字迹潦草的“学渣”毕沅因考前压中试题逆袭成了状元成了一时美谈。而唐代的裴思谦靠贿赂权臣强夺状元,被讥讽为“脸皮最厚的状元”。下文枚举一些科举史上的奇事,供读者赏析。 ![]() 千古龙虎进士第一榜 在1057年嘉佑二年科考进士中,后来列入《宋史》的有 24 人,分别为章衡、窦卞、罗恺、邓考甫、王回、王韶、王无咎、吕惠卿、刘库、刘元瑜、苏轼、苏辙、郑雍、林希、梁焘、曾巩、曾布、程颢、蒋之奇、杨汲、张载、张璪、章惇、朱光庭等。同榜中,唐宋八大家居其三(苏轼、苏澈、曾巩)、“关学”学派代表人物张载、“洛学”代表人物和理学奠基者程颢、“三奇副使”王韶、首创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村规民约》的吕大钧。 这榜进士,后来出了九个宰相,分别为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他们对于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就有王安石变法中的关键性人物吕惠卿、曾布、章惇。 ![]() 进士之乡 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进士之乡”前十名包括苏州、福州、杭州、吉州、常州、绍兴、宁波、兴化、抚州、徽州,主要集中在江南和福建地区。(注:因行政区域变迁,各地的统计数字会重叠) 苏州为状元数量最多(54位状元)城市,进士3900多位,以范仲淹、顾炎武为代表; 浙江杭州有进士3500多位(含15位状元),沈括、贺知章出于此地。 江苏常州号称“千载读书地”,有进士3300多位(含15位状元)。 福建福州,有进士3200多位(含状元26人),名人有林则徐、严复。 江西吉安有进士2900多位(含状元18人),欧阳修、文天祥与吉安有深厚的渊源。 浙江宁波有进士2400多位(含7位状元),以王阳明为代表。 福建莆田有进士2300多位(含22位状元),名人有蔡襄、蔡京出自此地。 福建泉州有进士2200多人(含19位状元),洪承畴、施琅、郑成功出于此。 安徽徽州有2000多位进士(含16位状元),以朱熹为代表。 浙江绍兴有进士1100多位(含11位状元),最著名数陆游。 此外,四川眉山在两宋期间出了880多位进士,成了科举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巅峰,与“三苏”(苏洵、苏轼、苏澈)一起成为眉山文化鼎盛的符号。 ![]() 福建才子:“考霸” 福建虽为东南僻壤,但自汉唐以来,文风日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邹鲁矣”。福建在科举史上创下了许多佳话:①连夺三届状元。宋孝宗乾道年间,乾道二年(1166)状元萧国梁、乾道五年(1169)状元郑侨、乾道八年(1172)状元黄定,连续三榜状元都是福建人。还有两对福建状元是“连科”夺魁,一是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状元黄公度、绍兴十二年(1142)状元陈诚之;二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状元邹应龙、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②两届包揽前三。一是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的前三名分别为黄公度(兴化军莆田县人)、陈俊卿(婺州人,徙兴化军莆田县)、陈修(福州闽县人);二是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的前三名(有趣的是他们都是福州人):郑性之(福州侯官县人)、孙德舆(福州福清县人)、黄桂(福州侯官县人)。 从资料可以查到,两宋118榜(北宋69榜、南宋49榜)状元的名单中,福建出现19个状元、19个省元、23个榜眼,15个探花。这些人中,出了2个宰相、10个执政(在宋代,副相和枢密院正副长官统称“执政”,“宰相+执政”并称为“宰执”)。“省元、状元、榜眼、探花里至少有一个福建人”的高名次上榜名单情况共出现在50榜中(其中北宋19榜、南宋31榜),占42%榜,福建才子无愧于“考霸”名号。 ![]() 江西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 自古至今,江西省吉安走出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豪欧阳修、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胡铨、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明朝大才子解缙、明朝初期担任20多年内阁首辅的杨士奇、明朝地图学家——罗洪先、明朝东林党首领之一的邹元标、与王阳明分庭抗礼的明朝大儒罗钦顺等。 明朝时期,吉安的科举考试硕果累累,一共考取了993名进士。在1400年和1404年科考中,状元、榜眼和探花都被吉安人收入囊中,创造了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的奇迹。据统计,从唐宋到明清,吉安共考取了2900多位进士(含18位状元),另外还有16位榜眼和14位探花。他们成就了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堆花香”的美谈。江西吉安还有“一门九进士,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的美誉。 ![]() 四川新井:陈氏父子四状元 北宋初年,四川阆州新井县陈省华(官至太子中允),与长子陈尧叟(官至宰相)、三子陈尧咨(节度使、著有《卖油翁》)、女婿傅尧俞先后考中状元,合称“陈氏四状元”。次子陈尧佐(官至宰相)也是进士,父子四人合称“一门四进士”。三个孩子最后出了两个宰相和一个将军,其家族被誉为“宋朝最牛官宦世家”。“冯母烧夜香”的典故出自陈省华夫妇严格督促儿子苦读,冯氏夜间持棍监督。家教如此,自然会人才辈出,光耀门庭。 ![]() 山西裴柏村声名威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裴氏家族注重对后代的教育,特别在品德修养上更是严格,使得这个家族在两千多年里从未显露衰败迹象,反而在科举中屡屡中第,延续着家族的辉煌。在正史立传者超600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其中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裴家姑娘还出了3个皇后、4个太子妃、2个王妃、21个驸马。 ![]() 进士第一村 浙江宁波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被誉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路之饶”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自北宋至明清,这里的陈氏家族前后出过进士76名,任职地方官吏达161人。 此外,还有“十里秀水绕双井,四八进士耀古今”的黄庭坚故里--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 被誉为“中华进士第一村”的江西省泰和爵誉村,历史上出了9个状元24个进士,后代多达官贵人。浙江瑞安的曹村也有“中华进士第一村”之誉,全村有29位登进士甲科、6位武进士。 …… ![]() 同榜“一门六进士” 江西南丰县流传着这样的励志神句:“地要一寸寸垦,书要一句句啃,进士要一代代拼!”,说的就是家境贫寒的曾巩一家子。他们白天要干农活,只能在夜间就着松明火把彻夜苦读。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科考以策论为主,这对特别擅长策论的曾巩及其兄弟妹夫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们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对国事的敏锐洞察,愣是成了科考史上“寒门难出贵子”逆袭的代表,一起赶考的六人罕见同榜考中进士,从而轰动朝野,造就了“一门同榜六进士”的神奇。这六人分别为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牟(曾巩的弟弟)、曾布(曾巩的弟弟、后官至宰相)、曾惇(曾巩的族弟)、王无咎(曾巩的妹夫)、王彦深(曾巩的另一位妹夫)。 ![]() 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 被誉为“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故事,发生在武侠小说家金庸老先生(本名:查良镛)家族,即大名鼎鼎的清朝时的江南豪族--海宁查家。在清康熙时期,查家是当时江南首屈一指的豪门之一,又接连出了好几位进士,出了不少文坛名人,家族辉煌盛极一时。 “一门八进士”说的是宋朝王安石家族,也是北宋科举制度和文化繁荣的缩影。从王安石爷辈起至他儿子辈,四代人在69年间,登进士者8人,兄弟俩宰相。叔公王贯之(宋真宗咸平三年陈尧咨榜)、父王益(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奇榜)、大哥王安仁(宋仁宗皇祐元年冯京榜)、王安石(宋仁宗庆历二年杨寘榜)、四弟王安礼(宋仁宗嘉佑六年王俊民榜)、五弟王安国(宋神宗熙宁元年赐进士及第)、六弟王安上(宋仁宗六年贾黯榜)、长子王雱(宋英宗治平四年许世安榜)。 “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是江西兴国县埠头乡凤岗村的科举佳话。《兴国县志》记载:宋代时期李潜一家三代出了父李潜、子李朴、李格、李楫、孙李开瑞,弟李浑一家,出了父李浑、子李存、加上李浑玄孙李谦在宋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从1057年李浑第一个考上进士,在118年间,一家妥妥的八进士,他们皆以理学诗文名世。李浑、李潜、李谦、李存、李朴叔侄先后位居翰林。 ![]() 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古村。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村里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百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下自股级上至国级无所不有,标准的一个官宦村,有江西省“千古第一村”的美誉。 ![]() 第一位“三首”状元宰相 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开闽三王”之王审邽的六世孙--王曾,在宋咸平年间,他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成为北宋第一个三首状元,当过宋仁宗和宋真宗两朝宰相,素有“圣相”之美誉。在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者寥寥可数(仅17人),在17人中能当上宰相者,也仅2人。 同为状元的宰相吕蒙正看罢王曾考卷之后感慨道:“此生已安排做状元宰相矣!”。王曾中状元后,吕蒙正便急着想将女儿嫁给他,却被老宰相李沆捷足先登,他的大女儿嫁不到五年就去世,又把二女儿嫁过去,妥妥地占着王曾这个女婿。 所谓“生则入阁,死号文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的阐释,可见“文正”谥号之高,历史上得此谥号者也不过27人。王曾死后谥号“文正”,可以说是对他政绩的最高褒奖。 唐代的崔元翰,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成为科举史上首位“三元及第”的才子。 ![]() 最强科举钉子户 最强科举钉子户这把交椅,非清代的王服经莫属,他是年龄最大的新科进士。王服经科举之路磕磕绊绊,好不容易在乡试中举,第一次会试却名落孙山。清嘉庆十三年(1807年),84岁的王服经第二次赴京师应试以第125名上榜,殿试排名位列三甲238名。嘉庆帝认为84岁中进士打破了清朝开国以来的会试记录,是科举史上的佳话,于是下旨直接授予王服经翰林院检讨。不经朝考而直接授官,向来是一甲三名的特权,王服经获此恩荣,也算祖坟冒青烟了。 ![]() 从代考赢家到朝廷钦犯 清时,在新皇登基的参职考试(只针对低级官员,与科举的考职不同)考中第一名的人,只需四十五天便可以进入选官流程。于是在京城衍生了代考职业,凡擅长楷书者那可是很吃香的。每逢誊录供事这类考试,必定会有人请他们代考,酬金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上百两。光绪元年的考职因故延迟到癸未年举行。时,浙江萧山马星联的楷书名扬京城,故求的人很多。本次对请他代考的开出“八百两银子”的高价,出资者也以第一名获得官职。这可把王星联高兴坏了,大摆筵席大吹牛逼,仿佛自己就是代考第一人而轰动朝野。皇帝耳闻此事后大怒,收回已授官职,同时派人缉拿马星联,要将他抓起来审问。马星联慌了,急忙逃回老家萧山。恰巧,县里的典史与他家相邻,听到马星联在和一家人说话,就急忙报告县令。碰巧的是,马星联县考第一名时的主考正在此处当县令。县令听后慌了,就留下典史吃晚饭,暗地里却派心腹带上一百两银子给马星联,让他马上出逃东洋。 晚饭后,县令带上捕快和衙役,与典史一同前往马星联家搜查,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马星联一家人已逃之夭夭,此事便不了了之。马星联算躲过一劫,只是仕途与名声却彻底毁了。 ![]() 2025年4月28日 (编辑/蓝谷) ( The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