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唐故马府君夫人墓志》是近年新出土的唐代墓志,该墓志即为《殷日德墓志》。墓志长宽均为62厘米,志文25列,每列25字,字间施界格(2.4厘米见方),刻工精良,捶拓锋颖无损。志盖饰以缠枝牡丹及天马纹样,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从墓志内容可知,墓主殷日德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与丈夫合葬于“细柳之旧茔”。据史料记载,“细柳”位于唐代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是汉代以来的地名,唐代仍沿用。志文中提到殷日德“终于京兆长安务道里之私第”,并“合葬于细柳之旧茔”,明确指向长安(今西安)附近的细柳原为家族墓地。唐代细柳原为长安城郊重要墓葬区,多士族墓葬集中于此。类似唐代墓志如《姚辩墓志》《元长寿墓志》等,也多出土于陕西、河南等地,与唐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地理分布一致。
该墓志虽未明确书写者姓名,但其书法风格与初唐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高度相似,沿袭了褚遂良风格:结体醇正平和,体势开张,注重横势与纵势的对比,如“可教”“晨夕”“乙丑”等字的处理与褚书如出一辙;提笔空灵,运笔劲健洒脱,长捺末尾的颤笔模仿褚书特征明显,甚至出现“病态模拟”的倾向;兼具瘦硬清挺与丰润流畅,体现了褚遂良“融汇汉隶、取法二王”的书法传统。
墓志书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距褚遂良去世已近70年,反映了褚书在唐代中期的深远影响,成为研究褚体传承的重要例证。有学者推测其书写者可能是钟绍京(《灵飞经》作者),因钟氏推崇褚书且活跃于开元年间,但尚无确证。
墓主为“殷日德”,陈郡人(今河南淮阳),殷商后裔,家族南迁后定居江左。其生平要点如下:
祖父曾任简州刺史、济阳郡公,父亲殷元庆为宁州定平县令,以清廉著称。出身南方士族,家族与钟绍京等书法名家或有交往,反映唐代士族文化网络。
19岁嫁于马府君(朝请大夫、汉州什邡县令),以“贞慈守节”闻名,治家有方,教子诚孝,时人赞其“出言有善,人共慕之”。晚年因庸医误治病逝于长安(开元十三年,725年),享年73岁,次年与丈夫合葬于细柳旧茔。
墓志虽墓主等级不高,但其书法与镌刻工艺的精良,成为唐代墓志书法的“坐标性作品”,尤其为研究褚体书风的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
徐无闻等学者认为墓志为“善学褚者”伪托,但书法价值不逊于真迹。该墓志印证了褚遂良书法在开元年间仍被广泛效仿,甚至影响后世如钟绍京等书家。






















































墓志全文识:
唐故朝请大夫行汉州什邡县令上柱国马府君夫人殷墓志
夫人字日德,陈郡人也,殷商之后,先祖往国晋祚南迁之居江左,衣不解带一结数年,岳牧医人荆蛮悉慕,祖秦州皇任简州刺史,散骑侍郎、袭济阳郡公,出为州牧,祭墓刑欺入侍风流,朝廷慕义瞻夫人父曰幸逄,圣代草泽无遗,知子终,诸早湏入仕,父元庆,皇任宁州定平县令潞州潞城县令清廉政绩内外知名,弃任亲仁沉坐改俗,试夫人曰观汝行事之可教矣,既承坤德生女传之,凡事他门皆须折节,出言有善,人共慕之,苟遴斯义同念左疑年十有九娉于马氏,琴瑟遇恭,齐眉侍服,贞慈守节恒不忘心,理政于家,内外咸伏,教男诚孝,晨夕无号,训女事人兢兢不之何其天家无异,佐薄染时疾庸愚悮医渐结成徵,沉疴累月,百寻隐难求方,錬金膏时无可悟返魂二粒聚窟来希珠玝一路远,遗言诫子善恶自分,嗟女为人恐乖有失,每闻妇礼戄辱他门默累先宗柢灵有恨不违吾志,恭恭心小今就冥途之无,后悔死生大侧,知须何言毋子之情,谁能不痛之今一别永掩,黄壤人事顿终穷于乙丑,生死隔也,悲不可胜,善自为人,各须励己,其时开元十三年五月廿三终于京兆长安务道里之私弟,春秋七十有三,开元十四年合葬于细柳之旧茔,礼也,昔时置叠上将为名,今日安墳迁见忠贞之墓,长男酸鲠种树千株白兔驯游,众鸠捷集鸣呼哀哉,迁为铭曰:
忠贞之墓孝子之旌鹰捷梁上,猛鹿同茔心伤损树,虑煞留呈埋于墓侧,悔殒传名天城絪缊、万物化醇,乾坤运转有出有熏,恒蛾归月,婺女凌云,啼嚎马泣,群鸟戍墳,百年已毕,于俄俊文旧茔曰:久栢威墳,哀阙推颓毁唯生葛紫,荒芜织地,风急哀悲,聚泺棘状,菜密停鸡,伤嗟迭代虑镇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