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亭古驿,吴门烟水中的运河明珠——望亭古镇

 苏迷 2025-04-29

· 望亭舟中感怀 ·

明·吴兆


水国蚕桑早,春山蕨笋肥。

谁怜行路客,着尽离家衣。

村犬迎舟吠,田乌绕耜飞。

悠然望远岫,却羡暮云归。

·总述·

       本期将带领大家从奔牛古闸的千年涛声里溯流而下,沿着夫差开凿的江南运河故道东行五十里,来到烟波渐阔、稻浪翻金的大运河入苏“吴门首驿”——望亭

       望亭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西北部,地处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横贯全镇,是苏州与无锡交界处的一座古镇。望亭古称“御亭”,《太平寰宇记》云:“御亭驿在州东南百三十八里。”唐代刺史李袭誉因梁代诗人庾肩吾之诗“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青袍异春草,白马即吴门”,于是易名“望亭”,后镇以亭名。

图1 京杭大运河贯穿望亭镇(图片来源:网络)

·亭运古今——穿越千年运河明珠·

图2 京杭大运河望亭段(图片来源:网络)

       望亭镇是一座具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古镇,自唐代设市,宋代设镇,沿用至今,以“镇以亭名”的特点闻名。作为大运河入苏第一镇,苏州西北隅的运河咽喉,自春秋时期吴国建御亭至今,历经几千年漕运沧桑。望亭古镇曾是“吴中粮仓的转运枢纽,如今是运河文化活态传承的典范。在望亭的历史进程中,其兴衰深受运河的影响,依托大运河漕运功能,实现了商贸发展和文化繁荣。

       白居易早有诗云“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作为运河滋养的千年市镇,望亭自古便是江南经济活力的缩影。在商旅辐辏的运河畔,刺绣作坊的丝线穿梭于织机,酿酒坊的陶瓮蒸腾着谷香,铜铁匠铺的火星与竹木器行的刨花共同勾勒出早期手工业图景漕运体系的完善催化了望亭镇的空间重构,沿着运河两岸逐渐形成绵延的商贸走廊,农产与丝茧在此集散,古桥边的码头区蜕变为商铺林立的商业中枢,其市场规模辐射整个太湖流域。近代资本流动更是催生专业化市场,依托毗邻产粮区与手工业带的区位优势,米行与草席商号在望亭形成交易网络,汇聚了餐饮、零售、仓储等百余家商号。

       近年来,望亭镇通过“农旅文创”融合发展,打造了“稻香小镇品牌,将农业、旅游和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镇内拥有多个文化旅游景点,如御亭、驿站、皇亭碑、乌角溪遗址等,同时恢复了望运阁和运河公园等文化设施,以展示运河文化与地方历史。2019年,望亭稻香小镇入选苏州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和“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延续着运河经济、文化等基因的蓬勃生命力[1]

·驿路千年——望亭历史文化沿革·

图3 望亭镇历史沿革(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望亭古镇在石器时代就有吴地先民居住,渔猎、纺织和农耕技艺构成了古望亭辉煌的农业文明,因为地理环境的优越形成了聚落的初步形态。随着运河河道的开凿,运河带动人口迁徙与物质交换,水运交通致使沿线形成了与贸易关系密切的城镇空间,望亭作为因运河而兴的城镇,其文化根植于古运河。唐朝时期,发达的漕运贸易促成了望亭的街巷道路、市坊格局的形成,随着北宋设置望亭镇,望亭镇随着水利整治和水运商品流通量增加日益兴旺,很快这里就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姑苏的刺绣、浒关的草席、南来北往的货物都会在运河两岸的集市上交易。明代中期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望亭作为运河进入苏州的必经码头,逐渐成为苏州西北郊的新兴市镇。近代以来,漕运的衰落和沿线工业的崛起对望亭镇的交通格局和建筑风貌、生产方式等有一定的冲击。进入新世纪后,运河作为世界级的文化与遗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2]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望亭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多次战火洗礼,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历史上集镇数次因战争而毁几度沿运河南迁驿站也历经多次迁移唐代位于通波桥处,后南迁至响水桥,明初迁至问渡桥北,民国时裁撤,几经波折。人口也常常随着战争锐减,如东晋苏峻之乱、元末张士诚起义,清代最甚。太平天国时期,望亭为清军和太平军拉锯的主战场,李鸿章与李秀成的“大桥角之战”使望亭遭受严重破坏。

图4 苏州十景—“吴门望亭”(图片来源:网络)

       现今望亭镇镇内有古桥50座、古庙遗迹10多处。较出名的遗址有肖家浜遗址、长洲苑遗址。肖家浜遗址中曾采集出崧泽时期的陶顶、石斧等古物;长洲苑为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所建,是其种植林木、圈养禽兽以供游猎的场所,现如今绝大部分已荒废,仅存白鹤溪、杨柳墩、花泾角、桑白桥、梅园里等几十处古地名。

·古今交响曲——文化建筑遗产·

“唐驿运河记忆”——御亭

       御亭始建于唐代,初为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重要驿站,因唐太宗李世民赐名“御亭”而得名 。其历史可追溯至元和郡县志记载的“御亭驿”,是江南地区最早的官方驿站之一。现存御亭为2019年复建,位于运河公园核心区,采用唐代建筑风格,高12米,重檐歇山顶,檐角悬挂铜铃,风动时声传数里。亭内设置《御亭赋》碑刻,由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撰写,详述望亭作为“运河吴门第一镇”的历史地位。

       御亭的结构采用传统抬梁式木构架,斗拱比例精准,檐角起翘达45度,体现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亭顶饰有“鱼龙变化”琉璃脊兽,寓意“鲤鱼跳龙门”的科举文化;亭柱镌刻历代文人题咏运河的楹联,如白居易“望亭驿西船发后,橘州风起梦魂香”。

图5 御亭(图片来源:网络)

皇亭碑:镌刻帝王恩诏的青石丰碑

       皇亭碑全称“乾隆恩免苏松浮粮碑”,立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位于望亭月城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御碑之一[4]

       碑高2.39米,宽1.49米,厚0.49米,采用太湖西山糯米青石雕刻,碑文阴刻楷书15列共300余字,记载乾隆二年(1737年)恩免苏州、松江二府浮粮及乾隆十年(1745年)普免天下钱粮两道上谕。

图6 陈列于运河公园修复御亭内的皇亭碑(图片来源:网络)

图7 皇亭碑全文(图片来源:网络)

吴门运河记忆文化公园

——望亭镇运河公园

图8 望亭运河公园(图片来源:网络)

       望亭运河公园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是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于近年建成开放。其定位为“运河吴门第一镇”的文化地标,旨在通过保护与活化运河遗产,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

图9 望亭运河公园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改绘+底图来源[6]

       运河公园作为传承千年的古驿站,既体现望亭的传统历史文化,又突出运河环境特色,成为望亭贯穿古今的历史长廊。根据望亭全镇的产业格局特点,同时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运河公园分为三大板块,概括为“一心两翼”。各板块之间设计了过渡景观带,融入市民体验、生态治理、水利设施、公共配套。

        “一心”是项目T轴中心,为整个运河公园的中心,用于建设及修复古建。包括望运阁、御亭、望亭驿等多处历史文化建筑。

        “北翼”建有运河公园古建区的标志性建筑——望运阁,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上下三层,一楼用于运河历史文化展示、二楼展示的是望亭镇对大运河治理,三楼则是观景台。站上观景台,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的盛景,也可以俯瞰到整个京杭大运河望亭段的全貌运河。

图10 望运阁(图片来源:网络)

       望运阁北侧为望亭驿,望亭驿的前身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孙坚所建的御亭,作为军事休憩之所。隋文帝九年(589年)正式设立为驿站,初名御亭驿,唐代因避讳更名为望亭驿,取庾肩吾(中国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御亭一回望”诗意。明清时期,它成为江南十省漕粮北运的枢纽,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驻跸,并立皇亭碑记录减免赋税的圣谕。1913年驿站裁撤,但其核心功能延续至现代,2019年重建于运河公园,转型为文旅地标。如今,望亭驿站一楼用于展现望亭古驿的历史及驿站文化,二楼将党建与驿站两者功能结合,同时融入新时代特色,宣扬红色驿站、红色党建:沿运河为码头区域,复原皇碑亭及牌楼;南侧为望亭文化展示馆,展现人文望亭、望亭发展新貌、特色农业。

图11 望亭驿(图片来源:网络)

·生生不息——运河滋养的稻作文化·

图12 望亭地质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望亭镇的稻作文明源远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水稻种植创造了绝佳条件。这里地势平坦开阔,纵横交错的河湖构成天然灌溉网络,温润的气候更是适宜稻谷生长,使得望亭自远古时期便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水稻产区

       考古发现为望亭稻作文化提供了有力佐证。邬旭、张倩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望亭镇境内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碳化稻谷与石制农具[3]。这些文物现珍藏于望亭地志博物馆,静默诉说着数千年前先民在此耕耘劳作的场景。此外,遗址中出土的几何印纹陶碎片、良渚时期的石斧、玉璧、玉珠等文物,不仅印证了远古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更勾勒出一条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脉络,展现着望亭作为稻作文化发源地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图13 良渚时期玉璧、玉斧、玉珠(图片来源:网络)

        2006年,望亭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落地美丽的太湖之畔。2010年成功创建省级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016年,望亭地区的稻作文化成功申报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1]。2017年,在江苏省农委发布的105个农业特色小镇名录里,望亭镇成功入围稻香小镇,成为苏州入选的七个农业特色小镇之一[5]。2019年,望亭稻香小镇入选苏州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1]

图14 望亭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图片来源:网络)

       时至今日,望亭仍然是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曾获得江苏省级生态示范农业基地,望亭在保留了传统的稻作文化的同时,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农耕与科技的新稻作文化,打造出了“金香溢”大米、“虞河”蔬菜等著名农产品牌[3]

·总结·

       当暮色为望运阁镀上金边,运河水依旧带着千年涛声奔流向北。望亭的每一块青石板都刻着漕船的辙印,每一缕稻香都飘着先民的智慧,每一声评弹都流转着非遗的韵律;乾隆的圣旨正与现代游客的惊叹重叠;稻香小镇的田埂上,无人机播撒的稻种与六千年前的碳化稻谷遥相呼应;运河畔的市集里,草席纹样的丝巾与明式家具的榫卯在灯光下相映成趣。

       从春秋时期的吴越先民在此插下第一株稻秧,到今天的我们在智能灌溉的稻田边听风观星,望亭始终是运河写给江南的一封情书。它用漕运的桨声谱曲,以稻花的芬芳研墨,将皇亭碑的圣旨、御亭的铜铃都化作笔尖的纹路,在大运河的留白处,续写着“水为脉,文为魂”的当代传奇。

参考文献

[1]蒋励,王天赋,范铃燕,等.特色小镇环境提升研究——以望亭镇为例[J].城市住宅,2021,28(01):144-145+147.

[2]卢恒煦.文化基因视角下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段望亭运河公园设计[D].苏州大学,2023. 

[3]邬旭,张倩.保护与传承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文旅开发——以江苏省望亭镇为例[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9,(04):9-13.

[4]谢丽华.明清巍山文庙、书院和社学碑刻文化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3,8(05):8-16.

[5]蒋雪琴.苏州农业特色小镇景观差异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9.

[6]今日相城.20万平米运河公园!望亭在京杭大运河上做的这篇“水文章”,蛮灵格![EB/OL].(2018-03-14)[2025-04-        21].https://mp.weixin.qq.com/s/cAgU_J75sprfw0X2ehT_7Q.

文 :徐宁、胡可迪

京杭大运河数字博物馆公众号 

25.4.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