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林人物】巴林草原上的“老红军战士”——张恩生 文·王兴贵

 赤峰蒙辽风雅颂 2025-04-29 发布于内蒙古

巴林草原上的

“老红军战士”——张恩生

文    王兴贵

巴林草原上的“老红军战士”——张恩生

      1976年两辆吉普车突然开到巴林右旗朝阳分社敦达布郞村,在张恩生家门前停下,车上下来的人说,是接老红军张恩生同志去北京参加重要会议的。原来这一年9月9日,是全民悲痛举国追悼的日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党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上级分给昭乌达盟参加追悼会的两个名额。盟委决定由参加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老一辈红军战士参加追悼会(当年全盟在世的老红军只有6位)。

老红军张恩生(本文作者提供)。

      于是,张恩生代表昭乌达盟党政军民参加了追悼大会,并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这一任务既光荣又沉重,当然也是莫大的荣誉。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经过千难万险枪林弹雨走过来的红军战士,他们当然是最有资格成为草原各族人民的代表,最有资格见主席最后一面,最有资格送伟人最后一程的。这件事连张恩生自己也想不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一次见到主席一面。

     岁月如梭,匆匆几年过去,时间到了1980年,那一年我在朝阳公社任职。当年上级下达关于老解放区也就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那些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流血献身的老革命干部、老军人、老烈士事迹的任务。于是我同民政助理贺广志同志来到老红军张恩生的家采访。当时他家住在朝阳大队敦达布郞营子,他和儿子张德仁一起生活。在营子前街的一处普通农家院子里,我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红军老人。不巧的是老人恰在病中,但他仍然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老人虽已六七十岁但记忆力颇好,时隔多年一些过往的大事仍然记得起来。说起参加革命军队的事,他深情告诉我们,他从13岁起参加革命工作,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加入了陕北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

      史料记载,刘志丹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于1935年1月到达陕甘地区,同年2月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军委,8月建立了统一的陕甘根据地。张恩生所在的榆林地区当地群众这样传唱: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好英雄,要数刘志丹。张恩生所参加正是刘志丹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张恩生个子高大,身姿挺拔,军队各项操练他都走在头里,各项任务都完成得好,受到过部队领导的多次嘉奖。

      张恩生1915年10月16日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县化石崖村。幼时家庭贫困,青少年在家乡务农。1933年他参加了革命军队,党中央在延安时期,他在中央警卫一旅一团当战士,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担任警卫工作。1945年春他随新组建的旅开赴前线,任尖刀排排长。出发时,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接见了全旅官兵,毛泽东主席发表讲话。那一次,他很荣幸同毛主席握过手。

      采访中,问及他随部队出关北上的情况。张恩生老人说,当时情况急迫复杂,我们是一路行军一路打仗。我是尖刀排长,几乎每天都在战斗,我也多次负伤。

延安八路军整装待发(引自网络)。

      查阅党史军史,我初步了解了张恩生老人所在部队入关后的改编情况。原来,我东路出关部队都是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老部队。部队是李运昌带领出关的晋察冀16军分区扩编为热辽纵队,在原12团的基础上扩编为第30旅,下辖6个团的建制,其中包括68团。68团由张恩生所在的中央警一旅一团的部分人员扩编而成。

     抗战胜利日伪垮台,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殖民地人民挣脱了日寇铁蹄获得了解放。然而从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向解放区进攻。我军按照党中央“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指示,中共冀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分区,中共热河省委和省政府,大踏步地后退来到热河北部昭乌达盟林西县。然而敌人穷追不舍,他们很快占领了赤峰和开鲁,对我形成嵌形包围和进攻之势。在林西,地方反动势力乘机抬头,林西西北部不过数十里的克什克腾旗热水汤镇既有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也有反动会道门红枪会等武装。在林西东南则有假借“管辖攸关”的东蒙武装力量。他们都扬言要将八路军赶出林西去。

      一时间兵临城下情况紧急,很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为了给敌人迎头痛击,我冀热辽30旅68团奉命急驰支援,奔袭作战。经过在热水塘痛击以白金辉为首的土匪武装和以红枪会为首的反动会道门等地方反动势力的战斗,和在林西县六区五十家子与东蒙自治军的战斗,打退了敌对势力的包围和进攻,保证了我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稳定了昭乌达盟北部广大的解放区。

矗立在克旗热水镇北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照片为作者拍摄)

     然而在平息热水塘土匪武装和反动会道门的战斗中,有数名指战员牺牲和许多干部战士受了重伤。如今在克什克腾旗热水塘的北山上,有一座烈士陵园,共有8名革命烈士的墓碑。其中的7名是30旅68团的干部战士,有的则是延安来的红军战士,其中注明的是乔凤山、呼延平二位烈士就是延安来的老红军。烈士墓由热北地委、热北军分区建立。碑文说:烈士们为了解放热北,离开了家乡,告别父母妻子,徒步跋涉数千里来到热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努力工作改造社会,他们是民族英雄。也正是在那次战斗中,张恩生受了重伤,一颗子弹打入腹部,肠子被打断,一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右眼。

      张恩生在克什克腾热水汤围歼土匪战斗中受伤后,部队选派他的同乡战友刘尚德陪护,驻进了在林西永承号的八路军白求恩第七国际和平医院治疗。当时,这座医院是冀热辽所属的部队医院,也面向当地蒙汉群众。其名称是为纪念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而设立的。最初医院建在承德石洞子沟,后迁入避暑山庄的离宫内,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大举向解放区进攻,医院才迁到大后防林西县的。当时医院为综合性医院,医护人员多为从全国各解放区调来的,院长是国际友人斯.米勒,政治委员为姜政芹。医院接收的是冀热辽军区所属部队的伤病员。直到1947年5月方迁到热中地区。在热中,医院进行了大型的整编扩建,分别建立了冀察热辽军区第一和第二两所野战医院。

老红军张恩生的家乡陕西神木县城(2020摄,引自网络)。

      张恩生住院期间进行两次大型手术。一次是将被子弹打坏的一段肠子摘除,一次是被敌人子弹打穿的右眼进行了缝合装上了假眼球。两次手术非常成功。几个月以后出院时方得知自己所在部队30旅68团已经早就从林西开拔,无法找到原单位。当地政府鉴于他的伤情,遂将他和刘尚德安置下来一边康复一边工作。几年后转业到地方,二人在林西北部六区五十家子东门外落户。后又迁址巴林右旗索博日嘎敖包吐村。张恩生在当地土地改革中任农会主任,建政后任村长,合作化后任生产队长。

     老红军张恩生在部队经过几十次战斗,共负伤18次,被评为甲级一等残废军人。他荣立大功6次,小功多次。1980年,因伤病复发于巴林右旗朝阳湾村去世。

      张恩生的战友刘尚德也是一位老红军。他1913年6月出生,陕西省神木县人,是张恩生的老乡。青少年时在家乡务农,给地主扛活为生。党中央在延安期间,他在中共警卫团当战士,与同乡张恩生在一起。在林西西部剿匪作战中他的同乡张恩生负伤住院,他奉命陪护。68团在林西两个月后调离,他因陪护张恩生留在后方。1947年转业地方,在当时索博日嘎区搞土改,之后落户在黑山头村,即今索博日嘎镇红山村。合作化公社化时期在村里多年当生产队长。他为人正派,秉公办事,在群众中享有一定的威望。每年新春佳节地方慰问老红军给他送来茅台等酒类,他都与乡亲们共同品尝。在部队作战11次,立功5次。他于1984年因病去世。

      两位红军战士一生征战,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当地人们崇敬他们敬爱他们,将他们的事迹写入《巴林右旗人物》《巴林右旗军事志》里,使得人们永不忘怀。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王兴贵,1945年1月出生,内蒙古林西县人,毕业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地方史志专业。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邀编审,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研究院特邀作家,内蒙古地方志学会理事。多年从事文学创作、史志编纂、风俗研究工作,出版图书三十多部共一千余万字。出版的文学著作主要有:长篇小说《血剑仇》《血敖包》《虎印记》(此书与毕长青合著),中短篇系列小说集《真实》,散文集《兴安杂咏》,长篇纪实文学《辽宫春秋》《百年一梦》《巴林草原》等,2012年分四卷本合订印制二百六十万字的《王兴贵文学作品集》。

END

发扬原创·鼓励原创·传播原创

免  责  声  明

     本平台刊发上述文章是以更好传播文明信息、弘扬地域文化、鼓励原创精神为初衷,没有盈取金钱之目的,凡所刊发文章内有违史实、现实、事实之处或抄袭侵权等现象敬请指正,我们及时更正或者删除。

本公众号值得您关注的理由

     我们是一家不以商业盈利、广告噱头为目的,不以转载抄袭、恶搞低俗为手段吸引眼球的公众平台。而是一家立足家乡,面向全国,以发表旗内外有“爱心”人士的原创影视、文学等艺术作品为主的公众平台。记录我们平凡的生活和不平凡的命运,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您提供一个有格调、有内容、有思考的人文艺术传播平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如果你手中也有关家乡题材的优秀文章、摄影等艺术作品,欢迎与我们一起交流互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