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字,多以大气磅礴、气势雄伟的行楷,震撼人心。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黄庭坚行楷《送四十九侄诗》,“字大如拳”,极为震撼,感觉直冲心神,超棒。由于上传图片会被压缩,所以无法看出字大的震撼,不过文末会放出几幅局部高清图,可以一窥妙法,但是无法整体观之,很多韵味品味不出。 推荐两幅黄庭坚的字,一幅为此作的原大复制品,一幅为黄庭坚经典《砥柱铭》原大复制品,喜欢黄庭坚的书友可以看看。 黄庭坚《送四十九侄诗》,纸本行楷书,纵35.5厘米,横130.2厘米,共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总共46字。帖后虽无名款,但鉴藏印却颇为丰富,有“白石山房”“宋荦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印记。它曾是《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员,后被改装成卷,小编感觉这次改装才是彻底解放了这幅字的最美一面。关于此诗,史料中难以查到,四十九侄的身份也难以确切考证。字里行间展现出一幅离别场景。“有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刚刚相见,却又要匆匆离别,怎能不让人伤感?举起离别的酒杯,心中满是不舍。这简单的两句诗,将叔侄间深厚的情感展露无遗。“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这是黄庭坚对侄子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勉励。他希望侄子能够奋发向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不仅是一种期望,更是一种传承,传递着家族的精神与力量。“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短短十个字,蕴含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黄庭坚教导侄子,与人交往要宽厚友善,秉持真诚与善良;修身养性则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这是他一生的经验之谈,也是对侄子最真挚的关怀。最后,“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祖父格外挂念你,早些回到亲人身边吧。简单的话语,却充满了温情。这不仅是对侄子的牵挂,更是对亲情的珍视。从笔法上看,此卷深受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书法家的影响。笔画刚劲有力,如“共期同奋发”中的“奋”字,起笔藏锋,沉稳有力,行笔过程中线条厚重饱满,收笔果断干脆,颇有颜楷的雄浑大气。而在转折处,又借鉴了柳公权的骨力,棱角分明,挺拔劲健,尽显柳体的硬朗之风。同时,黄庭坚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荡桨笔法”,使笔画在行进中富有波折和韵律。在结构上,黄庭坚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的平衡对称原则,追求一种欹侧险绝的美感。有的字左低右高,如“有妷财相见”的“有”字,看似摇摇欲坠,却又通过巧妙的笔画安排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有的字则上大下小,如“早去到亲旁”的“早”字,给人一种新奇独特的视觉感受。字势上,此卷更是将舒展俊朗发挥到了极致。撇捺特长,笔画多取横势,如“何堪举别觞”的“觞”字,撇捺伸展,犹如大鹏展翅,气势非凡。整幅作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疏密得当,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变化出新的艺术效果。与黄庭坚同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lěi)曾评价他的诗句:“不践前人旧行迹,独经斯世擅风流。”用这句话来评价他的书法,再恰当不过。黄庭坚在书法创作中,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传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代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诗卷著录于《装余偶记》卷五、《石渠宝笈初编》卷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如果你也热爱书法,热爱传统文化,不妨走进博物馆,亲眼目睹《送四十九侄诗》的风采;当然,在公众号欣赏一番也不失为茶余饭后,利用碎片时间,释放自己爱好的一种方式。当然,也可拿起毛笔,临摹一番,感受黄庭坚笔下的那份深情与豪迈。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也会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些经典作品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传统文化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注: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