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欣赏:陈宝璐作品|深秋的感悟

 鸿福广大 2025-04-29
深秋的感悟.mp314:10
来自暗香疏影209

深秋,太阳很直,雨丝很密。

风侵扰着树迷恋着花,让枝叶枯黄,到处流浪。花在季节的时光中,因时而变,陨落的陨落,凋谢的凋谢,飘香的飘香,怒放的怒放。树是沉默的,在黝黑的雨里黝黑,在苍白的风里苍白。最活跃的要数那随风而舞的叶子,它像大自然的精灵,把死亡的命运作最后的舞蹈,飘啊飘,舞啊舞,轻轻的落在地上,香甜的睡去……

深秋的季节细细的雨丝,让空气洁净了许多。气温虽然有些偏低,但秋高气爽的季节还是很宜人。她没有春雨贵如油的身价,也找不到夏日雨雾濛濛的浪漫情结,更看不到严冬雪花漫舞的洁白的倩影。平和的季节使人悠闲,同时也给人一种疲惫的倦意。

漫步在市区百丽园中,放眼望去,满目秋意。我知道很多人喜欢北方满地金黄的秋天。尤其是我这个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晋城人,怎能不被这一派金色的景象令我产生美感?

看着从空中飘落的叶片,在秋风里从容淡定欣然离去。同时也联想起岁月的苦涩,在深秋里酿成甘甜,锄头根除了悲叹的杂草;镰刀收获了守望的兴奋,秋季里收获的果实,已绽放在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不免感慨万千,这都是四季轮回的结晶,落叶终究有了自己的归宿,秋实饱满的硕果最终还是填满了农家的粮囤。

品味深秋,熟了,这收获的季节;醉了,这火红的日子。

喜欢秋天的我,更眷恋着生命中的秋色。那鹅黄缠绕着秋风绚烂了原本萧条的季节,人生的秋天与季节有着太多的雷同。如果人生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阶段的话,那么春天就象征着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光芒万丈,生命始终展现着蓬勃向上的力量。我想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都曾热血沸腾,荡气回肠,那段青涩且刻骨的岁月,将值得我们用一生来怀念,回忆。

人们总是希望人生能永远停留在最美好的阶段。可是,花开就有花落。人生的韶华也如春天的花儿一样,不能永远驻留枝头。尽管我们迷恋娇艳的春天,迷恋人生中的韶华,可是任谁也无法阻挡岁月前行脚步。所以才有“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四季终会轮回,春天不是永恒的,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将会逝去。

深秋,落叶飘零,万物枯萎。一枚树叶从枝头到大地,完成了她此生的旅程,归于自然。而人的一生,不管是辉煌灿烂,还是碌碌无为,最终也会像树叶一样。所以,当人们看到落叶时,虽然有许多的舍不得,在一丝遗憾里,明白了人生中割舍的意义。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黛玉为何会葬花。花儿绽放,悠然枝头,突然“风刀霜剑严相遇”,风雨过后,摧残得满地落英,空留一缕香魂。花落枝头,无依无靠,凄然委地,这不正折射出黛玉的遭遇吗?在最美的年华里,寄人篱下,心无所安。

其实,人生就如这花一样,充满变数和无常,这一刻无法预知下一刻的事。就像你本来乘着飞机欢欢喜喜去旅游,结果飞机不知去哪儿了?本来周末想睡到自然醒,结果遭遇地震了……人生有聚有散,有喜有悲,“盛景不常,盛筵难再”,活在当下,享受眼下的每一刻。

回想曾经的一切,都将随风荡去。所有的爱与恨,酸与甜,苦与乐,都汇聚成了人生的巨大财富,入住在心灵深处。对于经历过的故事,或许只有自己才能加上最精彩的注解,也只有自己才是故事里最忠实的观众。

有人感慨:秋之心是将愁拆成两瓣,使之成为两个独立的汉字,得到的是秋与心的平和。就像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历经风霜雪雨的不断磨砺,痛过,苦过,笑过,乐过,一切的患得患失,通过岁月长河的不断冲筛,剩余的是那守护心灵的平静。

人生在于积累,深秋在于收敛。 无论人生的路曾怎样走过,在生命的秋季里,将不再为点滴得失而郁郁寡欢。学会了洞察人生,笑面人生,不卑不亢踏实做人,从生活中得到了许多感悟。这时的你就会用一颗豁达的心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路,过去的成败,悲喜,得失都将化作一缕清风荡然无存,偶然有些茫然,痛惜时光如梭,一闪即逝。假如生命的年轮能倒转,也许人生就少了许多遗憾,多了许多精彩……

深秋是宁静的,到处透着温暖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勤劳质朴的人,这时候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如果你是一位心事细腻的人,这时候你的生活必然会精致起来;如果你是一位有着浪漫情怀的人,这时候自然会身在秋天的美景中赏心悦目……这就是秋意,不会辜负热爱生活的人。

深秋,犹如一汪静静的湖水,撩拔着我心中的那份微微波动的涟漪,触摸人生清晰依旧的脉胳,曾经的一切将成为美好的回忆,从而永远定格在人生的长河。

走进深秋,深秋的启迪是一往无前的。仰望燃烧的太阳,在我们每一颗秋心里,都坚定着沉甸甸的信念,让脚下的路,在季节深处无尽延伸,正如大自然坚定不移的脚步……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