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子音乐与新世纪音乐(New Age)的交融领域,日本双人组合神思者(S.E.N.S.)以“Sound, Earth, Nature, and Spirit”(声音·大地·自然·精神)为创作哲学,构建起一座横跨东西方文化的音乐圣殿。自1984年成立以来,深浦昭彦与胜木由佳里凭借对电子音色与民族乐器的革新性融合,不仅为影视配乐树立了新的美学标杆,更以《故宫三部曲》《海上丝路》等作品开创了“东方新世纪音乐”的独特范式。 神思者《故宫的记忆》 一、音乐理念的哲学根基与创作实践 神思者的音乐创作始终根植于对“声音景观”的拓扑学重构。深浦昭彦的电子合成器编程与胜木由佳里的古典钢琴功底形成互补,其作品常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哲学表达: 1. 频谱叠印技术:在《伽罗》中,钢琴主旋律与二胡泛音的共振频率被精确设定为432Hz(宇宙振动基准频率),形成与人体细胞谐波的共鸣效应; 2. 空间声学设计:为NHK纪录片《故宫》创作的《Palace Memories》,采用双声道相位差技术模拟出太和殿的声学反射特性,使听众通过耳机即可感知空间纵深; 3. 文化符号编码:在《丝绸之路》系列中,将敦煌琵琶的12平均律音阶与阿拉伯微分音体系进行傅里叶变换,生成具有数学美感的混合音阶。 这种创作理念在《悲情城市》配乐中达到巅峰:仅21分钟的音乐,通过将台湾民谣《思想起》的旋律进行十二音序列重构,成功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悲剧性转化为可听化的数学模型。该作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配乐,标志着电子音乐首次跻身世界电影艺术殿堂。 ![]() 二、技术革新与文化符号的互文性建构 神思者的创作历程伴随着数字音频技术的突破性应用: 1988年《海上丝路》:使用雅马哈DX7合成器首次实现印度塔布拉鼓的物理建模,其算法后来成为Kontakt采样器的核心模块; 1996年《故宫三部曲》:开发出“文化符号采样”技术,将编钟的波形进行粒子合成处理,创造出既具历史厚重感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音色; 2004年《Natural》精选集:引入DSD直接流数字编码,使《沉醉于风中》的弦乐泛音分辨率达到128dB,重新定义了发烧音响的录制标准。 在文化符号的转译方面,他们创造性地将《源氏物语》中的“物哀”美学转化为音乐语法:《少年》一曲通过钢琴与尺八的异步复调,精确对应平安时代“もののあはれ”的七阶情感模型。这种将文学理论转化为音乐结构的能力,使其作品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桥梁。 三、跨媒介叙事与认知科学的探索 进入21世纪,神思者的创作逐渐显现出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关注: 2010年《心》专辑:运用脑波音乐疗法原理,将α波(8-13Hz)嵌入《Peace》的旋律进行中,使听众在无意识层面产生放松反应; 2018年《白洞辐射》:与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合作,采集恒河猴的声带振动数据,通过马尔可夫链生成具有生物真实性的虚拟声景。 这种跨学科实践在《故宫的记忆》中已现端倪:通过将故宫建筑声学参数(混响时间2.8秒,早期反射声强度-15dB)转化为音乐参数,使作品成为可听化的建筑声学模型。这种“音乐考古学”方法,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辟了新路径。 ![]() 四、全球文化语境下的本土性表达 在全球化浪潮中,神思者成功实现了“文化杂交性”的创造性转化: 《魔卡少女樱》配乐:将日本能剧的“序破急”结构与电子舞曲的Drop段落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叙事节奏; 《Chobits》原声:运用格列高利圣咏的平行五度进行,构建出赛博格时代的灵性空间; 《xxxHOLiC》音乐:通过将阴阳道的六十干支循环系统转化为调性循环,使音乐成为可视化的时间符号。 这种创作策略在《丝绸之路》中达到顶峰:通过将龟兹琵琶的24品定弦与波斯达夫调式进行拓扑等价变换,生成具有数学普适性的“丝绸之路音阶”,成为跨文化音乐创作的经典案例。 ![]() 如今,深浦昭彦与胜木由佳里仍在探索音乐与认知科学的边界。他们最新的VR音乐项目《声之圣殿》,通过双耳节拍刺激与三维声场定位,试图诱发听众的通感体验。这种将音乐转化为认知增强工具的尝试,延续了神思者自创立以来的革新精神。在电子音乐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他们用三十余年的创作实践证明:真正的文化创新,始终建立在对传统符号的深度解构与科技赋能的双重维度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