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周末,我听了一本对于当下中年人很有启发的一本书《中年之路》。 我特别认同作者的一段话。 他说,那些没有清醒地穿越中年之路的人,就算年龄再大,在外部世界显得再成功,也只是拥有高大身躯和重要角色的孩子。 而那些不知道跟自己对话的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人,他们的生活就像一本小说,被动地从一页翻到另一页,以为在最后一页会有人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但就算有,那也是最后一页了。 我们常常将人生划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从健康角度看,老年阶段身体机能衰退,诸多不便如影随形;论财富积累,青年时期往往囊中羞涩,难以满足心中诸多渴望;而谈及自由度,童年时期处处受制于中年人的安排,生活缺乏自主。 如此对比,中年本应是人生最富足、最自由、成就最高的黄金时期。 然而,现实却是“中年危机”如影随形,当我们提及“人到中年”,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烦恼、焦虑、无聊、失落感、挫败感以及失去方向感等负面词汇。 书中提到,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着独特的心理特征。 童年时期,我们拥有魔法思维。 孩子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怀揣着“成为宇航员”“成为奥运冠军”无比纯真的梦想,坚信未来皆有可能。那时的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幻想,每一个想法都闪耀着光芒。 步入青年,英雄思维占据主导。 青年人将辉煌成就的幻想投射于未来,为生存和实现欲望奋力拼搏。 “雇佣我”“嫁给我”“相信我”,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我很棒”“我很优秀”“我很可靠”的潜意识需求。 他们渴望在事业、爱情、家庭等各个领域取得成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他们将知识和力量投射给公共体制、权威人物以及各种社会角色,通过学习、模仿来追求心中的理想生活。 步入中年,思维方式悄然转变为现实思维。 曾经的魔法思维与英雄思维,在现实生活的冲击下,逐渐显得格格不入。 此时,中年之路悄然开启,其目标在于恢复生活的平衡。 作者朋友的感慨“他的生活永远不会完整,只有各个部分”,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我们常常追求一个完整、完美到没有缺憾的生活,却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就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到,也有失去。 至于老年,其思维方式的核心是面对死亡。 在《中年之路》中,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年之路的诸多真相,感触最深的是亲密关系。 中年时期,婚姻这种长期的亲密关系,极易带来失望与伤害。 恋爱时,我们沉浸在甜蜜与浪漫之中,山盟海誓,许下一生的承诺。 在婚礼上,我们庄严宣誓“不管贫穷、富有、健康、疾病,都不离不弃”。这些话语背后,隐藏着“我希望你让我的生活有意义”“我希望你能读懂我的心思,预知我所有的需要”“我希望你能包扎我的伤口,填补我生命中的缺憾”等无意识的情感需求。 我们天真地以为,与另一半的结合会补全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完整。 然而,爱情以距离、想象和投射为滋养,而婚姻则以邻近、在场和共通为基石。 当两人朝夕相处,曾经的投射逐渐消磨,对方不再是我们心中那个完美无缺的幻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害怕、有需求的凡人。 于是,矛盾与冲突接踵而至,夫妻双方在离婚时互相抱怨,指责对方造成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局面。 殊不知,对方始终是那个我们当初几乎不了解的陌生人,只是我们曾经的投射蒙蔽了双眼。 那么,如何才能顺利穿越中年之路呢?作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学会独处,是穿越中年之路的第一步。 独处并非孤独,而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珍贵时光。很多人害怕孤独,紧紧抓住糟糕的关系和压迫性的职业,不敢放手。 然而,作者提醒我们,除非我们敢于冒独处的风险,否则永远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冥想、跑步、读书,都是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在冥想中,我们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内心的宁静;在跑步时,我们感受着汗水流淌,思绪也随之飞扬;在读书时,我们与书中有趣的灵魂交流,反思自己的人生。 这些独处的时光,是我们个体化的必要前提,让我们学会向内观照,而非一味向外寻求。 找到躲起来的内在小孩,是穿越中年之路的关键。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被体制和文化所影响,遗忘了许多对世界的自然喜好、天赋、兴趣和热情。 荣格作为伟大的心理学家,在中年时也陷入困境,但他通过堆沙子、玩布娃娃玩具、雕刻石头等方式,与内心的孩子接触,从而实现了自我疗愈。 我们也应如此,通过做游戏等方式,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特质。 当我们让被遗忘的天赋重新浮现并加以运用时,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疗愈力量。 追随你的激情,能为中年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人到中年,生活往往陷入例行公事的循环,徒劳感和无趣感如影随形。 此时,我们应勇敢地追随内心的激情,去尝试那些能让我们对生活产生兴趣的事情。 有人开始喜欢长跑,在奔跑中感受生命的律动;有人热衷于自驾,在旅途中领略不同的风景;有人养起宠物,在陪伴中收获温暖与快乐。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改变我们生活的节奏,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 直面死亡,是穿越中年之路的终极课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身边的人也会渐渐离去。这是一个残酷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 作者提出的“如果我们活得足够长,我们所爱的每个人都会离开我们。如果我们活得不够长,我们就会离开所爱的人”,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生命的无常。 然而,悲伤并非毫无意义,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当我们学会直面死亡,也就学会了珍惜当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意义。 中年,并非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