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已经大幅提高,显性饥饿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隐性饥饿”——指的是由于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或矿物质元素导致的营养不良的问题仍然广泛存在。在中国,功能农业作为解决“隐性饥饿”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农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杨雨豪,宋佳平,陈友桃等作者在《肥料与健康》2024年第6期的《功能农业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功能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技术挑战与未来前景,强调通过生物强化和土壤改良提升农产品营养价值,以解决“隐性饥饿”问题。 ![]() 功能农业在国内的实践探索 功能农业的概念与发展 功能农业是2008年由赵其国院士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农业新概念,着重于解决全球性的“隐性饥饿”问题。功能农业的概念是指在天然富含有益成分的土壤、生境中生长或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及其他生物技术培育,基于人类健康需求,实现农副产品中一种或多种有益健康成分(如硒、锌、钙等矿物质、生物化合物)标准化、优化的生产实践。 农作物是功能农业研究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功能农业的快速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矿物质强化方面,尤其是富硒和富锌农作物,得到了广泛关注。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是功能农业的又一重要研究对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矿物质元素有硒、锌、钾、锶、铬、砷、锰、锡、碘、铁、镁、铜、硅、钒、钙、钠、钼、镍、氟、铷、硼和钴等,这些元素应是功能农业研究中需关注的主要元素。 功能农业的技术路径:如何强化作物营养? 要实现功能农业的目标,技术手段不可或缺。当前生物营养强化的主要途径有: 1 功能品种选育 不同作物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之间对功能矿物质元素的吸收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通过品种选育,可以获得一些具有较强的富集某些有益矿物质元素能力的功能作物品种;再通过种植这些功能作物品种,以获得功能性农产品。 2 选择天然富含有益矿物质元素土壤 在天然富含有益矿物质元素(如富硒、富锌)土壤上种植农作物,是生产功能性农产品的重要手段。天然富含有益矿物质元素的土壤是指土壤本身有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在一定的阈值以上,可以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较多的有益矿物质元素。 3 外源添加含有目标矿物质元素物质 在非富含有益矿物质元素的土壤上进行农作物有益矿物质元素的营养强化,通常采用外源添加含有目标矿物质元素物质的方法。不同的矿物质元素在进行外源添加时,其形态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外源施用的方式上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相关元素的化合物溶于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另一种是将相关元素的化合物制备成固体肥料后进行土壤施用。对于外源施用有益矿物质元素的最佳时间,尚没有统一的定论,目前的研究中有益微量元素肥料外源添加的时间通常为播种(移栽)或者即将进入生殖生长期(如水稻的开花期、玉米的抽雄期)。 我国实践探索案例 ![]() 湖北恩施:天然富硒土壤的应用 湖北省恩施市是中国最著名的天然富硒区域之一,享有“世界硒都”的美誉。该地区土壤中的硒含量高,为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恩施市不仅在富硒茶叶、富硒土豆等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积极推动硒保健品、硒美容产品等深加工产业的发展。 江西宜春:富硒产业的发展 江西省宜春市坐落在富硒土壤区域,依托其丰富的硒资源,宜春市政府提出了将富硒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来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广,宜春市已成为富硒大米、富硒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宜春还建立了功能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化体系,为富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安徽池州:富硒和富锌的融合 安徽省池州市特别是在石台县,具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并且也在推动富锌农业的发展。池州市通过加强富硒、富锌农产品的研发和市场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并推动了健康农业产业链的形成。 「延申阅读」 ![]()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新型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