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生 一个图书馆 为你积累的知识安一个网上的家 【学点哲学】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该怎么培养?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朋友跟你讲一个烦心事,你立刻就觉得“他怎么会这样想”,或者“这不是很明显嘛”?但换个角度一想,又觉得,好像他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判断、下决策,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本能地用自己熟悉的那一套思维方式来看问题。这样当然轻松,但问题是——这种“自动驾驶”的思维,很容易让我们陷进死胡同,越想越窄。 那种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往往更能看清事情的全貌,解决问题也更灵活、更有智慧。那么,这种“多角度思维”到底该怎么培养呢?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一,先别急着下结论,换个位置看看 我们平常遇到问题,总是习惯马上分析、马上给出答案。比如公司项目延期了,有人第一反应就是“项目经理没计划好”,但你有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上游资源卡住了,或者客户频繁变更需求?你站在一个角度看,只能看到一个面,就像看冰山,只看水面上那一点。 要想看清全貌,第一步就是:停下来,别急着下结论,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 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果换个行业来看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 这是练习“视角转换”的好方法。比如小孩不肯写作业,家长一边吼一边气得不行,但如果你从孩子的角度想:写作业到底有多枯燥?他是不是根本不懂题目?是不是今天在学校被老师骂了,心情不好? 你一旦能站到别人角度,情绪就会柔软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变得不一样。 二,和跟你“不一样”的人聊天 人啊,很喜欢和“自己人”待在一起。价值观一样,说话顺,观点统一,多舒服。但真正能打开你视野的,恰恰是那些跟你不一样的人。 你有没有跟做艺术的朋友聊过“时间安排”?跟程序员聊过“人际关系”?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可能和你完全相反——甚至一开始你会觉得“不靠谱”或者“太理性了”。但正是这种“不一样”,会提醒你: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想培养多角度思维,不如多去接触不同圈子的人。你可以试着: 去参加一些线下的交流活动; 主动加入某些兴趣小组; 跟你平常不会主动联系的人聊聊天。 不是为了争论对错,而是去听听别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越听得多,你的脑子就越灵活。 三,别把问题当“敌人”,而是当成谜题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去“解题”——一个题目,一个答案。但现实中的问题,很多根本就没有唯一解。你看到的是“失败”,但换个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经验积累;你觉得是“挑战”,别人可能觉得是“机会”。 想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得先换个“态度”:不要把问题当成敌人,而是当成谜题。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个新开的餐饮店老板,顾客越来越少了。你可能马上想,“是不是菜不好吃”“是不是店员服务不好”。这些都没错,但你能不能往外再看一步?比如: 附近是不是开了更强的竞争对手? 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是变化了? 是不是你没有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根本没人知道你? 问题往往不是出现在我们以为的那个点上。把它当成一个需要“拆解”的谜题,而不是“敌人”,你才不会陷进情绪里,而是真正去找到解决的方法。 四,画出“思维地图”,帮你看到盲区 很多人说自己容易钻牛角尖,说白了就是脑子里绕来绕去出不去。这个时候,用“视觉化”的方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思维地图”就是把你对一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原因、关联,全都画出来。 比如:你在考虑“要不要换工作”,就可以这样画: 中心:要不要换工作? →当前工作的优点→当前工作的缺点→新工作的吸引点→新工作的未知风险→对家庭/个人影响→如果现在不换,未来一年会怎样。 一旦你把思路画出来,你就不会被情绪牵着走。而且你会发现:你之前根本没想到的角度,就这么慢慢浮出来了。 有时候你盯着一个点看半天,看得头都晕了,结果一画图,思路就通了。这就是“外化思维”的力量。 五,读点“不实用”的书,也很有用 现在很多人看书,都冲着“有没有用”“能不能立刻解决问题”。但有些书,看起来没那么“实用”,反而对思维方式的训练更有帮助。 比如: 哲学类的书,能帮你建立多维度的思考体系; 文学作品,能让你走进别人眼中的世界; 社会心理类的内容,让你理解人是怎么思考和决策的。 这些书不会立刻教你“怎样加薪”或者“怎样做好一个演讲”,但它们会让你慢慢建立一种更丰富的脑子——不是只会直线思考,而是像弹簧一样,有弹性、有延展。 有时候,看书就像打底,把你的思维基础铺得宽一点,将来才不会轻易被某个困难压垮。 六,接纳“不同”也是一种成熟 很多人之所以只能用一个角度看问题,是因为他们内心其实很怕“不同”。一旦别人跟自己想法不一样,就觉得对方是错的,就想要反驳、要“赢”。 但真正的成熟,是你开始接纳别人和你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听完他的想法,不急着否定;你能理解他的选择,不用认同也能尊重。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级的能力。 当你开始习惯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方式,你会发现:你不再被情绪牵着走,也不容易被表面现象骗了。你看问题的眼光,变得更深,也更稳。 最后想说: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你不断练习——像练肌肉一样。而且,它不只是让你“显得聪明”,它能真的帮你更好地生活。 少点冲动,多点理解;少点偏执,多点开放。这种思维方式,才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的真正底气。 所以,别怕问题难,也别怕别人跟你不一样。 把“换角度思考”变成一种习惯,慢慢地,你会发现,原来看起来死死的死结,其实只要轻轻一转,就松开了。 你有没有过那种“换个角度,突然就明白了”的瞬间?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