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做边怀疑:为什么我们无法心安理得地快乐?

 雨萌小站 2025-04-30 发布于辽宁

Apr.

30.2025

我站在书架前,指尖轻轻抚过那些色彩鲜艳的捏捏盒子,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队等待检阅的士兵。这是我留给自己的一道生活缝隙,透过琐碎的日常,以微弱却温暖的光芒照耀着深渊中的我。

再往上看,是一列列盲盒摆件。尽管有些人无法理解盲盒的价值,但它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在商场里,它们每一个都包裹着未知的可能,每一个都承诺着拆开瞬间的惊喜。塑料包装发出轻微的窸窣声,也能让人感觉心头一颤。虽然它们是我的快乐源泉,却也在扫码付款之后,以长久的谩骂和哀怨占据内心不去。仿佛总有另一个声音从心底浮上来问我:这钱是否花得值得?这短暂的欢愉过后,会不会只剩下空虚与自责?

上次逛街忍不住买了一款星星人盲盒,虽然如愿以偿,但我仍一边走,一边懊悔。这懊悔来得如此之快,几乎与购买的喜悦同步而至。我试图说服自己:“人生苦短,何不及时行乐?”可另一个我更严厉地反驳:“这些无用之物堆积如山,不过是消费主义设下的甜蜜陷阱。”

这种“边做边怀疑”的习惯,让我追溯到上学时做实验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说,所有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核,那就是“边做边怀疑”。我们每一个步骤都要质疑一下自己,然后再进行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步骤都不出错,结果导向成功。不知是不是因为当初的执着,以至于现在这种习惯让我不断怀疑自我,在每个小小的人生选择中思虑再三,害怕出错,害怕全盘皆输。这样的想法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我,渗透进了生活里的每个角落。

工作亦是如此。每日清晨踏入办公室,打开电脑,接一壶热水,开始处理那些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文件。手指在鼠标上敲击,思绪却飘向别处:“最近有的同事跳槽了,有的同事晋升了,同学们又经常在朋友圈晒出国游玩的vlog……而我坐在这里,做着这份不上不下的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怀疑如潮水般涌来,却又在退去时不留痕迹——第二天,我依然准时出现在工位上,重复着前一天的动作。改变现状的勇气像被锁在某个抽屉里,钥匙却不知丢在了何处。

婚姻与家庭更是如此。从最初走在一起的那一刻起,怀疑就如影随形。这个人真的是对的吗?这条路走下去会幸福吗?孩子出生后,怀疑更是变本加厉。每次哄睡哭闹的婴儿,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我都忍不住想: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此被分割成了“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后”?那些未实现的梦想,未到达的远方,是否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中了?

这种无处不在的怀疑,难道是因为社会给我们设定的容错率太低了吗?一步错,步步错,人生如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万劫不复——至少我们被这样告知。于是每个选择都变得沉重,每次决定都伴随着无数个“如果”。我们活在一个鼓励冒险却又惩罚失败的时代,这种矛盾撕扯着每个普通人的神经。

当然,也可能是完美主义在作祟,总在追求那个不存在的“完美选择”,总在幻想另一条未走之路上的风景会更美。理想主义滋养了我们的灵魂,却也折磨着我们的现实。我们读过太多美好的故事,看过太多光鲜的人生,不知不觉中,平凡的日子便渐渐变得难以忍受。殊不知,那些故事和人生大多经过了精心的剪辑与修饰。

就像很多观众都很羡慕的《父母爱情》,其实原著里安杰作为母亲一直没有接纳她婚后的生活。作者写道:“虽然我的妈妈做了一万件爱我们的事,但她的眼睛总是略过我们,看向我们身后那片从未存在过的天地,好像那里有她的另一群孩子,另一个家庭,和另一种光芒万丈的生活。”

然而最讽刺的是,即使明白这些道理,怀疑依然如影随形。它成了思维的习惯,成了呼吸般的自然。买盲盒时的犹豫,工作时的彷徨,婚姻中的不安——它们都是我的一部分,构成了这个矛盾的、不断自我质疑的个体。

也许怀疑本身并非坏事。它防止我们盲目,促使我们思考。但当怀疑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当它剥夺了行动后的满足感,当它让每个选择都伴随着等量的痛苦时,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这样活着,真的值得吗?

夜深了。我给自己建造的快乐基地在台灯下投射着一个个小小的阴影。我既喜欢拥有它们的满足感,又懊恼于浪费的时间和金钱。这种矛盾的甜蜜与痛苦,或许就是当代人的精神写照——永远在渴望与克制之间摇摆,永远在行动与怀疑之间徘徊。

也许,我终将带着这些怀疑继续前行。但这一次我想试试,坚定地认可一次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会感到轻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