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平书铜像的三个未解之谜 | 景智宇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5-04-30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图片

题图:1950年代竖立在豫园荷花池中的李平书铜像

李平书铜像

三个未解之谜

景智宇


上海豫园、城隍庙是名闻遐迩的旅游胜地和购物天堂。九曲桥荷花池里曾经竖立过一座铜像,纪念一位万众敬仰的历史名人——李平书。这座铜像面世仅13年,而消失迄今已经60余年,许多人对它一无所知,只有耄耋老人才有依稀印象。李平书铜像蕴藉了丰厚的内涵,它历经坎坷,从创作到选址、竖立乃至最终去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至今未解之谜。

图片
李平书(1854-1927)

李平书,原名安曾,字平书,后改名钟玨,号瑟斋,晚号且顽,生于宝山高桥镇(今属浦东新区)医业世家。

李平书对上海城市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上海地方自治运动。1905年,他和姚文枏、郭怀珠、莫锡纶等集议创设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经上海道台袁树勋批准,李平书任领袖总董,主持南市一带市政建设。李平书掌理总工程局4年中,共辟建、修筑道路60多条,修理、拆建桥梁50多座,新辟、改建城门3个,疏浚河浜9处,修筑驳岸、码头11座。1909年,总工程局改为上海自治公所,李平书当选为总董。

李平书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他集资兴建了上海第一所国人自办的中西结合医院——上海医院(今第二人民医院)。他联合各业,创办了上海救火联合会,建造小南门警钟楼。

图片
李平书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李平书积极参与光复上海的战斗,组织商团协助陈其美领导的敢死队攻占道台衙门、县衙和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后,李平书出任上海都督府民政总长,主持了拆除上海城墙、填筑马路等工程。

李平书晚年寓居江苏昆山,1927年12月13日病逝。家乡士绅立谥为“通敏先生”,并准备为他铸造铜像。

第一个谜

李平书铜像究竟有几座?谁创作的?史学界大都认为李平书铜像前后有两座,第一座由诗人、雕塑家李金发创作,后不知所踪;第二座由雕塑家江小鹣创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

《申报》1927年12月15日

李平书逝世后,为褒扬他的人品和业绩,上海政商各界和李平书后人决定铸造李平书铜像,“以留纪念,以资景仰”,并组织了李公丧葬铸像事务所,负责筹资和铸像具体事宜。

当时报纸对此事作了跟踪报道。

图片

《申报》1928年6月15日(左)、1928年11月20日(右)

1928年6月15日《申报》报道:“沪南李公铜像事务所,对于李公铸像一事极为慎重。后由蔡孑民(即蔡元培,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笔者注)氏介绍雕刻师李金发承办,刻闻该师业已与李氏接洽完毕,双方已订合同,总价为六千元,限九个月完成。闻李氏已开始工作,又关于李君承办事宜,概在法租界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笔者注)劳利育路(今泰安路,笔者注)八号接洽。”

1928年11月20日《申报》报道:“李公平书逝世后,由沪绅莫子经(即莫锡纶,笔者注)等人发起铸造铜像,以垂久远。旋募得款项万余元,交由博物院路(今虎丘路,笔者注)二十五号罗马美术工程处(Ialia ar works)承办全部工程,订定九个月完工。现像模已做好,神采焕然。昨李公铸像事务所委员十余人前往参观,均表示满意。该像约明年二月底即可完成,至于立像地点尚未十分决定。”

图片

《申报》1929年5月4日(左)、1930年11月14日(右)

1929年5月4日《申报》报道:“李公平书铜像由博物院路廿五号罗马美术工程处(Italian art work)雕刻师李金发君承造,其像模业经制成,高九尺,识李公者一见像模,多称为逼真。”报纸附有铜像模型照片。

1930年11月14日《申报》报道:“李平书先生全身铜像,前经李公丧葬筹备委员会决定,委托李雕刻师范铸。兹闻此项全身石膏模型现已铸就,陈列于老西门外西大吉路三O五号石膏美术工艺厂。由该委员会分函各委员,于本月十一日起至十七日止前往参观,并定于十九日下午二时集议,决定有无应行修改之处,以便早日着手铸铜。”

我们可以把《申报》上几则报道大致归纳为:李平书逝世后,邑绅莫锡纶等筹资1万余元,委托李金发制作铜像,至1930年11月先后制成三个版本的模型并陈列展出,征求意见,以便尽早铸铜。观者多认为形象逼真。

李金发本人也曾回忆:“罗马工程处,开办后果然做了安徽马祥斌军长,及上海名人李平书的铜像。”串联以上史料,李金发创作第一座李平书铜像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图片

《申报》1931年11月20日

然而1931年11月20日《申报》的一则报道完全颠覆了上面的结论。

报道称:“李公丧葬铸像事务所,(即已故邑绅李平书先生)昨发通告云,迳启者,本所筹建李公铜像,因历制像模未得神似,不敢遽予铸铜。今由江小鹣雕刻师试制一模,视以前二雕刻师所制者较为优胜。兹定于本月二十一日下午一时,就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笔者注)花园坊七十七号江雕刻师造像处设模供览,征集众评,以资修正。”

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以前所制几个版本的模型“未得神似”,不敢贸然铸造铜像。这也就否定了李金发制作的模型,而江小鹣制作的模型较以前的优胜。

《申报》先前的报道及李金发的回忆与《申报》后来的报道各执一词,孰真孰假?陷入了一场罗生门。

图片

李金发(1900-1976)

图片

李金发创作的李平书铜像模型,载《美育》第三期(1929年)

1932年,上海地方人士姚文枏、秦锡田、王一亭、黄庆澜、顾履桂等呈文上海市政府,在颂扬了李平书的功绩后,称:“此邦人士思慕功德,铸立铜像,以示矜式。惨淡经营,几更寒暑,现已模型初具,拟择地建立。查斜桥旧址,今为五路交通之中心,南达兵工厂(即江南制造局,笔者注),北接法租界,东即陆家浜路,皆与君有极深重之感念。为此请求市长指拨该处隙地一方,建立李君铜像,以遂乡人士景仰之心,亦以表市政府褒扬之意。”又提请工务局“改陆家浜路为平书路”。上海土地局批复“大体上深表赞同”,又表示“必须先予精确研究,实地踏勘,方可决定。”但后来斜桥并没有竖立李平书铜像,陆家浜路也未改名“平书路”。个中原因,史学界迄今未能作出合理解释。[注1]


第二个谜
图片

江小鹣(1894-1939)

真正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李平书铜像是江小鹣的作品。有人说滑田友参与了创作,这是可能的,因为他是江小鹣的助手。铜像铸造经费由救火联合会、华商电气公司、内陆自来水公司、南市商团等赞助。这座铜像最初安放在小南门救火会联合会院内,李公丧葬铸像事务所亦设于此。笔者不能确定这铜像是否按1931年11月模型浇铸的(当时报纸上未附照片),史籍中也未发现浇铸铜像的确切时间。

据记载,在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以前,有人在小南门救火联合会警钟楼下见过这座铜像。1930年代,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先生居住在大南门阜民路(今光启南路)。他经常去小南门救火会瞻仰李平书铜像。1986年,南市区文史专家施海根先生曾访问一位世居小南门的七旬老人。老人说,曾多次进入救火会大院,在同伴帮助下爬上铜像基座,抚摸铜像并擦拭上面的灰尘。

图片

1937年小南门警钟楼一带被日军炸成废墟,李平书铜像埋在地下躲过一劫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市危在旦夕。一些爱国人士在警钟楼旁挖一坑,将李平书铜像埋入。这座铜像便销声匿迹了。

不久后,同为江小鹣的作品——位于江湾市政府的孙中山铜像遭日军侮辱并销毁,而南市的李平书铜像则安然无恙,实属侥幸。

抗战胜利后,李平书铜像重见天日。1946年10月26日,李平书铜像落成典礼在豫园湖心亭隆重举行。

图片

李平书铜像,基座上刻有黄炎培所撰铭文

李平书铜像竖立在荷花池中。像高3米,身穿长袍马褂,背微躬,银髯轻拂,右手执书卷,左手垂袖筒内,伫立在八角形基座上,风度儒雅。基座正面镌刻着著名爱国教育家黄炎培撰写的铭文,称颂李平书“创上海地方自治,为全国倡,兴利抉弊,规模闳远。辛亥,上海响应革命,以期智且勇,指挥赞助,迅奏厥功,奠定东南大局,保全无数民命与物力。1927年殁。公谥通敏,范像永念。”

图片

1948年豫园城隍庙平面图,红箭头指向李平书铜像

图片《申报》1946年10月27日

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赠横匾“惠溥申江”,上海市长吴国桢题附“德被沪渎”。

上午10时,九曲桥畔鞭炮齐鸣,童军乐队乐声悠扬。吴国桢致辞:“在这个世界上,比李公职位高,名声大的人,不知有多少,但是真正能如李公一样,为当地人士所永远追念的,却寥寥无几。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无论什么事业,只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必受爱戴。”李平书之孙李相甫致答谢词。上海各界名流和市民300余人参加了典礼。

图片

李平书铜像(1940年代)

图片

李平书铜像(1940年代)

李平书铜像在荷花池中竖立了十多年,成为豫园、城隍庙的一道人文景观。

1950年代后期,豫园进行大修。1959年6月20日,邑庙区文化局拟报送市文化局《拟将城隍庙荷花池中立有李平书铜像迁往蓬莱区文庙》公文,提出了两点理由:“国际外宾参观豫园和城隍庙时,往往以为李平书为豫园主人,而引起误解与议论。同时,立象在荷花池中也有碍于观瞻,为此,拟将李平书铜像迁往蓬莱区文庙。这样既能照顾留作纪念,又不影响城隍庙观瞻。”公文处理单拟办栏中写道:“李平书为旧民主时代人物,对上海地方建设有些贡献,他在早年在粤任知县时曾反抗法帝。他的铜像如不予保存,地方人士也许会有意见。但邑庙荷花池很小,在水面上立此铜像,本来很不美观。区文化局建议将此像移置蓬莱区文庙,(即区文化馆,该处略具园林布置。)似尚适当。”

图片

李平书铜像(1950年代)

同年7月,李平书铜像及基座被移除。

1962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炎培视察上海。他在1月21日日记中写道:“下午四时,城隍庙(豫园)。上海市人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文化局长方行陪同我们参观。上海南市区商业局局长向我们介绍情况。我向大家谈有关城隍庙故事。”黄炎培很关心李平书铜像,基座上有他撰写的铭文,但发现铜像不见了,便问起缘由。上海市文化局呈报市人委办公厅公文作出了解释,并请转告黄炎培。公文称:“南市老城隍庙九曲桥旁荷花池中原立有李平书铜像,于1959年7月以(59)沪文社字第691号文报经市委宣传部同意,迁移车站路蓬莱公园(文庙旧址)。”随后陈述的理由与邑庙区文化局1959年的公文类似。[注2]

图片

1950年代文庙

看了这两份公文,不禁使人疑窦丛生。1959年公文中清楚地表明:李平书铜像将移置文庙(即区文化馆,该处略具园林布置),但没有了下文。而1962年公文则直截了当称:迁移车站路蓬莱公园,并没有解释铜像未迁文庙的原因。更诡异的是在“蓬莱公园”后面括注了“文庙旧址”,而且在一份蓬莱公园手绘平面图左下角标注了“文庙”二字,令人亮瞎眼球。

图片
蓬莱公园手绘平面图,红箭头指处有“文庙”二字(引自《公共空间与人物雕像的空间意向研究——李平书铜像个案》,红箭头系笔者添加)

熟悉南市的人都知道,蓬莱公园与文庙无论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文庙在文庙路215号,从其前身南宋文昌祠和古修堂起曾5次迁址,但从未逾越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围合圈内)的范围。蓬莱公园在城外南车站路350号。此处原为奚家坟地,后被大同大学附中征购,1937年遭日机轰炸后废弃。1953年在荒地上修建成公园,因位于蓬莱区,遂名“蓬莱公园”。

图片

蓬莱公园(景智宇2004年摄)

1990年代初,笔者在南市区方志办工作,曾走访区园林所和文化系统部分修志人员,当时他们分别在蓬莱公园和文庙魁星阁办公。当问到李平书铜像没有放在文庙而到了蓬莱公园的缘故,他们都说不知情。

为何李平书铜像说好的迁往文庙却安放在蓬莱公园?为何要在“蓬莱公园”后面括注“文庙旧址”?在蓬莱公园手绘平面图上凭空加上“文庙”二字意欲何为?这是李平书铜像留下的又一个未解之谜。笔者相信,其中定有某种难言之隐。


第三个谜
图片

李平书铜像和基座拆除后残留的水泥墩

图片

1960年代初水泥墩仍在荷花池中

李平书铜像移出荷花池后,残存的水泥墩也在1963年拆除,从此再没有任何痕迹。

据《上海园林志》记载,李平书铜像被安置在蓬莱公园正门南侧围墙边。

图片

蓬莱公园正门南侧围墙(景智宇2025年摄)

1966年,一场浩劫肆虐中华大地。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愚昧野蛮势力疯狂摧残人类文明。李平书铜像在炮火连天的年月里躲过了日军的蹂躏,但幸运女神未能再次眷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李平书被人遗忘,这座铜像也无人提及。

斗转星移,到了1980年代,政策宽松,思想解放,对乡土先贤的正面评价不再是禁区,人们开始怀念李平书在上海近代史上的卓越贡献。不久上海开展了大规模编史修志工作,南市区方志办对李平书的生平和铜像的下落作了许多调研。

施海根先生说:“20世纪80年代,我在协助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同志编写院史的过程中,曾多次访问过蓬莱公园领导和上海市文管会的专家,还访问过附近的冶炼厂,四处寻找李平书铜像的下落,一直不见其踪影。”李平书铜像仿佛人间蒸发了,云里雾里,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的去向。这或许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谜。[注3]

近年屡有人呼吁在豫园荷花池重立李平书铜像,但反响寥寥。2027年是李平书逝世100周年,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将以何种方式缅怀这位为本地发展建立不朽功绩的老人?我们拭目以待。

[注1]笔者判断,李金发创作的李平书铜像并不存在。虽然李金发自述做了李平书铜像,但只是孤证,没有其他史料佐证。当时《申报》对李金发创作铜像模型作了多次报道,但没有关于铜像铸成的报道。而且留存于世的只有模型照片,并没有铜像实物照片。铜像与石雕、木雕、泥塑制作程序不同,它的创作与制造是两个阶段。雕塑家创作的模型并不是成品,还需要翻制阴模,浇注熔铜,才能铸成铜像。李金发做出了铜像模型,但采用与否,是由李公丧葬铸像事务所决定的。1931年11月20日《申报》称“未得神似,不敢遽予铸铜”。说明李金发创作的模型未被采用,没有进行浇铸。基于上述判断,斜桥没有竖立铜像也就顺理成章了,没有做出铜像,何来竖立?还有所谓铜像“不知所踪”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注2]这些理由都是很牵强的。说外宾误以为李平书是豫园主人,难道陪同人员和导游不会说明吗?移到文庙就不会被人误以为是孔子铜像吗?又说荷花池面积小,李平书铜像竖立在那里有碍观瞻,也是站不住脚的。文庙和蓬莱公园有比荷花池更大的池塘吗?从审美角度看,平面的水池中竖立一座塑像反而能增加立体层次感。后来在荷花池李平书铜像原址近旁竖立了一座仙女塑像,便增色不少。笔者认为,之所以要移除李平书铜像,主要是因为李平书的身份和形象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另一个原因是铜像创作者江小鹣1939年逝世前与云南省主席龙云、教育厅长龚自知等人有较多交往,并为龙云做过铜像。1957年龙云、龚自知被打成“右派”分子。江小鹣受牵连,墓被夷平,所作铜像大部被毁,李平书铜像自然不受待见了。

[注3]施海根先生确信,“此铜像早已被送进冶炼废铜烂铁的大熔炉”。笔者十分赞同这一判断,但没有亲历者的证言,也未见史料记载,所以只能作为一种推断。在“砸烂一切”的口号声中,无数珍贵文物被当作“四旧”扫除,而没有留下记录。李平书铜像何时移出蓬莱公园?在哪个工厂熔化?迄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图片
在李平书铜像原址近旁竖立了一座仙女塑像,为九曲桥、湖心亭增色不少。(景智宇2025年摄)

(感谢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帮助查找史料)

参考文献

▲《南市区志》孙卫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出版)

▲《南市区地名志》上海市南市区人民政府(1982年内部出版)

▲《上海园林志》程绪珂、王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公共空间与人物雕像的空间意向研究——李平书铜像个案》黄健美、徐磊青(《新史学》2018年第21辑)

▲《李金发回忆录》陈厚诚(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出版)

▲《人去梦觉时:雕塑大师江小鹣传》陆建初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黄炎培日记》第15卷(华文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上海文庙研究》邓凌雁 (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

▲《世说人语》郑逸梅 (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出版)

▲《众望所归立豫园》施海根(载《民政总长李平书》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丛书之十,唐国良主编)

▲《美育》第三期(1929年)

▲《申报》1927年12月15日、1928年6月15日、1928年11月20日、1929年5月4日、1930年11月14日、1931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26日、1946年10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