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杏坛伉俪的烛照人生

 吴越尽说 2025-04-3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吴江基础教育与时代同行,教育界涌现出一批忠于职守、攻坚克难的前辈,其中的佼佼者,得到省政府嘉奖,成为江苏省劳动模范。虽说每年受奖仅几人,数年累计,仍说得上是“一批”,然而夫妻双双被授予省级荣誉称号的,却仅有“一对”,他们是盛泽的董明义、俞颖芬夫妇,他俩都是在教龄十年之时获此殊荣。此后,这对伉俪不负众望,终身躬耕杏坛,奉献事业,为后人所敬仰。


1.jpg

 董明义老师和俞颖芬老师的晚年合影


本人作为两位前辈的学生,最近阅读了他们留存的一些手迹和资料,追思与他们交往和共事时的点滴,整理成文,以示纪念。


      先说说董明义老师——

开疆拓土、艰苦创业,为农民办学校



2.jpg


 董明义1960年获得的省先进工作者证书(1980年重新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普及教育,号召农村创办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1958年,董明义从平望中学下放到位于梅堰乡下的梅堰公社农业中学。面对落后的农村,不成样子的学校,他不畏艰辛,勇挑重担,经一年半的努力,开创出一个新局面。在一张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的登记表上,留下了当年领导对他工作的评价:“……当时学校学额不巩固,出席率仅百分之二十左右,校舍设备全无……他坚决依靠党委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社队工作,并和群众一起下地干活,向他们宣传农中的性质和任务,逐家逐户深入动员,使群众深受感动……”此表还盘点了这所农业中学的现状:3个教学班,116名学生,4名教师,38间校舍;生产基地:田77亩、地10亩,猪羊35头、鸡鸭200多头,农船2只,水车、风车、轧稻机、喷雾器等十多件。这些数据,足见学校变化之大。我们不难想象,该校师生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上,走过何等艰难的历程。1960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7.jpg

盛泽公社农业中学第一届毕业生留影(第二排左五为董明义


而后,他被调到盛泽公社农中担任副校长,继续开疆拓土。到达这所办在盛泽乡村“古龙庵”的学校时,他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但他仍以校为家,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少有回家团聚的时光,过着“亦师亦农”的办学生活,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劳动者。直至1962年农业中学全面撤销,他才被转至盛泽中学,执教政治课。 

四年多的农村办学经历,洗去了他身上的书生习气,完成了“知识分子劳动化”这种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他成为知农村、懂农民、接地气的知识分子。他自评:和贫下中农有感情。


求真务实、勇于开拓,为学校创家业

1949年,董明义于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肄业,回乡投身教育,先后在盛泽太平街小学、盛泽绸业学校和黎里中学执教。在黎里工作的五年里,正是盛泽家里孩子一个个出生的时候,当时交通不便,他只身住宿在学校,无法照顾家庭。作为住校教师和校团支部书记,他把全部精力投放到白天的教学工作和晚上的住宿生管理之中,教书育人于生活之中。


6.jpg

董明义遗存的手迹和文字资料


1953年的一段工作笔记,记录了他对住宿生的教育:“……(不尊重他人) 表现在对工友的态度:我们不能否认,一切工作人员是有些缺点的,我们提意见,以他们改进工作为前提,有些人没有通过组织关系而和工友正面冲突,这行为是不对的。有些同学有“老板”思想,十分不好,以为我们是出铜钿佣人,是资产阶级思想根源。难为他们,像报仇一样,那更可恶。”

董明义从教四十二年里,辗转十所中小学,很长时间兼任县政协委员,他来自基层,了解民意,敢于开口,为争取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而大声疾呼。在工会主席和校长岗位上,他不惧磨难,竭尽全力,忘我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生活办实事。


8.jpg

 董明义(左一)俞颖芬(右二)等老师向工人师傅请教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呼唤着教育的振兴和人才的培养,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始终跟不上基础教育急剧扩张的速度。为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各校需要自筹资金。这种态势下,校办企业应运而生。这就要求校长既要懂教育,又要会经营,这给向来务实的董明义校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10.jpg

董明义在县校办工业表彰会上领奖


在盛泽二中任上,董明义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企业。从机械制造到有色金属冶炼,从橡胶压制到丝绸纺织,既为师生提供劳动实践基地,又产生不菲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福利待遇。由于成绩突出,1980年,他又一次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嘉奖。


9.jpg


12.jpg

上图为董明义1989年在盛泽乡中学和部分获奖学生合影,下图为90年代的盛泽一中校园小景点


1982年,董明义平调至盛泽乡中学,这是他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当时这所农村中学底子薄,摊子大。乡政府把一个濒临亏损倒闭的社办小纺织厂交给他,让他“养鸡生蛋”,拿出效益反哺学校。经他六年打拼,校办纺织厂逐年壮大:扩厂房,增织机,开门面,创利年年攀升。至1988年,实现年利税60万元,在吴江校办企业中名列前茅。期间,他积极争取政府拨款,并注入自筹资金,为简陋的校园增添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餐厅。1989年,建成了拥有2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此举在当时的吴江农村初中里首屈一指。到1990年退休前,学校还落成了以“三好塑像”、亭子、花廊构成的小景点。在其他学校还停留在对校园“净化、绿化”的背景下,他的“美化”手笔,显然超前。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校办厂以其经济效益,先后建造了12户教工宿舍。住房的换置流转,大大缓解了教师的住房困难,稳定了师资队伍。


初心不改、洁身自好,为后人立榜样

11.jpg

董明义为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题词


投身教育事业几十年,董明义不管被调到哪里,经受怎样的波折,都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事业的忠诚,他许多次向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却总是以党外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工、团、政协的会议桌上,直到56岁,才实现了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在担任盛泽乡中学党支部书记时期,笔者才和他有近距离的接触交往。他的言行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实际的行动,这深深地影响着我等下一代。其中几件琐事,印象深刻:

在扩建校舍时,包工老板提了一篮鸡蛋送到他家里,向校方示好,他收下后一个转身,把这篮鸡蛋拿到学校食堂,充入学生伙食中。

退休前的1990年,他又一次受到苏州市教育局的嘉奖。他把获得的200元奖金再加上兜里的300元,一起捐赠给镇教育事业。

在支部组织生活时,他带头自我剖析,说到家庭生活、朋友交往中有些公私交织的往来时,他说,礼尚往来,回礼,这样办公事少受私情干扰。这无疑是既守国法又留人情的处世之道,笔者听罢铭记在心。


14.jpg

 位于盛泽北仲家弄的董明义故居外貌


在董明义任校长期间,盛泽镇政府曾出台为下属校长单独建住房的举措,作为资深校长,他没有向政府伸手,而是把机会让给住房更困难的其他校长。他主持建造的本校教工宿舍,全部分给困难户,自己一家四代人却还是租住在房管所的老房子里,只是要求修缮一下,在天井里出个独立楼梯。

他为校办企业东奔西走,每次出差,住的都是普通旅舍,设施稍高档的宾馆,从未涉足。


13.jpg

 1990年董明义(前排左六)退休前和盛泽一中本部教师的合影


董明义退休不久,不幸查出肺癌晚期,与病魔顽强抗争近一年后,回天乏力,于1993年病逝于上海肿瘤医院。盛泽镇政府为他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乡镇、教育局、兄弟学校领导及家乡社会名流到场,沉痛哀悼。

为写就此文,不久前我回访了董明义伉俪住了一生的老宅,睹物思情,深深地感受到“克己奉公”这四个字,他们诠释得是那么的具体实在!


 再说说俞颖芬老师——

15.jpg

俞颖芬从教后获取的“简师”文凭


俞颖芬和董明义同为私立盛湖初级中学的首届(45届)毕业生。和董明义不同的是,出于生活所迫,她初中毕业后就步入职场,16足岁即开启了小学教师的从教生涯,此后,20岁获得了“吴江县立中学简易师范科”的毕业文凭。1951年,她22岁,和董明义相遇于太平桥小学,当年的同学成了同事,共同的事业把他们连在一起,成为终身伴侣。


精诚敬业,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



16.jpg


 俞颖芬1956年获得的省优秀教师证书(1980年重新确认)


先天的丽质和聪慧,后天的勤奋和潜心,使她在盛泽教坛早早名声鹊起,成为人们众口一词的好教师。1956年,这个年方27岁的青年女教师,被评为江苏省初等学校优秀教师,受到江苏省人民委员会的嘉奖,同受此殊荣的,吴江县才6人。

和丈夫董明义不同的是,她42年的从教生涯没离开过家乡盛泽,绝大多数年份服务于盛泽镇中心小学(后改名为盛泽实验小学)并长期担任学校教导主任。在老一辈盛泽人中,她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俞老师上课教态亲切,思路清晰,嗓音清亮,板书娟秀。这是她同行和学生公认的。据胞兄回忆:听俞老师上数学课,不仅学好了数学,还被她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吸引,于是用心摹仿,就此爱上了书法。

60年代,本人在盛泽中心小学求学时,无缘俞老师授课。但接受过作为教导主任的俞老师的一次单独谈话——严厉批评。原因是作为少先队干部,没有带动同学一起进步。俞老师的当头棒喝,使自我感觉良好的我,认识到自己有那么多的不足,更无骄傲的资本。如今回想,真是一剂苦口良药,受益终身。

辅路架桥,甘做“人梯”下的人梯

几十年里,盛泽中心小学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俞颖芬长期驻守在教导主任岗位上,默默配合校长工作。她不是没有资历、没有能力向上晋升,她认为这个岗位对自己更合适,她热爱这个岗位,离不开课堂教学一线。她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后人成长架桥铺路,推动年轻教师走向更远的前方。在她的培养下,鲍纪民、康美英、茅亦芳等后辈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代的教学骨干。


17.jpg70年代俞颖芬(右一)在盛泽中心小学和同事合影


后来成长为副校长的康美英回忆说:“1978年我调入中心校,她是学校的老领导,我和她搭班,她教数学,我教语文。我耳濡目染她一丝不苟的教风和亲切的教态,我虽没有拜师,但她真像师傅那样带着我。记得我上的第一堂全县公开课《生命的意义》,就是俞老师亲自一句一句教出来的。俞老师退休了,我接她的班,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都去向她请教,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毫无保留。”

曾经担任教导主任的茅亦芳也有相似的回忆:“为了我明天上好公开课,那天晚上,俞老师摸黑到我家里,帮助我修改完善教案,让我感动不已……一次学校组织去苏州听课,俞老师明知自己会晕车,还是冒险带队出发,上车后呕吐得厉害,回来时看到汽车就要呕,但她还是硬撑着完成带队任务……”

人们把教师这个职业比作“人梯”,那么,俞老师甘做的是“梯下梯”;人们把教师比作“红烛”,俞老师就是点亮红烛的火种。

言传身教,让家庭成为幸福的港湾

19.jpg

60年代初,董明义和俞颖芬及五个子女


俞颖芬在学校是睿智的女强人,在家里还是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丈夫董明义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也正是她俩双双获得省级嘉奖的岁月,俞老师还生育了五个子女,这难度,让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我以如今现状臆测:住在一起的公婆一定包揽了所有家务。但俞老师女儿告诉我:“在母亲结婚前,外公外婆都已过世,祖父也很早谢世,长期一起生活的祖母,在日军占领盛泽时,因弟弟被日军的狼狗咬伤,祖母为弟弟去讨公道,却在乡公所被吊打两天,从此精神失常,晚年衣食起居可以自理就算好了,根本无法照顾孙子辈。在最困难的那几年,幸亏得到大哥的乳娘阿凤妈妈的帮助,阿凤妈妈照顾孩子无微不至,和她关系极好,后来进了纺织厂上班,还时不时到我家来帮妈妈做点家务……”俞老师培养孩子自强自立,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她也没有被“富养”,早早接管了全家的洗衣任务。

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领大自己的骨肉,陪伴有病的婆婆,建成温暖的家庭港湾,已经十分不易。而把家庭温暖外溢,更是难能可贵。

董明义的二弟,常年在祖国大西北油田,80年代终于在武汉定居,却突然遭遇家庭变故,爱人离世,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董明义人如其名,出手相助,把两个侄女接到自己家里来寄养,让孩子完成初中学业。此时家里虽有儿女成家自立,却呈四世同堂,航船早已满载。作为内当家的俞颖芬,豁达大度地接纳下来,无怨无悔地掌控着航船超载运行。这无声的家教,让儿孙辈懂得怎样做人,怎样珍惜亲情。


20.jpg退休后的俞老师(前排右一)参加“退教合唱团”在排练中


随着五个子女的各自成家,董校长的早逝,晚年的俞老师独守老宅,精神充实。她几乎每天都操劳着儿孙们的中饭。中午,老宅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其乐融融。不料2000年国庆节前夜,准备第二天一大家子欢聚的俞老师,睡下后再也没有醒来,心血管疾病夺走了她的生命,定格在72岁。

一对劳模匆匆地走了,留给子女的,除了无尽的哀思,还有奋进的力量,这种精神遗产也弥散在他们教过的一届届学生中。作为盛泽教育界的后人,我们一起缅怀前辈,继往开来,无疑是推动当今教育工作的动力。

感谢董訚三女士为本文的写作提供许多原始资料和大部分照片!

图片
END

作者:王钧谟

◆ 来源:《吴江通》公众号

◆ 2025-04-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