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扫花游》词牌诗词10首,收藏起来,感受时空交叠的词牌特质

 小园幽径 2025-04-30
图片
图片
图片
"精选《扫花游》佳作,便于您收藏细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花游》历史与起源:

《扫花游》词牌名最早见诸北宋周邦彦《片玉词》,其正体以周邦彦《扫花游·晓阴翳日》为典范。该词牌另有“扫地游”“扫地花”等别称,名称来源与“扫花寻路”的意象相关。据《片玉集》注,此调取意于舒亶诗句“呼童且扫花边地,便作群仙醉倒傍”,周邦彦词中“占地持杯,扫花寻路”之句更直接成为命名依据,体现词牌清幽雅致的意境追求。

《扫花游》在宋代进入创作鼎盛期,以周邦彦、吴文英、王沂孙等人为代表的词人群体,严格遵循双调九十五字的格律规范,形成上片十一句六仄韵、下片十句七仄韵的定式。这一时期词作多以咏物、送别、怀归为主题,如吴文英《扫花游·送春古江村》借暮春景色抒发孤寂之情,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则通过重阳意象寄托家国之思,在格律严谨性基础上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扫花游》的格律体系对后世词人产生深远影响,南宋杨无咎、张炎等词家在继承正体基础上发展出多押一韵、减字等变体,形成更丰富的声情表达。清代王夫之等词人延续创作传统,使该词牌的生命力延续至近世。其独特的仄韵结构与绵密声情,既承载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趣,又为后世词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在词史脉络中占据独特地位。

《扫花游》词牌的格式与格律:

1. 基本格式

又名《扫地游》《扫地花》。双调九十五字,分上下两片。上片十一句,押六仄韵;下片十句,押七仄韵。以周邦彦《扫花游·晓阴翳日》为正体,全篇严格遵循仄韵体系,句式长短相间,韵脚绵密,形成独特的声情效果。

2. 平仄格式

上片平仄,首句多用“上平去入”四声组合,奠定全篇声调基调。后续句式严格遵循仄起平收或仄起仄收的规律,形成顿挫感。

下片平仄第五、六句多作“上三下六”句法,与上片形成句法对比。末句以“仄平平、仄平中仄”收束,余韵悠长。

3. 叠句要求

无固定叠句:该词牌未强制要求叠句或叠字,但部分词人(如晁端礼)常以叠字丰富语言韵律,形成情感延续性。

4. 变体形式

多押一韵变体:以杨无咎《扫花游·乳莺啭午》为代表,前段起句多用一韵,如“乳莺啭午,好梦正初醒”,与正体相比,韵脚更密集,声情更绵密。

减字变体:以王沂孙《扫花游·小庭荫碧》为代表,前段第十句减一字(如“小庭荫碧”变为“小庭荫”),句式更紧凑,节奏更明快。

下面我们来欣赏《扫花游》名篇:

[1]

《扫花游·西湖寒食》

宋·吴文英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吴文英(约1200年-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其词多写个人身世之感与相思离别之愁,词风密丽深幽。这首词以西湖寒食晴雨交织之景为脉,借游春盛况与骤雨狼狈之对比,融拟人化春愁、虚实相生之泪酒意象,抒感时伤春之叹与羁旅漂泊之思,于工笔描摹中寄寓人生无常之哲思,韵致绵密幽微。

[2]

《扫花游·秋声》

宋·王沂孙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王沂孙,约1230年-1291年,字圣与,又字咏道,号碧山,又号中仙,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其词多写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感,风格含蓄深婉。这首词以秋声为引,借商飙骤起、落叶满阶之景,暗喻身世飘零与思乡之苦,词中孤雁哀鸣、寒蛩私语、雨打芭蕉的虚实交织,将羁旅愁怀与家国之思熔铸成一篇凄清幽咽的秋声赋,余韵悲怆绵长。

[3]

《扫花游·晓阴翳日》

宋·周邦彦

晓阴翳日,正雾霭烟横,远迷平楚。暗黄万缕。听鸣禽按曲,小腰欲舞。细绕回堤,驻马河桥避雨。信流去。想一叶怨题,今在何处。

春事能几许。任占地持杯,扫花寻路。泪珠溅俎。叹将愁度日,病伤幽素。恨入金徽,见说文君更苦。黯凝伫。掩重城、暮钟不到。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这首词以晓阴翳日、雾霭烟横之景起兴,借鸣禽、回堤、避雨等意象,抒发春光易逝之叹与身世飘零之愁,末以“文君更苦”暗喻故人伤怀,词境沉郁顿挫,尽显羁旅愁思与生命无常之慨。

[4]

《扫花游·烟霞万壑》

宋·张炎

烟霞万壑,记曲径幽寻,霁痕初晓。绿窗窈窕。看随花甃石,就泉通沼。几日不来,一片苍云未扫。自长啸。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碧天秋浩渺。听虚籁泠泠,飞下孤峭。山空翠老。步仙风,怕有采芝人到。野色闲门,芳草不除更好。境深悄。比斜川,又清多少。

张炎,1248年-约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其词多写身世飘零和对南宋灭亡的感慨,词风清远疏朗。这首词以烟霞万壑、曲径通幽之景起笔,借苍云未扫、乔木残照的荒寂意象,托寓身世飘零之叹,下片以孤峭山风、野色闲门暗喻隐逸之志,结以“比斜川更清”的幽寂之境,在清空淡远的词境中寄寓遗民孤怀,余韵苍凉而格调高远。

[5]

《扫花游·蕙风飏暖》

宋·陈允平

蕙风飏暖,渐草色分吴,柳阴迷楚。寸心似缕。看窥帘燕妥,妒花蝶舞。翦翦愁红,万点轻飘泪雨。怕春去。问杜宇唤春,归去何处。

后期重细许。倩落絮飞烟,障春归路。长亭别俎。对歌尘舞地,暗伤蛮素。算得相思,比著伤春又苦。正凭伫。听斜阳、断桥箫鼓。

陈允平,生卒年不详,约1247年前后在世,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这首词以“蕙风飏暖”起兴,融“寸心似缕”的愁思、“妒花蝶舞”的春情、“断桥箫鼓”的暮色,托寓宋元易代之际遗民的孤怀,余韵沉郁而格调清峭。

[6]

《扫花游·李仁山别墅》

宋·赵文

结庐胜境,似旧日曾游,玉连佳处。万花织组。爱回廊宛转,楚腰束素。度密穿青,上有燕支万树。探梅去。正竹外一枝,春意如许。

奇绝盘谷序。更碧皱沿堤,绮霏承宇。柳桥花坞。问何人解有,玉兰能赋。老子婆娑,长与春风作主。彩衣舞。看人间、落花飞絮。

赵文,1239年-1315年,字仪可,一字惟恭,号青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词多写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沉郁。赵文此词借李仁山别墅的春日胜景,以“结庐胜境”“万花织组”的绮丽之笔勾勒园林之美,再以“探梅”“柳桥花坞”的细腻意象展现自然生机,下片“老子婆娑,长与春风作主”的豁达之语,暗藏宋元易代之际遗民以自然为归宿的隐逸情怀,末句“看人间、落花飞絮”的苍茫收束,将身世飘零之叹融入春景流转,余韵清寂而格调高远。

[7]

《扫花游·素秋渐老》

宋·杨泽民

素秋渐老,正叶落吴江,雁横南楚。暮霞散缕。听寒蝉断续,乱鸦鼓舞。客舍凄清,那更西风送雨。又东去。过野杏小桥,都在元处。

心事天未许。似误出桃源,再寻仙路。去年燕俎。记芳腮妒李,细腰束素。事没双全,自古瓜甜蒂苦。欲停伫。奈江头、早催行鼓。

杨泽民,生卒年不详,南宋末词人,与周邦彦、方千里词合刻为《三英集》。其词多写离情别绪和羁旅之愁,风格近周邦彦。此词以“素秋渐老”起兴,借暮秋叶落、寒蝉断续的萧瑟之景,暗喻身世飘零之叹,下片以“误出桃源”“事没双全”的典故铺陈羁旅愁怀,末句“奈江头、早催行鼓”以急促鼓声收束,将欲停难驻的无奈与“瓜甜蒂苦”的世事无常之感熔铸于凄清词境,余韵苍凉。

[8]

《扫花游·柳花飏白》

宋·周密

柳花飏白,又火冷饧香,岁时荆楚。海棠似语。惜芳情燕掠,锦屏红舞。怕里流芳,暗水啼烟细雨。带愁去。叹寂寞东园,空想游处。

幽梦曾暗许。奈草色迷云,送春无路。翠丸荐俎。掩清尊谩忆,舞蛮歌素。怨碧飘香,料得啼鹃更苦。正愁伫。暗春阴、倦箫残鼓。

周密,1232年-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等,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其词多写个人身世和离乱之感,词风清丽。此词以“柳花飏白”的暮春意象起兴,借海棠低语、暗水啼烟的萧瑟之景,暗喻身世飘零与春光易逝之叹,下片以“幽梦暗许”“送春无路”的怅惘铺陈羁旅愁怀,末句“倦箫残鼓”以残声收束,将欲语还休的无奈与“啼鹃更苦”的悲音熔铸于凄清词境,余韵沉郁而格调清雅。

[9]

《扫花游·乳莺啭午》

宋·杨无咎

乳莺啭午。好梦初醒,小轩清楚。水沈细缕。趁游丝落絮,缓随风舞。罥起春心,又是愁云怨雨。玉人去。遍徙倚旧时,曾并肩处。

相望知几许。纵远隔云山,不遮愁路。捧杯荐俎。记低歌丽曲,共论心素。薄恨斜阳,不道离情最苦。正凝伫。向谯门、又催笳鼓。

杨无咎,1097年-1171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清江(今属江西)人。其词多写梅、雪等自然景物,风格清逸。此词以“乳莺啭午”的春日清景起兴,借游丝落絮、愁云怨雨的意象暗喻离情别绪,下片以“玉人去”“远隔云山”的怅惘铺陈相思之苦,末句“向谯门、又催笳鼓”以笳鼓催行的急促声收束,将欲留难驻的无奈与“离情最苦”的哀叹熔铸于凄清词境,余韵沉郁而格调婉丽。

[10]

《扫花游·点波细雨》

清·蒋春霖

点波细雨,乍泥住归人,便迟春信。布帆漫整。满空江化酒,别筵花韵。数遍邮签,也怕莺期未准。雁程紧。试悄向故园,先探芳讯。

归梦今夜稳。奈湿雾濛濛,画楼难认。野梅瘦损。为凄吟、客里剩红销尽。堕水流香,又把孤蓬暗引。醉乡近。压春潮、一船幽恨。

蒋春霖,1818年-1868年,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其词多写身世飘零和离乱之苦,风格沉郁。此词以“点波细雨”起兴,借春信迟滞、归程受阻的羁旅之愁,暗喻身世飘零之叹。下片以“湿雾濛濛”“野梅瘦损”的萧瑟之景铺陈客里凄凉,末句“压春潮、一船幽恨”以春潮暗涌的意象收束,将欲归难归的无奈与“孤蓬暗引”的漂泊之感熔铸于凄清词境,余韵沉郁而格调清峭,尽显晚清遗民词人“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