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屡败屡战的中国装甲兵如何打满全场?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5-04-30 发布于北京

我之前聊过一些抗战时期中日双方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我们的先辈是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和日军周旋苦撑八年。当时的世界战场上,坦克和装甲部队已经是陆战中决定战争胜负,甚至一国命运的胜负手了,而当时的国军也有自己的装甲部队。当然,国军的装甲部队无论从规模还是战果上没法跟德国相比,但就是这支非常弱小的装甲部队,在后来的抗战战场上左突右冲,浴血拼杀,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么,这支中国装甲兵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东北军装备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说起来,中国率先装备坦克的不是别人,正是“东北王”张作霖,早在1922年张大帅就从流亡东北的白俄军手里买下一批雷诺FT-17轻型坦克。到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装甲部队大约有30多辆雷诺系列坦克服役,他们甚至还拥有150架战斗机,实力远超关东军。然而九一八事变时,东北主政者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张大帅苦心经营的装甲部队全部落入日寇之手,后来关东军还用这些坦克给伪满洲国建立了一支装甲兵团,当然,这是后话了。而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也不断对关内进行袭扰。

◇ 图1933年,杜聿明(前排右一),徐庭瑶(前排中间),黄杰(前排左一),郑洞国(后排中间),邱清泉(后排右一),刘嘉树(后排左一),长城古抗战后六人合影

1933年,日军出兵山海关,一路未遇抵抗,长驱直入进逼平津。时任第十七军军长的徐庭瑶率部参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城抗战,当时的国军装备太落后,死伤惨重。有鉴于和日军装备上的巨大差距,1935年初,徐庭瑶在考察了欧美主要国家的军队后,力主建设一支机械化部队,这个想法得到国府的支持。同年5月,国军的通信兵学校、交通兵学校、辎重兵学校正式成立,由此拉开了国军机械化的序幕。而当时国军最主要的技术参考是德国。

◇ 图为国军战车“龙”2营装备的维克斯M1930E型坦克

19375月,国府在和德国军事顾问商量后,以中国军队现实条件,仿照魏玛时期的国防军机动营,在南京郊区的方山正式成立了“陆军装甲兵团”。但限于当时中国国力,这所谓的“陆军装甲兵团”只有三个连,不到50辆的轻型战车,其中“虎”1连装备英国维克斯6吨坦克,“龙”2连装备维克斯两栖坦克,3连装备德国“克虏伯”式1A型轻坦。这也标志着中国装甲部队的成军。由于徐庭瑶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他也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 图一手组建和培育了抗战时期的中国装甲兵的徐庭瑶将军

此后两个月七七事变爆发,紧接着就是淞沪会战。这次会战国军可以说是精锐尽出,装甲部队也不例外。最先奔赴淞沪战场的是战车“虎”1连和“龙”2连,当这些战车出现在战场上时,国军士气大振,而日军则显得惊慌失措,甚至出现两百多日军吓得逃到英租界被缴械的情况。

不过,日军很快发现中国的装甲兵和步兵完全不懂步坦协同,中国战车总是孤零零的冲杀过来,于是,他们调来九二式步兵炮,利用掩体截杀国军战车。在日军的重火力的打击下,在一周之内,淞沪战场上两个连的战车几乎全军覆没。而在之后的南京保卫战中,装备德国“克虏伯”式1号轻坦的3连留守南京,当时整个战局对国军极为不利,南京的失守可以说已经是定局了,但3连还是在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的指挥下,在125日和友军的配合下,对日军骑兵第9联队一部设伏,战斗中,3辆德制战车交替掩护射击,当场击毙40余名日寇。

◇ 图为淞沪会战期间,杨树浦路上一辆中国维克斯坦克进攻日军工事,为日本随军记者浜野嘉夫事后摆拍,后来他在南京保卫战被国军坦克击毙
◇ 图为淞沪会战期间,击毁的国军维克斯坦克被日军拖回己方阵地

与此同时,在江宁县附近3连一辆战车因故障熄火无法启动,两名车组成员没有选择弃车逃跑,而是准备天黑后撤离。此时他们发现一队正朝南京方向行军的日军,这队日军以为这辆战车被遗弃了就没当回事。两名战士架起车载机枪就朝着日军开火,让大批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去见了天照大神。

图片
◇ 图电影《南京!南京》中中国坦克伏击日军部队
◇ 图为被摧毁的德制一号A型坦克(履带不是原配) 由三喵先生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战车博物馆

由于附近没有炮兵部队,仅装备掷弹筒的日军一时间竟被这辆战车压制着抬不起头,双方僵持到当天傍晚。趁着夜色掩护,两名战士悄悄爬出战车,前后交替掩护向南京撤退。不过,撤离过程中一名战士不幸被掷弹筒弹片命中,另一人安全返回南京,最后在两年后的昆仑关血战中阵亡。

◇ 图为淞沪会战中,被日军击毁的国军战车“虎”1营维克斯6吨B型坦克
◇ 图为南京保卫战结束后日军与缴获的1号坦克合影
◇ 图为彩绘复原1937年南京保卫战期间的战3连一号坦克
◇ 图为日军坦克攻入南京中华门,中华门上“誓复国仇”四个大字清晰可见

总的来说,抗战初期中国装甲部队损失非常惨重。虽然取得一些有限的战术上成功,但根本无法扭转战场大势,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糜烂的战局,也有缺乏训练的缘故。经过几次惨败,国府也明白了装甲部队的战斗力,决定重建装甲部队。1938年初,国军组建了抗战时期中国第一个装甲师,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第200师。要知道当时美日苏都没有师级装甲单位,这200师可以说是整个亚太地区的独一份。

◇ 图为德国一号B型坦克,抗战初期国军装备的是连它都不如的一号A型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战车博物馆
◇ 图为T-26坦克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战车博物馆

200师装备的苏联T-26坦克都配备电台,整体战斗力大大提升。在吸取淞沪会战的教训后,在200师整训期间,只派遣部分部队参加了徐州会战与兰封会战。既锻炼了部队,也不至于让这些精锐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后续第200师扩编成新编第11军,其装甲部队组成第11军装甲兵团。到1939年8月第11军又改称第5军装甲兵团。除了有4个战车连,还直属两个炮兵团,其中就包括1个德国莱茵150毫米榴弹炮营。这第5军无论是从军事装备还是人员素质来说,都是当时国军精锐中的精锐。

◇ 图为昆仑关战役结束后,徐庭瑶陪同蒋介石来到第200师检阅T-26坦克

1939年11月,第五军的大考降临了,当时日军第五师团从广西钦州登陆,试图彻底切断滇缅公路,他们在占领南宁后依托昆仑关与国军对峙,在白崇禧的指挥下,以杜聿明的第五军为主力进行反攻,准备强攻昆仑关。在这场血战中,第五军大显神威,装甲部队和炮兵对第五师团造成重大杀伤,新编22师师长邱清泉甚至亲自驾驶铁骑冲向日寇。此战中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击毙日军4000余人。

◇ 图为1939年,昆仑关血战后,杜聿明和徐庭瑶在昆仑关前合影留念

昆仑关一战,不仅是国军少见的强攻日军获胜的战例,也是自武汉失守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而在这次胜利中,国军的装甲部队居功至伟。此后国军剩余的T-26还参与了1942年远征军初期的入缅作战,不过这些T-26中的大部分在战斗中陆续损毁,其中第五军核心的200师伤亡最为惨重,师长戴安澜重伤而亡。

◇ 图为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

随后,远征军中以孙立人新38师为首滞留印度,接受美军整训。后来新38师新22师新30师组成了新1军。为了加强这支部队装甲兵实力,美军先是配备了“斯图亚特”坦克,到战争后期,基于战场上的优秀表现,还破例将大约一个营的M4A4“谢尔曼”坦克交给孙立人使用,可以说这支部队是抗战后期国军最强大的装甲部队。

◇ 图为1943年兰姆伽训练期间的驻印军中美第1联合战车部队的留影照片
◇ 图为一辆M4A4谢尔曼坦克上的中国车组乘员
◇ 图为驻印军装甲兵5名车长接受美军军官训话
◇ 图为1944年缅北反攻作战的路线示意图,从印度的莱多出发,经过新平洋、孟关、孟拱、密支那、八莫等地直指腊戎

1944年初,为了配合太平洋战场的新形势,史迪威以郑洞国的新一军,下辖孙立人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等驻印军反攻缅北,突破日军重兵把守的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战略要地密支那,打通滇缅公路。而驻印军面临的敌人是田中新一中将指挥的日军第18师团,这个师团正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在反攻过程中,国军装甲兵和友军的配合下接连攻克日军据点,直逼第18师团指挥部所在的瓦鲁班。

◇ 图为1944年,中美乘员混编的第1临时联合战车群的M3A3“斯图亚特”坦克
◇ 图为缅北重镇孟关、于邦、瓦鲁班的位置示意

其中战车1营1连竟然意外冲进18师团的司令部,率队的赵振宇营长当机立断,在求援后便率领M3A3“斯图亚特”坦克发起冲锋,正在开会的日军军官,不是被压死就是死在机枪的火舌下,仓皇逃跑田中新一慌乱下,竟然把18师团关防大印丢了,随后被国军官兵缴获。虽然国军的装甲部队付出了一定代价,但这是中国精锐首次击败日寇的王牌部队。国府也将战役发起的3月3日定为“装甲兵节”,以示纪念。

◇ 图为时任第18师团师团长的田中新一(1893年3月18日-1976年9月24日)
◇ 图为战车1营3连排长戴慎渊和排付陈培强,突袭第18师团司令部后缴获的日军关防大印

到抗战胜利时,昔日的T-26早就成了遥远的记忆,国军的装甲部队主要是靠美援装备的3个战车团。同二战时期的美苏德的坦克部队相比,国军的坦克的数量和质量还是不够看的,而且从抗战历史上来看,中国的装甲兵部队存在很多短板,比如燃料不足,严重缺乏训练,还要靠外国提供技术援助来保障,尤其是步坦协同战术水平低下,长期得不到改善。但这些丝毫不妨碍他们奋勇杀敌,在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同时,也为国家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虽然如今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这些英勇的抗日将士丰功伟绩仍然值得我们后人怀念和铭记。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