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双重使命。值此“百个研究生党支部讲好百个故事”大赛举办之际,本期,材料加工研究生第八党支部聚焦快速制造中心引领人史玉升教授在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与突破,讲述党建引领科研的故事。 引言 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从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教授用近三十年光阴,在增材制造领域书写了一段“顶天立地”的华科传奇。他传承黄树槐老校长“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团队突破航空发动机机匣、航天涡轮泵等“卡脖子”技术,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中国技术领跑增材制造领域。作为党员科学家,培养出一批顶尖科研人才。今天,让我们走进材料加工第八党支部的“双百故事”,聆听史玉升教授如何以匠心铸魂,在3D打印的赛道上刻下“中国范式”,为科技强国梦注入红色动能。 匠心铸魂——史玉升教授与华科增材制造的逐梦之旅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党员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他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史玉升教授,用二十七年光阴深耕增材制造领域,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从科研传承到党建引领,书写了华科增材制造的“中国范式”。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匠心筑梦的旅程。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述史教授的故事和感想。 1998年,史玉升教授加入华科,科研生涯开启崭新篇章;2004年,他带领团队成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06年任职华中科技大学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担任湖北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主任,2023年,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这二十七年,是华科快速制造学科壮大的二十七年,更是史教授从青年学者成长为领军科学家的二十七年。他的故事,与华科发展同频共振。 科研需要传承,更需要担当。史教授延续黄树槐老校长“敢为人先”的精神,将华科快速制造中心推向新高度。从1998年开始,史教授开始研究增材制造技术,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8年再次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增材制造的传奇书写在中国大地上,突破了国外的垄断。 ![]() 2020年疫情暴发时,他主动担任全国首场研究生“云答辩”主席,确保人才培养不断线。他说:“科研不能停,学生不能等。”这既是学者的坚守,更是党员的责任。 ![]() 如何让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史教授用行动给出答案。2015年,他推动机关党支部与学生支部结对共建,开展红色教育、技术研讨,让党旗飘扬在实验室一线。“党建+科研”双融双促的模式,激发了团队创新活力,也为学科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 航空发动机机匣、航天涡轮泵……这些“大国重器”的核心部件,曾因制造难度高被国外垄断。2018年,史教授团队攻克复杂零件整体铸造技术,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项突破,让中国增材制造从“跟跑”迈向“并跑”,彰显了华科“顶天立地”的科研追求。 “让患者用上国产高端医疗器件!”2022年,史教授团队自主研发高温增材制造装备,成功制备抗压强度超200MPa的个性化骨植入体,完成11例临床应用。从实验室到手术台,这项技术不仅打破国外垄断,更让“量身定制”的医疗成为可能。 太空反射镜系统,需要耐超高温的陶瓷部件。2022年,史教授团队研发出全球最大1.7米台面碳化硅陶瓷增材制造装备,为国之重器披上“中国铠甲”。 ![]() 史教授带头研发的增材制造技术,让中国增材制造从“并跑”跃向“领跑”,在世界舞台刻下华科印记。华中科技大学在激光粉末增材制造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中排名全球第一,体现出华科顶天立地的考研理念。 学科强,则技术强。史教授推动建成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增材制造陶瓷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建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 这些年来共计培养出1名全国优博提名、5名省优博获得者,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群体。他说:“人才是创新的火种。”如今,这些火种已遍布产学研一线,续写着增材制造的新篇章。 技术落地,才能创造价值。史教授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增材制造装备产业化。自主研发的低频隔振器,性能远超传统产品——隔振效果提升8.5-15分贝,横向刚度增加10%。能够大幅度防止各个结构和设备之间的传递振动,为工业化制造和企业的发展提供维修和保护。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向高端跃升的坚实步伐。 2023年,史玉升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这份荣誉,是对他二十七年科研报国的肯定,更诠释了一名党员科学家的初心:以匠心铸魂,以创新立命,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的故事,是华科精神的缩影,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的灯塔。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