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名方治疗睾丸炎11个经验方

 仕仕霖霖 2025-04-30
名家名方治疗睾丸炎11个经验方

1、三棱汤

来源:于占祥,《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山楂核20克,海藻15克,桃仁10克,杜仲炭15克,防己10克,荔枝核、蒲公英各20克,木香25克,牛膝10克,泽泻15克,橘核2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止痛。

方解:中医治疗睾丸炎采用清热解毒、消炎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止痛等法。故方用蒲公英、防己、泽泻清热解毒、清炎利湿;桃仁、牛膝活血化瘀,促进炎症吸收;山楂核、海藻、荔枝核、橘核软坚散结;杜仲炭、木香补肾理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达到缩短疗程,迅速治愈的目的。

主治:急性睾丸炎。

疗效:治疗32例,治愈率100%。其睾丸肿痛消失时间,2天内者14例,3~5天者18例;睾丸肿大消失时间,2周内者18例,半月~1个月者14例。

2、三草二核汤

来源:李宇俊,《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夏枯草30克,败酱草20克,龙胆草15克,橘核、荔枝核各20克,乌药15克,小茴香、木香、赤芍各10克,延胡索15克,桃仁、枳壳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清热利湿、理气散结、活血祛瘀。

方解:睾丸炎属中医“子痈”范畴,如清代《外科证治全书》所言:“肾子作痛,下附不能上升,外观红色者,子痈也。”其病因多由于外受寒湿,化生湿热;或饮食不节,情志郁结,湿热内生,行于小腹,下络阴器,凝滞经络不通而致。治当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散结止痛。方用夏枯草、败酱草、龙胆草,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为主药;橘核、荔枝核、小茴香、乌药、枳壳、木香疏肝理气、散结止痛;赤芍、桃仁、延胡索活血祛瘀以疏通经络。故诸药配伍为用,用于治疗睾丸炎,一般均能收到满意效果。

主治:睾丸炎,症见阴囊肿大,疼痛剧烈、向腹股沟及下肢放射痛,附睾肿大,质硬有硬结及压痛,全身不适者。

加减:若热毒炽盛、高热烦渴、局部红肿痛甚者,加生石膏50克,鱼腥草30克,虎杖15克,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头痛恶寒,四肢酸楚者,加荆芥、防风各15克以解表祛风;若已成脓者,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0克,白芷15克以托里排脓;局部坚硬胀痛者,加昆布、海藻各20克,莪术10克,以软坚散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各15克以泄热通便;小便短赤不利者加车前草、滑石各20克,淡竹叶10克以清热利尿。

疗效:治疗36例,治愈(睾丸肿痛及伴随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32例;显效(肿大之睾丸明显缩小,但尚未完全恢复正常)4例。总有数率达100%。治愈者,疗程最短3天,最长半个月。

3、治睾丸炎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生大黄、熟附子、黄皮核、荔枝核、柑核、芒果核、橘核各10克,王不留行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寒温并用、行气止痛。【主治】慢性睾丸炎、附睾炎、睾丸痛。

加减:腰膝酸痛者加狗脊30克;气虚者加五爪龙、黄芪各30克;血瘀者加炒山甲,丹皮各15克;热象明显者加生地24克,玄参15克,龙胆草10克,车前子2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4、温阳消结汤

来源:刘贵仁,《河南中医》(5)1986年

组成:制附片、干姜各30~60克,白芍、甘草各30克,大黄、桂枝、细辛、路路通,橘核、当归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方中附子久煎1个半小时),日服2次。晚上煎第3遍,取法倒盆中熏洗患处。睾丸肿甚者,可用丁字带托敷阴囊,注意卧床休息。

功用:温阳消结。

主治:急性睾丸炎。

加减:若服用本方1周后,肿痛仍未全消者,可加乌梅、僵蚕各10克。若肾阳偏虚,加肉桂、菟丝子;肝阳偏虚加乌药、吴茱萸、肉苁蓉;寒滞肝脉型,加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肝气郁结型,减附子、干姜剂量四分之三,加柴胡、青皮、川楝子;若兼阴痒,胁肋胀痛,口苦,小便混浊,苔薄黄,脉弦数者,减附子、干姜剂量十分之九、桂枝、细辛剂量三分之二,大黄增为15克,并加柴胡、龙胆草、黄芩;若兼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去桂枝、细辛,加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亦减附子、干姜剂量十分之九;若因外伤所致睾丸炎者,加桃仁、红花。

疗效:治疗100例,年龄18~41岁,疗程最短1天,最长半个月;原发91例,继发9例。结果痊愈9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治愈者,疗效最短3天,最长半个月。

5、柴橘乌贝汤

来源:翟慕东,《四川中医》(4)1986年

组成:柴胡6克,橘核、附片各9克,乌药、青皮各6克,海藻、大贝母、白芥子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温经散寒、化痰散结。

方解:寒性收引,其主疼痛,湿痰凝聚、而成有形。此因寒邪客于肝经、痰湿凝结所致。故方用柴胡、乌药、橘核行肝经之积气;大贝母、海藻、白芥子祛痰、软坚散结;青皮疏理肝气、燥湿化痰;附片温经散寒。合而用之,功效颇著。

主治:副睾炎。证见形寒肢冷,右副睾肿坠、疼痛、副睾尾部至头部触及一条索状硬结,疼痛放射向腹股沟,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多沉弦。

加减:若寒邪退却、痰湿转热者,去附片、青皮,加黄柏、知母;寒甚者,加肉苁蓉、炮姜;脾虚、痰湿甚者,加党参、白术、茯苓。

疗效:治疗多例,均获良效。一般7~10剂即获痊愈。

6、附子大黄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附片9克,大黄3克,元胡、荔枝核、橘核、川楝子各9克,小茴香6克,桂枝3克,广木香、黄柏、红花各9克,甘草6克。

用法:荔枝核、橘核、川楝子打碎,大黄、小茴香、桂枝、广木香、黄柏、甘草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肿。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和《六科证治准绳》三层茴香丸并方加减而成。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元胡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化瘀。临床治疗寒疝,效若桴鼓之应。《止园医话》中云:“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速收特效”,确为经验之谈。

主治:寒疝。可用于慢性附睾炎、鞘膜积液等症。

加减:急性期局部肿大、疼痛、体温升高,同时有精索肿胀和压痛者,去附、桂,加金银花、大青叶各25克,丹皮9克;坠痛者,加黄芪9克,升麻3克;硬块难消者,加红花9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7、温通利湿方

来源:丁甘仁,《新编经验方》

组成:柴胡、炒桂枝各5克,荔枝核、橘核、香附(醋炒)、延胡索(醋炒)各9克,茴香3克,小青皮6克,云茯苓、泽泻(盐水炒)、路路通各9克,桔梗、广木香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寒除湿、利气行滞。

方解:方用柴胡疏肝解郁;桂枝温经散寒;云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延胡、茴香、香附、青皮、木香、橘核、荔枝核利气行滞,以止疝痛;路路通疏通经络。诸药相伍,共奏散寒除湿,利气行滞之功,故对寒疝有较好疗效。

主治:疝气之因于寒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8、消核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煅荔枝核、海藻、昆布各15克,广木香10克,川楝子、山楂(盐水炒)、炒橘核各15克,吴茱萸(盐水炒)、枳实(盐水炒)、延胡索(盐水炒)各10克,紫花地丁20克,天葵子10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60克。

用法:上药多加水煎,分两日6次服。30剂为1疗程,结核消失停药,如未消尽,可续服1疗程,直至全消。

功用: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方解:多因肝肾亏损、痰瘀气滞,结聚于副睾所致,故方用荔枝核、川楝子、橘核、吴茱萸、木香、延胡索、枳实理气散结,药用盐水炒,取咸能入肾、软坚、引药下行;昆布、海藻咸寒入肾软坚散结,消痰核;山楂散瘀滞;紫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消瘀散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主治:副睾结核,证见副睾结核多生在一侧,或双侧的。初起多无自觉症状,待发展至蚕豆或拇指头大小,在无意触痛时方才发觉。坚硬如石,触之则痛。多有迁延数年不愈者。大凡本病患者,都影响生育。

疗效:多年使用,若能坚持服用,每收全功。

9、加味疝气方

来源:陈松筠,《江苏中医》(2)1984年

组成:吴茱萸、苦楝子、青皮、枳壳、荔枝核、橘核、山楂、牛膝、炒栀子、白芍、甘草(剂量可随症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肝散结、理气止痛。

方解:《金匮要略》云:“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张子和谓:“气疝,其状上连肾区下及阴囊。”两证病变部位皆属厥阴肝经,其病机不外乎是寒瘀湿阻所致。方用吴茱萸辛苦大热,入厥阴气分,温肝逐寒;枳壳、荔枝核导滞行气;栀子通泄膀胱湿热;山楂磨积消瘀;加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橘核、苦楝子、青皮助行气导滞之功;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其效更显。

主治:肾绞痛,可用于石淋和寒疝、气疝。

加减:小便频急灼热,或尿检红、白细胞增多,并有脓细胞者,加木通、泽泻、生苡仁;血尿加白茅根、小蓟;腹胀加厚朴、槟榔;呕吐加半夏;疼痛持续,日轻夜重,加元胡、桃仁;石淋加金钱草、飞滑石、鸡内金。

疗效:夏昌辉等报道,用本方治疗肾绞痛(石淋)40例,结果痊愈37例(占92.5%),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

附记:笔者用本方加附子、大黄、桂枝,治疗副睾炎(寒疝)30例,用药10剂左右均获显效或痊愈,总有效率为98.5%,其中痊愈率为80%以上。同时体会,用治石淋,待痛止或缓解后,加附子、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郁金等以温肾排石。

10、木香蜈蚣散(陈继戎方):广木香10g,蜈蚣3条。共研细末,分3次服,大人白酒冲服,小儿煮甜酒服。可连服数十剂。

主治:睾丸一侧或两侧肿大而痛者。

睾丸虽属肾系而与肝经有关。肝经输经脉络阴器,肝郁气滞则气机不通,气机不通则肿大疼痛。

即《圣济总录》所谓“寒气客于经筋,足厥阴经脉受邪,脉胀不通,邪结于睾卵”,即呈“卵胀”。

寒凝气滞,脉络不通,法当温散寒凝,宣通脉络。

方中木香辛温无毒,“乃三焦气分之药,能升降诸气,气滞者宜之,乃塞者通之也(时珍)”。

蜈蚣,辛温,有毒,专走肝经血分,《名医别录》谓能“去恶血”,《日华子本草》谓能治“癥癖”,时珍则谓能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

可见本品有以毒攻毒,祛风解痉,活血通络之功。

此方用木香入三焦气分,疏畅气机,开其窒塞;蜈蚣入血分,解毒止痉,活血通络;用酒以行药力,共呈行气通络,解毒消肿之效。俾气血流通而无壅滞之患,则卵肿之疾自愈。

此方用治睾丸肿大,药味虽简而疗效卓著,无需辨别寒热虚实,亦无需加减。本方和四逆散同用亦可。

余用此方治疗睾丸肿痛,数以十计。今附病案之一于下:

1976年夏,带学生到宜宾县高场区实习。应区卫生所所长江林禄之邀,看一住院病人。

患者在1个月前作过输精管结扎手术。术后睾丸肿痛,使用消炎抗菌药物,治疗月余,依然如故,肿痛不消。

遂以此方研末,用酒冲服,1日1剂,五天之后肿痛全消,出院。

11、夏枯草善治睾丸炎

临证恒取其清肝散结之功,用之治疗因肝气郁滞、痰火凝结之睾丸炎及颈、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乃至乳腺小叶增生,以夏枯草为主药,常用量为30~60g,并随病发部位而加味。

睾丸炎加武靴藤、川楝子、荔枝核、蒲公英等;颈淋巴结肿加土牛膝、豨莶草、海藻、昆布等;腋下淋巴结肿加山油麻、黄药子、赤芍、全蝎等;腹股沟淋巴结肿加和他草、一枝黄花、乳香、没药等;乳腺小叶增生加橘叶、丹参、王不留行、路路通等。上述诸症治愈后,嘱以夏枯草30g,豨莶草15g,煮青皮鸭蛋续服,吃蛋服汤,每周1~2次,以巩固疗效。

提示:本文源于网络,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