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婚介市场服务需求旺盛,但也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4 月 17 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消息,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3 月,检察机关办理婚介行业犯罪 1546 人。办案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以婚介之名实施诈骗,个别婚介机构违法从事涉外婚介业务,一些婚恋网站甚至成为犯罪引流媒介,亟待治理和规范。 目前,我国婚介机构采取注册成立模式,无前置性审查,对婚介服务人员从业资质虽有推荐性国家标准但无强制性要求。实践中,一些婚介机构打着 “正规资质婚介所”“职业媒人” 名义实施诈骗。一些婚介机构和婚恋网站对注册会员信息审核不严,部分不法分子虚构身份实施诈骗。根据相关规定,国内婚姻介绍机构和其他任何单位都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介绍业务。但一些婚介机构、个人为获取高额中介费,违法从事涉外婚介业务。最高检表示,检察机关将依法能动履职,促进依法整治规范婚介行业,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 近年来,婚介、彩礼、骗婚等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订婚强奸案等事件,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广泛讨论。事实上,利用彩礼骗婚的现象如今愈发严重,为此,有关司法部门也专门发声。 彩礼,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引发了诸多争议。在我国古代,彩礼和聘礼有着严格的区分。聘礼是给女方的,会成为女方的婚前财产,女方通常会以翻倍的嫁妆带回夫家,即便夫家休妻,在一般情况下,嫁妆也归女方所有,聘礼则留下。而彩礼在过去一般用于纳妾,给了女方父母后,女方并不带回。如今,各地彩礼风俗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的彩礼存在买卖婚姻的嫌疑,女方父母收取彩礼后,女方仍需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这与传统观念中女方嫁入夫家便与娘家无关有所不同。同时,在过去,给了聘礼若不走完程序,与女方发生性关系是不被允许的,而给了彩礼则意味着对女方一定程度的人身处置权,甚至可将其转卖,这显然是旧时陋俗,与现代观念相悖。 为保护妇女在婚姻中的权利,防止过多彩礼妨害女方权益,法律一般规定结婚后离婚时彩礼很难退回,除非特殊情况,法院才会酌情支持部分返还。然而,这也导致了利用彩礼骗婚的现象日益增多,一些人收取彩礼后很快离婚,以骗取钱财。 ![]() 针对彩礼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也已发声。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明确表示要打击婚骗行为、规制闪婚服务。有观点认为,对于彩礼的返还以及彩礼诈骗的打击应更加严格,不能让彩礼成为无需承担义务就能获取的财物。在国外,如荷兰,索要彩礼甚至可能构成刑事案件。而在我国,彩礼的认定、返还等诸多法律细节,也需要重新梳理和司法解释,避免社会规则被过去的陋俗过度束缚。 |
|
来自: 独角戏jlahw6jw > 《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