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李松励研究员:关注人宠共患病,守护你我与宠物的健康

 新用户29497861 2025-04-30

如今,养宠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选择,宠物给我们带来温暖陪伴的同时,一种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人宠共患病。在第二届宠物食品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松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们的健康与宠物的健康敲响了警钟。

一、人宠共患病:定义、危害与现状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宠共患病,按照195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粮农组织(FAO)专家委员会的定义,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这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十分严重。

图片

1、数据体现的危害程度

在已知感染人的1415种病原体里,人兽共患的病原体占比达到61%。新发传染病中,75%属于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而且80%具有生物武器潜能的病原也是人兽共患病,其中89种疾病危害极大。如今,传染病的暴发频率加快,过去5 - 10年才出现一种新传染病,现在1 - 2年就会暴发一种。像变异型克雅氏病、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非典型性肺炎(SARS)等,都是令人熟知的严重人宠共患病,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

图片

2、我国的重视与规划

我国高度重视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将其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范畴。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关键,卫生健康、农业农村、野生动物保护等部门需协同合作。同时,农业部公布了人畜共患病名录,并在2022年制定了全国畜间人畜患病的防治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对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重点疾病实现高免疫覆盖率,免疫度要达到95%以上,免疫建档率达到100%。

图片

3、宠物源共患病的种类

宠物源人畜共患病的种类丰富,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真菌性共患病。病毒性共患病包含狂犬病、流感等;细菌性共患病有结核病、炭疽等;寄生虫共患病如弓形虫病、棘球蚴病等;真菌性共患病常见的有癣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宠物的健康,还可能在人与宠物的密切接触中传播给人类。

图片

4、疾病数据反映的影响

从疾病数据来看,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影响显著。以2023年度我国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统计公报为例,全国甲乙类传染病(不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报告发病数为24万例,报告死亡人数为7万人 。其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布鲁氏菌病是报告发病数最多的前五种疾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狂犬病和梅毒是报告死亡数最多的五种疾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8%。而在宠物源人畜共患病中,布鲁氏菌病、狂犬病等都在这些数据中凸显出其对公共卫生的严重影响。

图片

5、宠物传染病自身数据

从宠物传染病自身数据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00年以后,犬猫新发病毒病共计出现20种病毒,如犬肺炎病毒、扭矩特诺犬病毒、猫疱疹病毒病毒、猫麻疹病毒等。这些新发病毒病给宠物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人宠共患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二、典型案例警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狂犬病:不容忽视的致命威胁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引发,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高达100%。它是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尤为严重,每年致使数万人死亡,其中40%是15岁以下儿童。我国计划在2030年消除犬传人的狂犬病,但近年来狂犬病发病率却出现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有122例狂犬病病例,2024年增加到170例,这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上升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宠物数量增多、公众防范意识不足、动物致伤防治体系不完善、宠物免疫普及程度不一以及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等。

图片

1、北京防控经验

北京地区在防控狂犬病方面做出了积极示范。当地通过法制化管理、规模化免疫、精准化监测、程序化应急和数字化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使犬群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成功实现全年无新增人感染病例,这一“北京方案”为全国防控狂犬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片

2、日本消除狂犬病的做法

日本在消除狂犬病方面也有值得借鉴之处。1950年,日本专门制定狂犬病防治法,规定专职兽医负责相关工作,犬主人必须为犬只登记注册并接种疫苗,政府加强对流浪犬的管控,引入有效疫苗,部分地区还对遛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当犬群接种率达到70%,并有效控制新发病例时,狂犬病得以消除。

图片

(二)鹦鹉热衣原体:悄然潜伏的健康隐患

在欧洲,宠物鸟数量庞大,成为继犬猫之后的又一大宠物类别。据FEDIAF发布的《2023 - 2024欧洲宠物行业年度报告》显示,宠物总数达3.52亿只,观赏鸟类就有5200万只。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人兽共患病逐渐受到关注。

图片

1、病原体特性与传播

这种微生物专门在细胞内寄生,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细菌,可通过气溶胶 - 呼吸道途径传播,具有高致病性,被列入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鹦鹉、鸽子等鸟类以及鸭等家禽都可能成为传染源,人在密切接触患病动物后易感染,进而出现呼吸道相关症状。

图片

2、地区影响

在北京地区,鹦鹉热衣原体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片

(三)寄生虫感染:生活细节中的潜在风险

日常生活中,因与宠物接触不当而感染寄生虫的情况并不少见。

图片

1、具体案例

比如福建林先生因与流浪猫共用水杯,感染钩虫,十二指肠内布满钩虫;郑州孙先生因生食蛙肉,脑内感染裂头蚴,不得不通过开颅手术取出寄生虫。《经济动物学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报告裂头蚴感染病例已超1400例,其中62%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

图片

2、发病率趋势与意识问题

而且,宠物源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正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随机调查发现,90%的宠物主人没有意识到与宠物共用餐具、让宠物舔舐面部等行为存在卫生隐患。其实,定期为宠物驱虫可以将感染率降低至83%,但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

图片

3、弓形虫感染情况

养猫的人尤其要注意弓形虫感染。约1/3的人可能感染弓形虫,虽然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但感染途径多样,除了养猫,吃生肉、饮用未高温消毒的奶制品、食用未洗净的蔬菜等都可能感染。在美国,约11%的人感染弓形虫,而在欧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感染率超过90%。不过,只要注意正确烹饪食物、避免猫咪捕食可能受感染的动物、给猫喂熟食和成品猫粮、注意日常卫生并每天清理猫砂、接触动物排泄物后认真洗手,就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且,感染后也有多种简便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防控策略与建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面对人宠共患病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

图片

(一)检测预警:筑牢健康防线的前沿阵地

构建快速、高通量的检测和预警体系至关重要。基于宏基因组学的诊断技术,能从“预判 - 验证”转变为“无需预判”,大大提高疫病识别和精准鉴定能力。

图片

1、技术在疫病预警中的作用

例如在2019年内蒙古 - 北京的鼠疫、COVID - 19早期预警中,该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最初5名COVID - 19患者BALF RNA mNGS均鉴定出冠状病毒,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回想曾经,2003年SARS鉴定耗时5月余,2013年H7N9鉴定耗时1月余,2019年SARS - COV - 2鉴定耗时5天 ,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疫病诊断效率。

图片

2、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的支持

同时,建立包含真菌、病毒、寄生虫、细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1000多万条微生物和2万种以上病原的数据库,结合二三代测序平台,实现一键式自动分析、基因组序列自动拼接、系统进化树构建、微生物丰富度可视化和一键式报告生成,为及时发现和防控人宠共患病提供有力支持。团队先后基于mNGS技术对流浪犬猫、病死白羽肉鸡、病死羊驼和腹泻羊粪便、病死野生动物组织及肠道内容物中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不仅鉴定出感染禽类致死性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羊源轮状病毒等,还在犬口拭子中鉴定出犬病毒、鹦鹉热等,为动物疫病的早期诊断、处置和针对性用药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片

(二)疫苗免疫:预防疾病的关键手段

疫苗免疫是预防人宠共患病的重要措施,秉持“防大于治”的理念,对宠物进行定期疫苗接种,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图片

1、狂犬病疫苗的作用与推广

如狂犬病疫苗,对犬类进行强制免疫,能切断狂犬病在犬群中的传播,进而减少人类感染狂犬病的几率。世界卫生组织也将每年9月28日定为世界狂犬病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狂犬病的认识,推动全球狂犬病防控工作。

图片

2、其他常见疫苗

除了狂犬病疫苗,针对其他一些常见的人宠共患病,也有相应的疫苗可供选择。例如,对于猫瘟、猫鼻支等病毒性疾病,猫三联疫苗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保护;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等疾病,也有对应的犬用疫苗。通过定期为宠物接种疫苗,能够增强宠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从而减少人宠共患病的传播。

图片

(三)生物安全技术:保障健康的坚实屏障

科学、适度的管理至关重要,包括环境消杀、精准剔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措施。

图片

1、环境与传染源管理

例如,加强宠物生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定期对宠物居住场所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宠物接触感染源,可有效降低人宠共患病的传播风险。对于患病宠物,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宠物和人类。

图片

2、具体防控措施

在环境消杀方面,可以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宠物生活的空间、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同时,要注意保持宠物生活环境的通风良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对于流浪动物,要加强管理和控制,避免它们成为传染源。此外,保护易感动物也是关键,例如对于未感染的宠物,可以采取加强营养、提供适宜生活环境等措施,增强它们的抵抗力。

图片

(四)科学防护:从生活细节做起

宠物健康管理不容忽视,定期为宠物驱虫、接种疫苗(如狂犬病、弓形虫检测),避免喂食生肉,防止沙门氏菌、寄生虫等感染。养成良好的家庭卫生习惯,接触宠物后洗手,清理粪便戴手套,不让宠物舔脸或伤口,孕妇避免接触猫砂。对于免疫低下者、婴幼儿等高危人群,应避免接触“异宠”(蜥蜴、仓鼠等)。

图片

1、宠物健康管理

在宠物健康管理方面,定期带宠物去宠物医院进行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宠物是否感染疾病,以便尽早进行治疗。

图片

2、生活习惯调整

同时,要根据宠物的年龄、品种、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调整宠物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确保宠物的健康。

四、行业责任与未来展望

图片
图片
图片

宠物食品行业在防控人宠共患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一)企业研发方向

企业应当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宠物营养管理,通过科学配比、精准补充、动态调整宠物食品营养成分,提升宠物的免疫力。比如,在宠物食品中添加益生菌来调节肠道微生态,抑制有害菌生长,降低腹泻风险,从而间接减少人宠共患病的传播;利用牛初乳等免疫增强剂,提升宠物黏膜免疫和血清抗体水平,增强宠物对病毒的抵抗力。

图片

(二)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技术,为宠物食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该技术开发功能性蛋白/多肽、定制益生菌/益生元、生物合成营养素、细胞培养肉与替代蛋白、RNA营养调控等产品,不仅能满足宠物的营养需求,还能推动宠物食品行业朝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为人宠共患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细胞培养肉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传统肉类生产可能带来的病原体传播风险。

图片

(三)企业合规与质量把控

此外,宠物食品企业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加工、储存和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控,防止病原体污染宠物食品,从而降低人宠共患病的传播风险。

图片

守护宠物健康,就是守护人类未来。让我们携手共进,加强对人宠共患病的认识和防控,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养宠习惯,为宠物和人类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希望大家在享受宠物陪伴的同时,时刻关注人宠共患病风险,积极采取防控措施,让人与宠物都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巳巳如意| 蛇我其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