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象牙雕刻明代真正形成艺术,清代以北京、广州、苏州为代表,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象牙雕刻行业迎来了全面复苏时期。象牙雕刻指使用象牙材料制成的雕刻工艺或者象牙制品,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主要分为实用器具、首饰、装饰摆件等。象牙材质温润洁白,适合作为雕刻材料,在经过不同时期的手艺人的雕刻成就了一件件别具特色的牙雕作品,富有时代性与地域特色。元代以前,由于受到材料与工艺的限制,象牙制品较少且多为实用器具与首饰,例如汉代的象牙杯、项圈等;至隋唐时期,象牙器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到梳子、簪子等器具上。到了明代,这门起源渊远的技艺才开始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一方面由于明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使了竹、木、牙、角等文玩的发展,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隆庆开关,海禁解除,海上贸易日渐繁荣“郑和下西洋”进口了大量象牙,牙雕材料稀缺的问题得以解决,为明代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材料支持,因此明代象牙雕刻得到了质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明代独特的艺术风格。明朝牙雕作品多以陈设装饰品为主。清代,以北京、广州、苏州为代表,象牙制品各具特色,是象牙雕刻较为繁荣的时代。北京牙雕受宫廷艺术的影响,追求富丽堂皇的效果、做工精细,以人物雕刻出名。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国立衰微,宫廷牙雕发展逐渐衰败,至此,象牙雕刻工艺由宫廷流入民间。广州牙雕中较为有名的就是象牙球,以制作精细、玲珑剔透而闻名。广州作为长期的商口岸,地处沿海较易吸收外来文化,因此牙雕装饰风格趋于写实,以装饰品为主,多为首饰盒、镯子等小物件;相比之下,苏州牙雕受竹雕与绘画白描的影响,有较高的审美格调,牙雕制品风格清丽、注重留白与营造氛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与“祥”字谐音,象牙更是被赋予了吉祥辟邪、安神镇宅的含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象牙雕刻行业迎来了全面复苏时期,中间过程随有波动但凭借牙雕人的不懈努力坚持到当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