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去上学,他焦虑,娃不上学,我抑郁。” 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有A娃,还伴随情绪问题。家长的话很扎心,可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尽管有的家长自我安慰,佛系算了,但真的能放下吗? 孩子在初中已经出现了情绪问题,其实很大原因还是学业压力大,和老师的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妈妈管得也严格。 孩子现在高二,分到了实验班,再次出现初中类似情况,老师说话不中听,孩子对抗,就不让孩子去学校。孩子在家更不能很好管理自己学习。 根据妈妈的描述,这个孩子智力不差,尽管妈妈描述很简单,但家有A娃的都会感同身受,这背后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才能取得目前的成绩。 这个孩子是一个敏感的孩子,在高二分到实验班后,面对巨大的学业压力,成绩下滑,自信心受挫。和老师之间也出现了问题,他看不惯老师的说话方式,老师对他说 “学不好就换科”,这让他更加抵触与老师沟通,甚至不愿去学校。家长回忆起孩子初中时就曾有过类似情绪问题,还吃过药,但后来因身体原因停药了。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敏感性格和学业压力是主要矛盾点。实验的竞争很激烈,孩子一旦成绩不理想,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而老师的教育方式虽然可能是针对整体学情,但对于敏感的孩子来说,却容易被误解为针对自己,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作为、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业。家长可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说明孩子的情况,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更加注意言辞,避免使用可能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家长也可以协助老师,帮助孩子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成绩和不足。 孩子自己要求心理咨询,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家长可以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专业通过途径来缓解情绪压力。同时,家长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也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多的学业压力。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对于情绪问题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教育。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要求家长接纳ADHD,就有很多家长留言,老师不接纳怎么办?这的确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ADHD科普还远远不够,很多老师无法理解ADHD,觉得是家长纵容宠溺,但老师忽视了一个问题,当家长面对一个有情绪问题的孩子时,经常不得不妥协,这不是溺爱,因为不能进一步激惹孩子,引起他们行为失控。 有的老师为了班级整体成绩,甚至还涉及教学考评绩效,对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必要的耐心,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老师无限度接纳,家长自己有时都看不惯孩子,何况老师呢?家长尽力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愿意,配合老师,尽力而为。但面对老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如担心孩子在教室捣乱,或无法控制情绪就拒绝孩子上学,坚决说“不”!即使孩子抑郁休学,经过医生评估后,也可以正常上学。 总之,面对这个高二孩的 “情绪困局”,家校需要共同努力,携手共助孩子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