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献之乃是王羲之的儿子,但是其书法名气,远远比不过父亲,甚至古往今来,不少名人提出批评,就像唐太宗,嘲讽其字“观其字势,疏瘦隆冬之枯树;观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恶隶”,诸如此类的贬低,还有很多,正因如此,临学“小王”的人,数量稀少。 ![]() 那么王献之书法,真的如此不堪吗?孙过庭《书谱》曾记载一则趣事,写道:“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谢安询问王献之,书法水平如何,他自认超越父亲,这并非王献之自吹自擂。 ![]() 陶景弘《与梁武帝论书启》说道:“皆尚子敬(王献之)书,元常(钟繇)继以齐代,名实脱略,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王羲之)亦然……”,早在魏晋时期,王献之的书法颇受欢迎,带有超越“钟王”的架势,并且王献之没有笼罩在父亲的阴影之下。 ![]() 他用于创新,以外拓之法写草书,张怀瓘记载:“献之常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这是劝诫父亲的内容,告诉他不可守旧,要以外拓、舒展的势态,展现草书潇洒风姿。 ![]() 尤其可见,王献之的境界、思维之高深,如今他的“休妻书”曝光,更是揭露真正实力,水平超过王羲,此帖乃是写给前妻郗道茂,2人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共同成长,在家长撮合之下,结为夫妻,生活美满,可惜新安公主青睐王献之,与驸马桓济和离后,逼迫王献之休妻再娶。 ![]() 王献之一开始奋力反抗,不惜焚足抗婚,仍未摆脱,甚至为了满足新安公主的愿望,太后让皇帝下令,要求王献之和郗道茂和离,与此生挚爱被迫分开,王献之内心无比痛苦,临终前,撰写此帖表达思恋,“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如此缠绵不舍的情谊,恐怕公主看后要气愤不已。 ![]() 至于卷内字迹,王献之把全部情感,汇集于笔尖,以行草为载体,笔锋在疾徐之间流转,字势跌宕起伏,舒展连转,墨色随着笔势而变,由浓转枯,笔触从凝重转为急促,恰似情感从压抑到爆发的瞬间,如此张扬的个性,一反魏晋的“中和”美学,为日后狂草发展,奠定了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