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摄影家的这一组作品之后,我首先想到一个名词:琴女。 琴女,通常指的是擅长抚琴的女子。在中国古代,抚琴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被许多女性所钟爱。她们以琴为伴,通过指尖跳跃的音符,传达情感,抒发心意。她们在弹奏过程中所展现的静心、专注,以及对于音乐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柔美、内敛的特质。在现代,琴女一词有时也泛指那些对音乐有深厚理解和独特感悟的女性。琴女不仅技艺高超,更因其优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描绘对象。从先秦以至于当代,描写抚琴女子的诗歌不计其数,广为人知的《琵琶行》算是一个,但那似乎是一个哀婉的故事。我所欣赏的描写琴女形象的诗歌,是宋元之际一个叫郑思肖的画家兼诗人写的《琴女行》。在欣赏这一组作品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在心里默诵起《琴女行》,并且把作品中的琴女形象与诗歌中的琴女形象做了对比、融合、互文。《琴女行》写道: 嫦娥开殿当高青,白光染夜生空明。 望中泠泠莹如水,碧透肉镜双瞳子。 窄袖笼春玉笋娇,援琴一鼓秋潇潇。 瑶池女子旨趣别,紫清吹下太古雪。 双鬟翠腻绾香雾,临风欲控青鸾羽。 应悔思凡谪尘土,长向花前忆王母。 诗歌开篇就把琴女的气质、形象、以及她所弹奏的曲子营造的氛围,与嫦娥月宫相提并论。看啊!这琴女,就像晴空的一轮皓月,高挂在青天之上,熠熠生辉,白夜空明。远远望去,她泠泠如银河之水,双眸清明透亮像镜子一样。她窄袖纤指,轻轻一拨琴弦,掠过的音符一如杜甫诗歌里的无边落木潇潇而下,又如李白诗歌里的白雪片片飘向人间。她的双鬓笼罩在朦胧的香雾之中,她的琴声如风,疾徐有致,扶摇幻化,青鸾和舞,长空嘹唳……这样美好的意境,是对琴女的赞美,也是对青春的致敬。 事实上,在手机摄影深入生活的今天,很多人已经不把摄影当作一门艺术了。他们对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缺少理解,缺失了敬畏。只有真正有修养的人才明白:玩和创作是有着云泥之别的两件事情。 我看张同春先生的摄影作品,无论是风光摄影还是人像摄影,在他的镜头下总能看到与别人不一样的艺术的震撼!这种艺术的震撼,会让真正的读者肃然起敬,霎那间如朗月临空,清风拂心,醍醐灌顶。 这篇小文的题目是《琴女婆娑》。说过了琴女之后,我想对婆娑稍作解释。婆娑本是一个佛教用语,后来被汉语吸收,用来表示一种形态,一种感觉。辞典上说婆娑有盘旋舞动的意思,那是形容仕女的舞姿,也可以形容琴女抚琴时起伏摆动、盘旋妩媚的身姿;婆娑又有扶疏的意思,那是描写大树枝繁叶茂层次分明的美丽,此处指琴女衣袂飘飘、长发披拂的形象;婆娑还有泪水涟涟楚楚动人的意思,那是形容佳人哀伤的神态,这里则描写琴女的表情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在《琴女婆娑》里,婆娑的意思既是摹写琴女的神态曼妙和气质高雅,又是形容作品内容的丰富和意境的空灵。我说过婆娑本来是佛教用语,想要领会婆娑之美,就需要有一点佛教知识和禅宗的悟性,至少要有领悟美的能力。 哦,说的有点远了。禅和美是不能靠语言说明白的。这就像摄影家这一组作品一样,说,是说不明白的,有慧根的人一目之下就能感知到美在何处,灵魂在哪里。没有慧根的人……就算了吧!毕竟对缺少慧根的人而言,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 琴女婆娑。婆娑琴女。婆娑婆娑,婆婆娑娑。 五一和五四双节将至,谨以这一组作品和这篇小文,致敬伟大的劳动者,致敬美丽的和曾经美丽的青春! 张同春,1952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71年开始从事摄影,经常在报刋杂志上发表摄影作品,多次参加摄影大赛并获奖;出版摄影作品集五本。出版发行过"许昌春秋楼"邮资封等12枚邮票。摄影作品《许昌塔文化博物馆》被中央电视台入选,于2016年元月至8月、2017年元月至2018年12月长达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7点55分《天气预报》栏目央视1套综合频道和13套新闻频道同时播出。 曾任《交通与社会》杂志摄影记者;《中国艺术报》特邀摄影记者;香港《大公报》摄影记者。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高级摄影师。《大地菲芳》文学微刊特聘首席摄影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