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大干红五月的记忆 作者:梁方苏  五月一日,一个庄严而又神圣的日子。从128年前的1890年起,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的盛大节日。做为一个在工厂工作四十多年的工人,每到此时总是有所感动,尽管退休多年仍是如此。常想起和工友们一起为着共同理想和幸福,而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往事;想起工友间的团结协作、真诚友谊、相互关爱;想起在劳动中迸发出的满腔热情、无穷智慧和巨大力量。从五、一国际劳动节确立那时起,五月就被赋予了革命的基调、红色的色彩。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干红五月,已成为我们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工厂为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几乎每年都要组织 “大干红五月”,如今想起仍历历在目,其中最难忘的是四十年前的一次大干红五月会战,那是和咱们济宁地区著名的“邹西会战”相关联的大会战。1977年刚刚进入5月,我们济宁电机厂接到济宁地区革命委员会命令,要求厂领导到地区邹西会战工程指挥部开会。电机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马承珍迅速到会,接受了为邹西会战工程生产制造十台JSY-10型180KW滑环式电动机的生产指令。生产指令的下达的原由,要从济宁地区当时组织的一次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邹西会战”工程说起。1975—1978正处于国家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期间。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地委领导把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让地里多打粮食,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起来,作为工作之重。亲自挂帅,毅然组织起“邹西会战”这项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带领济宁人民戮力同心,奋战数年。邹县以西属白马河流域,这一区域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而不稳的落后状态,即将开挖的国家大型煤田可能造成地表水进一步下降,农业生产环境将加剧恶化。进行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是当务之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项工程真的是一次大会战,涉及邹县、滕县、微山、兖州、济宁多个县市,二十二个公社,一千多个生产大队,四千多个生产小队;连续三年的冬季在邹县西部每年组织20万人上阵,治理山岭37个,大洼15个,改造河流23条;建成湖水东调工程85项,建扬水站74处。工程的核心是湖水东调,要把微山湖水通过人工河引入邹县西南部的石墙公社境内,在济邹公路西侧建设一个大型蓄水池,然后通过扬水站引水上山,实现10万多亩农田的引流自灌。会战工程曾在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展示沙盘模型,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赞扬和关注。但工程进展却困难重重。据说当年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济宁地委书记于明,曾要求在会议上解决会战关键项目,扬水站用大型电动机。但当时的形势和经济体制下,竟让地委书记也无可奈何、空手而归。回济宁后,地委和会站指挥部当即开会研究做出决定:济宁地区要自力更生解决困难,挖掘本地工业企业的潜力,相信济宁的工厂和工人群众可以制造出会战工程的关键设备。生产制造十台JSY-10型180KW滑环式电动机的生产指令迅速下达到济宁电机厂。同时接到任务的还有通用机械厂负责制造水泵,开关厂负责制造配电盘,供电局负责电控变压设备。各项任务都是以政治任务军事化管理的方式下达的。地区专员、会战指挥部前线指挥景锡来向各工厂领导下达指令。要求各生产试制单位发动职工群众,学习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保证在三个月内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地区机械局要专人靠上抓协调,督战工程进度。在解放军革命大熔炉久经锻炼的马书记,工作严谨、作风干练。回厂后连夜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指示,研究落实方案。随即成立了三结合的厂会战攻关领导小组。马承珍亲任组长,总负责;厂革委副主任王富岺任副组长,负责技术准备和生产施工。在动员大会上,全厂职工了解了邹西会战旳概况和形势,决心以临战姿态承接任务,发扬大干红五月的光荣传统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力争尽早尽快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很快由省机械工业厅协助解决的,一摞厚厚的产品图纸放到了厂会战攻关领导小组和工程技术人员面前。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一个新产品决不是只用干劲就可以完成的。JSY-10型180KW滑环式电动机与工厂原生产的JO2普通中小型电机大不一样,就那赫然的个头和180KW的功率就让人瞠目。从产品技术结构复杂性,到生产制造工艺、零部件加工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等,都与厂里正常生产的JO2普通中小型电机有很大区别。试制、生产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新产品较大的功率和体积,复杂的转子绕线和滑环式导电结构、更高的加工精度要求高,都增添了生产的难度,一个个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厂攻关领导小组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工人的智慧、技能和力量;组成了五个攻关小组,针对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分工负责,各个击破,要求限期完成。新产品试制攻坚战的序幕拉开了,正常的生产任务也要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工程技术人员先行一步,负责产品图样的消化、分解;把困难问题考虑充分,找出试制过程的关键点。要按本厂能力,为新产品制定最合理的定转子铁心制造、零部件机械加工、定转子线圈制造、电机总成等工艺方案;设计产品试制和生产必须的工装、模具。定、转子铁心是电动机的关键部件,由硅钢片冲裁叠压而成。厂内最大吨位的250T冲床已无法满足JSY-10电动机700mm直径定子铁心冲片的冲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密切配合,设计制造了扇形片复式冲模。用六张扇形片在机壳内拼接叠压成定子铁心,解决了试制过程首个难题。电动机定、转子线圈的制做和绝缘处理是电机的核心技术,但在当时经济体制下,厂子连试制必需的扁铜漆包线都无供应渠道。厂里不好向上级讲条件,军情逼得厂会战供应保障小组一遍遍电话对外联系,终于找到了门路,利用本厂积累的废旧铜线到张店电机厂换取急需的扁铜线,在兄弟行业老大哥帮助下,线圈制造难关得以攻克。为了赢得时间,新产品试制采用并行工程,电机机座、端盖等大型铸件的制作也在紧张进行。电机厂模型工序人员紧缺,机械局了解情况后,立即从滕县机床厂调来两名木型师傅助战。我曾是厂铸工车间模型班的一员,后在厂工会搞宣传。在试制任务刻不容缓的关键时期,白天在全厂各车间收集材料,为会战做好宣传鼓动;晚间就回到班里和同志们一起加班加点突击电机模型制作。那时厂里许多工序晚间常是灯火通明。智慧和汗水促成了各类零部件模型和铸造准备工作的提前完成。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金光闪亮的铁水注入了庞大的砂型。当打开砂型取出机座、端盖等铸件毛坯时,又一次引起人们成功的欢呼。新产品试制斩关夺隘一路进行,每一步都迎接着挑战。电机机座、端盖、转子等大型零部件的加工都超越了厂里原有设备的能力。攻关小组开动脑筋设计了许多辅助工装加以解决,保证了零部件加工精度。转眼工程进入到最关键阶段,电动机的电工制造工序。在紧张繁忙的试制进程中,厂会战攻关领导小组没有放弃科学的态度,及时派出技术工人到外地大型电机厂家学习;并做出决定,先做两台样机,在全面检测试验整机性能质量指标,验证制造工艺水平后,在进行大批试制。冒着酷暑的高温,电工车间的技术能手们,在机座定子室里钻进钻出,在转子铁芯上爬上爬下,精心地进行嵌线和绝缘处理。在自制的工装上一丝不苟地做着转子平衡。两台JSY-10电动机样机终于在人们的期望中,在济宁电机厂总装成功。欣喜之余,试验室尽自己的设备能力对电机进行运转试验。电机低声隆隆起动,逐渐加转全速运转;试验员紧盯着仪表认真观察,做着记录。为了产品更可靠的质量,厂决定把样机送到条件更完善的张店电机厂进行型式试验。不久好消息传了回来,电机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产品标准。电机厂轰动了,成功的喜悦鼓动着全体职工,迅速投入后续生产。8月底前,电机厂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在邹西会战这个大工程中打了一个漂亮的攻坚战。向全地区人民证实了济宁电机厂的力量。也为正在召开的党的十一大献上了一份厚礼。1977年初秋,连续奋战三个多月的济宁电机厂里一派热情洋溢、兴高采烈的喜庆气氛;全厂职工精心制造的十台JSY-10型180KW滑环式电动机,正在起吊、装车、出厂。体积硕大的电机,一辆四顿解放牌卡车底盘仅能放置两台;蓝灰色的机座,银光闪烁的轴伸在晨光下熠熠生辉。一队军绿色的解放牌卡车,扎着红绸,载着十台器型端庄、色彩簇新的电动机,缓缓驶出济宁电机厂大门,带着电机厂干部、职工的深情厚意,向着东南方向激战正酣的邹西会战工地奔驶而去。不久电机厂接到邹西会战指挥部的来函,感谢济宁电机厂对邹西会战的大力支持,并邀请派代表参加会战重点工程——双庆扬水站建成庆典,参观邹西会战工程。八十多名在电机试制中的有功人员,擎着鲜艳的红旗,迎着仲秋的金风,代表着电机厂近千名职工驱车前往邹西,自己作为工作人员同车到达。双庆扬水站建在济邹公路西侧,一泓碧水在人工河中自西向东静静流淌,西端与浩渺的微山湖相连,东端汇集在扬水站数千平方米的深邃、宽阔的蓄水池内。池南岸巍然矗立着扬水站一排长长的主机房,宽敞明亮的机房内八台大型水泵一字排开,我们厂制造的电机就端庄威严地安装在那里,作为水泵的主动力。扬水站正值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时开工;又于党的十一大胜利召开是竣工,建设过程经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两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因此命名为“双庆扬水站”。泵房内机声隆隆,泵房外激流奔涌。源源不断的四湖水唱着欢歌,沿着纵横交错的渠道,向着东南山区流去。据介绍还要把水继续送到十二座二级站和三级站。我们沿水渠上山的方向继续参观,登上了石墙公社境内一处高坡。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因地就势错落分布的圆形蓄水池,像一块块明镜映照着秋季的天光云影;纵横的渠道分割和围绕着丰收在望的青纱帐,满坡的庄稼已经从会战成果中受益。此景此情令我灵感突发,一首板报体诗歌在心中形成:“邹西会战开山炮,震得四湖水滔滔。牵着龙王上东山,电机工人来献宝。机声隆隆唱欢歌,碧水潺潺环山绕。工农联盟创大业,定叫山河换新貌”。带领参观的同志告诉我们,目前看到的仅仅是初步成效,是工程的一角,邹西会战的规模大着呢,功效将是长远的。据说华国锋主席十分关注济宁的邹西会战,在一次会议上他曾关切地问:工程拍电影了吗?后来,果然有中央农业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记者来到了我们电机厂,补拍济宁电机厂为邹西会战试制生产180KW大电机的场面和镜头。为我们的曾经,留下历史的记忆。时光易逝,经历难忘。回望那一段激情蕴含着希望,汗水汇集着成功的岁月,我们无悔。我们高唱着引以自豪的歌:咱们工人有力量!
作者简介: 梁方苏,男,74岁,济宁市任城区仙营街道仙北社区居民,原山东防爆电机厂退休高级工程师。爱好写作,曾有数十篇散文、杂谈、回忆录在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栏目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