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设于巩昌(今陇西)的清代铸钱局——宝巩局

 微美陇西 2025-05-02 发布于安徽

清代巩昌“宝巩局”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铸钱机构,其历史沿革、铸币特点及经济影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宝巩局  清代甘肃地区设立的铸钱局。清朝统一西北疆域后,沿袭明朝旧制,于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甘肃始设陕西右布政使司,办公驻地巩昌府(今陇西县),康熙六年于准奏设立铸钱局于巩昌府开始铸钱,康熙七年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迁至兰州(今兰州市),康熙九年铸钱局大部从巩昌府移移至兰州,并保留巩昌府铸钱局,不久停铸。

雍正五年四月二十日,甘肃获准沿用宝巩局名在兰州设局,开始鼔铸雍正通宝制钱。雍正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甘肃新任巡抚张廷栋上奏:“甘肃收铸事宜,经理不善,弊多利少,请暂停鼓铸”, 雍正七年月宝巩局奉文撤局罢其后于咸丰五年复设,至同治三年再次撤局停铸而废止。因此,宝巩局铸造的铜钱只有康熙通宝、雍正通宝、咸丰通宝和同治通宝五种。

一、历史沿革与行政变迁


宝巩局前身为康熙六年(1667年)设于巩昌府(今甘肃陇西)的铸钱局,初名“巩昌府局”。康熙九年(1670年)主要铸钱业务迁至兰州,但保留巩昌府分支机构。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更名为“宝巩局”,隶属甘肃布政使司管辖,但雍正七年(1729年)因整顿钱法暂停铸币。

雍正通宝正样(特点是甬部第一笔微上挑

咸丰五年(1855年)为筹措军饷重启宝巩局,铸造大钱以缓解财政压力,但因私铸泛滥、折当过高导致流通受阻,至同治三年(1864年)彻底废止。其存续期间,实际有效铸币仅集中于康熙、雍正及咸丰三朝,乾隆、嘉庆两朝未铸“巩”字钱,故存世稀少。

二、铸币工艺与艺术特征

铜质分红铜与黄铜两种,早期以滇铜为主材,后期掺入白铅、黑铅。钱文风格多样,尤以咸丰年间“戴书体”最具特色:书法家戴熙所书钱文瘦劲俊逸,“咸”字左撇短促、“元”字四笔分离,形成独特美学风格。钱币面值涵盖小平至当千共八等,其中当五百、当千大钱因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成为稀世珍品。

咸丰通宝背宝泉拾文

宝巩局铸币以粗犷豪放著称,边道打磨工艺有别于中原钱局,常见“直边”与“橄榄边”,穿口采用倒角工艺(45度斜切)。咸丰年间试铸的“镇库大钱”(铁质)及“重宝当百试样”等特殊品种,体现了其试铸技术的实验性与地方财政需求。


三、经济与政治功能

宝巩局流通范围覆盖陕甘、青藏及新疆,通过茶马古道成为“丝路货币”的重要载体。考古发现青海西宁、新疆哈密等地均有其钱币出土。雍正年间因私铸猖獗导致市场混乱,清廷虽多次整顿(如收兑小钱改铸),但受限于交通闭塞与铜料匮乏,收效甚微。

“咸丰元宝”背“宝泉当千”尔宝版样钱

 嘉德2012 秋  成交价:RMB 862500

咸丰年间为应对太平天国与西北用兵,宝巩局大规模铸造当十、当五十等大钱,初期折当合理尚能流通,后期因滥发引发严重通胀,最终被迫停铸。这一过程反映了清廷在边疆危机中货币政策的矛盾性与局限性。

四、存世情况与收藏价值
 

雍正宝巩钱因铸造时间短、存世不足万枚,被列为“雍正十珍”之一,其中折二钱仅存数十枚。咸丰大钱中,“戴书”小平钱及“重宝当百试样”为孤品级珍泉,2023年嘉德春拍中一枚当百试样以437万元成交,刷新清钱拍卖纪录。

咸丰通宝 宝泉局 戴书小平铁母

天眷堂微拍219-27成交价:RMB 40040


真品特征:铜色温润氧化后呈黑漆古或朱砂锈,文字字口锋利且有自然拔模斜度,穿口斜切工艺独特。仿品常现黄铜刺眼光泽、文字绵软及直角穿口。


宝巩局作为清代西北货币史的缩影,其兴衰映射了中央与边疆的财政互动、战时经济调控的得失,以及书法艺术与铸币技术的融合。其存世钱币不仅是金融史研究的重要实物,更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后续研究可结合地方档案与考古新材料,进一步探讨其在地域经济整合中的具体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