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响堂山石窟(四十一)火焰,祆教元素的文明呈现

 霜雪堂 2025-05-02 发布于河北
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期,定都邺城,因此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邺城,毕竟它是北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不仅是贸易网络通道,还是宗教、艺术与技术的传播路线。
北齐前期比较强大,控制着华北平原,与北方柔然政权形成微妙平衡,一方面与柔然通婚,另一方面加强往来,使丝绸之路北道(沿阴山、天山北麓)重新活跃。这条路线绕过甘肃的河西走廊,通过北部的草原部落中转,将华北平原与中亚各国直接相连。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 ,从中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他们在连接华北平原与中亚的通道上占据主要地位。在北齐时期,他们在北部丝绸之路上以商业网络为纽带,构建起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
粟特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宗教使者,将琵琶、筚篥、铜拔、腰鼓等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同时把他们信仰的祆教带入华北平原。祆教实为琐罗亚斯德教,又被中国古代称为拜火教,在古波斯定为国教,萨珊王朝(224-651年)达到鼎盛,成为连接印度、希腊、中国的重要枢纽。北朝时期,祆教信仰一度流行于我国北方,与佛教一样深受统治阶级的推崇。北齐都城邺城就设有萨宝府,它既是粟特人在北齐的众多商业驿站,也是祆教祭祀的中心,在众多寺庙中,祆教融合在佛教之中,又独成一体

祆教为了获取统治者的承认与吸引普通信徒,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佛教化倾向,因此在响堂山石窟中,有许多关于祆教的元素在其中。

祆教视火坛为核心圣物,崇拜火,祭祀火。北齐工匠将波斯式火坛与中原香炉结合,创造“莲花火坛”新样式。南响堂山第7窟主尊背光外侧,火焰纹呈螺旋状升腾,顶部饰莲花,既保留祆教圣火的动态,又融入佛教“光明智慧”的象征。响堂山石窟中大多数的中心塔柱基座上设火坛与莲花结合,演变为佛教石窟的圣火坛或香炉图案。

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主尊佛像的背光中,火焰纹呈放射状排列,这种动态的火焰造型与祆教中光明之神的象征体系高度吻合。祆教视火焰为净化与神圣的象征,而佛教中火焰背光通常代表佛法的智慧光明,两者在视觉表现上形成交融。还有鼎鼎大名的宝相花图案,采用的就是三叉戟、摩尼宝珠、莲花以及火焰的形状组成的。

响堂山石窟中大多数龛楣采用帷幔型,但是龛楣装饰大多采用连珠纹(来自古波斯,大小不同,连接不一)与火焰纹结合的图案,这种风格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艺术传统,经中亚传入中国。

南响堂山石窟第七洞千佛洞内的花瓶状图案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祆教宗教遗址中的宗教图案高度相似,可能就是祆教宗教中“火”的象征。

北齐皇室虽未正式信奉祆教,但高欢家族通过粟特人建立的商队控制着北部的丝绸之路,火坛成为权力合法性的暗示。响堂山石窟中出现火坛与龙纹共存,龙象征皇权,火坛代表“光明永续”,二者结合暗含君权神授,寓意明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