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的文坛星空中,有这样一位璀璨却逐渐被遗忘的才女——苏青。当年,她与张爱玲以文为媒,彼此欣赏、惺惺相惜,二人的情谊一度传为民国文坛的佳话。 谁能料到,命运的巨轮悄然转动,一场复杂的情感纠葛,竟让这对曾经亲密无间的知己,最终走向反目成仇的结局。 ![]() 苏青(左)和张爱玲(右) 苏青原名冯和仪,191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世家。在那个女性受教育机会相对有限的年代,苏青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 大学时期,苏青开始尝试写作。1935年,苏青以一篇《生男与育女》参加《论语》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一举获得了二等奖。 这篇文章以女性的视角,大胆地探讨了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语言犀利又不失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苏青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苏青写作才华的肯定,也为她打开了通往文坛的大门。此后,她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陆续在各大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成为民国文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43年,苏青冒着风险,创办了杂志《天地》月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天地》为众多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平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苏青结识了张爱玲。 ![]() 张爱玲 张爱玲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在文坛初露锋芒,苏青被张爱玲独特的文字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便主动向张爱玲约稿。张爱玲欣然应允,她的作品在《天地》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两人年龄相仿,且有着相似的文学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故而常常一起探讨文学创作,交流对生活的感悟。苏青欣赏张爱玲文字中那种冷峻而又细腻的描绘,张爱玲也对苏青坦率直白的写作风格表示赞赏。 两人还曾一同出席各种文人聚会,在众人面前,她们相互调侃,妙语连珠。在彼此的生活中,她们也相互支持。在苏青婚姻生活陷入困境时,张爱玲给予她安慰和鼓励;张爱玲在创作遇到瓶颈时,苏青也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她们还曾在《天地》杂志上发表过关于彼此的文章,苏青称赞张爱玲“是个仙才”,张爱玲则评价苏青“是乱世里的盛世的人”。 ![]() 苏青 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两人已经结下深厚的友谊。 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反复无常,相较于率性洒脱的张爱玲,苏青在生活上压力颇大。 她的第一任丈夫名叫李钦厚。起初,他们的婚姻生活也充满了甜蜜与温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经济压力逐渐增大,李钦厚的事业却并不顺利。 在生活的重压下,李钦厚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 更让苏青难以忍受的是,李钦厚的思想愈发保守和封建,他无法理解苏青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认为女人就应该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 丈夫的不支持和无端谩骂,导致苏青在家庭与事业之间苦苦挣扎,她既要照顾孩子和家庭,又要坚持写作。 最终,在经历了无数次争吵和失望后,苏青选择了离婚。就在苏青离婚后不久,一段复杂的情感纠葛悄然发生,成为了她与张爱玲友谊破裂的导火索。 ![]() 众所周知,张爱玲一直饱受后人诟病的一点,莫过于她在战争期间与大汉奸胡兰成有过数年纠葛。但鲜为人知的是,彼时的苏青与胡兰成同样是旧相识。 就这样,一男两女产生了一段特殊的情感。张爱玲对胡兰成一往情深,将自己的真心毫无保留地交付给他。胡兰成却四处留情,当张爱玲得知苏青与胡兰成之间的情感纠葛后,她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失望。 胡兰成《今生今世》:“我去苏青家里,恰值爱玲也来到。” 在张爱玲看来,苏青是自己的好友,却在自己背后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是对友情的背叛。苏青却认为自己与胡兰成的感情是真诚的,她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两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姐妹,因为一个男人而反目成仇。 从此,她们不再有任何往来,曾经的友谊也如破碎的镜子,再也无法复原。 张爱玲到底有多恨苏青?能从其绝笔《小团圆》中绝口不提当年好闺蜜一笔,便能看出二人已形同陌路。 ![]() 张爱玲 而且这场情感纠葛,不仅让苏青失去了珍贵的友谊,也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按理说已经前后在两个男人那里吃过亏,苏青应当吸取过经验教训。然而,抗战末期的苏青,居然应陈公博的邀请前往伪市府秘书处做事。 陈公博此人是同样是罄竹难书的大汉奸,与这样的人交往,就算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关系,但众口铄金,任凭苏青怎么解释,都不会有人再信她了…… 尽管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和友情的破裂,苏青却从未放弃过写作。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受化作笔下的文字,以犀利的笔触描绘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 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大胆地揭露了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在《结婚十年》中,苏青以自传体的形式,讲述了自己从少女到妻子、母亲的人生历程,细腻地刻画了婚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无奈。 ![]() 这部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苏青的代表作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苏青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苏青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逐渐不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她的作品被批判,本人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时代的浪潮中,苏青逐渐被人们遗忘。 晚年的苏青生活贫困,被打上政治标签的她找不到工作,只能到一家剧院去看大门,依靠几十块钱的退休金过活,和外孙挤在十平米的小房子里。 1982年,苏青在上海病逝,一代才女的生命就此画上了句号。在她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名字和作品都鲜为人知,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张爱玲的离开,人们开始疯狂寻找与这位才女有关联的文学作品,苏青的作品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学者们开始研究苏青的文学成就,挖掘她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人们惊讶地发现,苏青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为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和女性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苏青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真实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她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女性解放的探索,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苏青的作品被重新出版,她的名字也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 ![]() 回顾这位曾被遗忘的民国才女的一生,其中充满了坎坷与波折。苏青在文学创作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却在生活中历经磨难;她曾与张爱玲有着深厚的友谊,却因情感纠葛而反目成仇。 好在苏青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了一个真实的人生,她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参考资料: [1]胡文品.苏青小说“婚姻内外”的身体叙事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5(05):107-111. [2]王艳芳.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苏青、张爱玲比较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03):117-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