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佰安‖从“吃不饱”到“吃不动”

 陕南野山菌文集 2025-05-02 发布于陕西

这几年和家人及亲友外出吃饭,总能听到一句“吃不动了”的话语,也就是说看到桌上的饭菜尽管感觉都很好,但是眼大肚子小,只能看着,已经吃不下去了。

我完全赞成这种说法,而且有着亲身体会,这可能与我的经历不无关系。

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老家岩峪沟,我吃饭一般都用的是一个大搪瓷碗,一顿饭吃一碗那是绝对不够的,最少也要两大碗,因为那时所端的饭里面一点儿油星都没有,而且饭食里也缺少耐饥的要素,几乎顿顿都离不开糊汤、酸菜,即使有所变化,也不离根本。所以,我的总体感觉是尽管吃饭时觉得肚子已经吃的夯饱了,但是过后时间不长或者撒泡尿就觉得有点儿饿了,经常总感觉到浑身无力。

我的记忆中,吃饱的例子还是有的,但也仅只是那么几次。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我们家在蒸过年要用的馍,只开始自然是先蒸两大锅红薯面和黑面两搅的黑包子,那是专门给我们兄弟几个准备的。因为我们割柴回来饥饿难当,要是那时就吃蒸的白面馍,那这个年就不用走亲戚了。哥和弟他们每个人吃了几个我不知道,但是我记得自己当时一口气吃了7个,那可是大包子啊,比现在街上买的大包子还要大一圈的。那一顿饭可真是过了瘾,到现在我想起来当时那个馋样都觉得有点儿可笑。

让我至今难忘的是20岁时,有一天我和当中院子的安庆龘、买娃子场的书民哥去丹凤县的棣花镇卖挂面,这天一大早我们每人就背着50斤挂面出发了,先要爬上上洼垭,再穿过沙峪沟并翻过沙峪沟梁,随后过孝义弯,最后穿过两岔口公社的刘塬村到达棣花镇,这一处就是20多里地。在棣花镇卖挂面一直坚持到下午四五点钟,期间未吃任何东西,我们可以说是饥饿难挨,收摊后安庆龘提出每人吃一斤干挂面,算是生产队对我们这一天劳累的补偿,我和书民哥当然都同意,因为我们两年龄小,又不承担任何责任,白吃谁不吃啊?挂面就是在我们摊位后面那家煮的,因为挂面本身有盐,也不需要其他调料就能吃,所以我们借用人家很简单的炊具还不用花钱。很快挂面就煮好了,我们端起大碗放开肚皮大吃起来。那时我们只捞干面吃,因为若要带汤吃让汤在肚子里占了地方那就得不偿失了。只开始我们还估计吃不完的,但到最后,我们三人把那三斤干挂面吃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没有剩下,不光房主有点儿惊恐,连我们自己都有点不相信这是事实。

还有一次是1978年在商洛师专上学时,有一天吃饭前谝闲传,好友雷雨和我呛呛起来,我的观点是自己一顿能吃完5个馒头,他偏说我吃不了,要是能吃下去饭票他掏,旁观者李剑、杨凤民看热闹不怕事大,他们不失时机地使劲扇呼,我和雷雨之间的“赌”约不打也不行了。于是,在李剑、杨凤民两位“保人”的见证下,我拿起5个馒头干净利索地吃了下去,直到此时,雷雨才后悔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也能吃下四个馒头。因为那时候大家肚子都饿,吃5个并不大的馒头真不算啥事。

我才参加工作时,每月只定量30斤粮食,还粗细粮搭配,为了能吃饱肚子,我经常将细粮换成粗粮,这样就能多吃一倍,也就不至于饿肚子。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粮票随之取消,市场也跟着放开了,由此,大量的副食品涌上了普通人家的餐桌,原先占有主导地位的主食悄无声息地退居二线、三线,直到现在,在一般人家的餐桌上,不少人埋怨炒菜的油大,不少人抱怨自己有了“脂肪肝”需要“控油”了,更多的人都承认现在确实是“吃不动了”。

我完全能理解现在“吃不动了”的现实,因为如今大部分人家都整天变着花样吃饭,有的甚至已经到了想不出花样的地步,因为大部分人肚子里的油水本来就大,要是整天像过年一样大鱼大肉的吃,时间长了谁受得了?

我常想,倘若要像过去那样无油、无副食的生活过上几个月甚至半年,到那时候看谁还能再说“吃不动了”?

图片

【作者简介】

金佰安,笔名尚舟。生于1954年3月,商州区夜村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商洛棣花古镇乡土文化研究院会员。历任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长、纪监监察部部长等职,二零一五年退休。喜欢交友,爱好文学。长期在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散文《南爪花煎饼》、《妻子爱唠叨》发表于《首钢日报》。先后在《二建通讯》《中国十冶》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著有百万余字的散文集《走出岩峪沟》等。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重要提醒:文责自负!抄袭以及用AI写作者,一经发现拉入黑名单!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

金佰安‖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十五)
金佰安‖惊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金佰安‖要懂得感恩
金佰安‖我差点成为一名乡村篾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