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治病。治病前的细致筹备至关重要,必须清晰分辨五运六气、临证察脏命病、把握病机药理;不然的话,等到病症出现才寻求治疗,就如同《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好比口渴了才去挖井,要战斗了才去铸造武器,不也太晚了吗”。 那么,中医治病究竟需明确哪些核心要素呢? 第一,治病必定要探寻其根本,这根本就是六化分治天时气运的动态模型与人体气机的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弄清楚外界的气运变化是如何影响人体内部的气机运行的。 第二,必定要明确其主要的治疗方向,这就是药理与五味物性归经的认知体系与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性味归经,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们对不同脏腑的作用,只有明确了这个关系,用药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必定要观察病人的形貌体征,这就要依据五色来判断。例如,面色发红可能与热证有关,面色发白可能提示血虚或寒证等,通过观察病人外在的颜色表现,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内在的健康状况。 第四,必定要辨别是否适宜治疗,这就需要考量五脏功能特性的系统与治疗原则的对应关系。因为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特点,在治疗时必须遵循这些特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 第五,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尽相同,因此治疗原则也会有所不同。当我们把这些都弄明白后,便能准确知晓气的盛衰状况,也就是人体内气的强弱情况;清晰药物的主治功能,知道哪种药对哪种病症有效;还能确定疾病所在的脏腑。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疾病虚实与气机失衡的根源,找到治疗的关键线索。最终实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治疗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五运六气理论贯穿于中医治病的各个环节,从疾病的预防到诊断再到治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里,五运六气理论占据着奠基性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五运六气理论就是中医的根本之一。所以,“五运六气之理论”着实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持续深入地反复学习、不断钻研。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第三~六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