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弄清了地黄和毛地黄

 文香阁 2025-05-02 发布于河北

Image

植物叫什么名字重要吗?

假如我做的事情跟植物毫无关系,既不种地也不种花,那为什么还要去认识它们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在一个植物之旅公众号上看到了:假如你一辈子都不知道身边的植物或动物的名字,这样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好像也很难想象。但这并不是某种知识上的缺失,更多的只是内心经验的遗憾。

是呀,小区转角那团小黄花,可能你叫不出它叫蒲公英。

其实叫不叫得出又怎样呢?你照样可以在煎饼里拌上它的嫩叶,过几天,晚风里照样飘着它的绒球。

就像超市货架上的青菜,管它叫上海青还是鸡毛菜,烫熟了蘸酱油都清脆爽口。

说到底,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停止转动,只是当我们看到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时,只会指指点点,那个花,那个叶,那个果子,别的却什么都不知道时,的确是会觉得自己和地球之间少了几分关联似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对于这种现象,生物学家Wilson(中信出版社去年出了一本他的书,叫《亲生命性》)提出了一个“亲生命性假说”:人类天生具有与生命体建立情感连接的倾向。

所以,弄清了地黄和毛地黄,我今儿个真高兴。

地黄和毛地黄的差别可真大,不仅是名字不同,当这两种植物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就好像……好像一位身着素衣的东方医者与一位头戴荆棘王冠的异域巫师相遇。

我这个比喻看起来不伦不类,其实还有点恰当:

地黄是特别有名的传统中药材;毛地黄是有毒植物,但也有药用价值。

地黄的颜色暗淡,颜值比较普通,个头不算高大,它所在的地方周边看起来格外荒凉,容貌与背景看着都不起眼,它最有价值的药用根茎藏在地下。

毛地黄却高大妖冶,高挑的花茎擎着缀满斑点的钟形花朵,花朵的每个紫色包包里都藏着足以颠覆心跳节奏的毒素。最毒的是它的叶子,误食之后,后果很严重。

这两种植物都可以入药,它们的名字差之毫厘,药性谬以千里:前者是传统中药里滋养生命的甘露,后者是现代医学中需要精密计算剂量的强心利刃。

Image
地黄
Image
毛地黄,这个斑点看着就不好惹。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误把地黄当作毛地黄。

也许是因为我傻,也许是因为地黄浑身上下,从花朵到叶片到茎秆全都长满了细细的绒毛,摸起来手感很好,那么多的毛不叫毛地黄叫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不敢相信,这么著名的中药材随便在人行道旁、绿化带中就能发现。

所以,当地黄和毛地黄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用豆包鉴别了它们的身份后,惊喜就别提了。

这两种植物除了名字有点相似,其他方面可真的没有半分像的,也不存在任何的亲缘关系。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毛地黄:车前科毛地黄属。

地黄是多年生草本,高10-35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及腺毛;根茎肉质肥厚、鲜时黄色;叶多基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面绿色、叶背紫色;花茎由叶丛抽出,总状花序顶生,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

毛地黄是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除花冠外,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基生叶多数成莲座状,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顶生总状花序,花冠钟状,颜色多样,如紫红色、红色、黄色、白色、粉色等,内面常有斑点。

地黄多分布于中国秦岭以北地区,常见于荒山坡、墙边等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处。

毛地黄原产于欧洲,后被引种到世界各地,中国各地多有栽培。

Image
地黄较矮,茎杆细一些,花朵典雅,但照片自动美化了,实物看起来没这么醒目。
Image
相比较而言,毛地黄高大威猛。
Image
Image
Image
毛地黄的花颜色也比较多

地黄那毛茸茸的花朵,我曾有几次摘下来嗅闻香味,还舔舐过一丁点甜腻的花蜜。不敢想如果我尝的是真毛地黄会发生什么。

对了,毛地黄的花朵内侧也有亮晶晶的绒毛,只不过很稀疏。

既然这么有缘,我索性揪出来一株地黄,看看它那堪比人参的根茎到底是何模样。

我选择的是非常小的一个植株,揪出来一半,断掉在土里的根茎来年还可以发芽。

揪出来的块根比筷子还细,表皮发黄,芯子是白色,有肉眼可见的粗纤维,闻起来有点淡淡的药香味。抠一下,指甲缝被染黄了。

Image货真价实鲜
地黄
Image

作为传统中药,地黄的药用部位就是这个地下根茎,分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

直接挖出来这个应该就叫鲜地黄。根据食疗的书籍,鲜地黄可以用来煮生地粥或者凉拌地黄丝。也可用鲜地黄125克,鲜藕、秋梨各500克,适量蜂蜜,煮地黄藕秋梨膏,可养阴清热、生津润肺、润肠通便。

也有医书说:地黄是各地很常见的植物,中药用其块根。道地药材以河南的怀地黄为佳,现在河南焦作下辖的武陟、沁阳、温县等地在明代时属怀庆府,所以那里产的地黄被称为“怀地黄”。

怀地黄喜欢生长在肥沃的沙质土壤中,所含的有效成分比其他地方出产的地黄高,炮制以后油性大。

怀地黄是“四大怀药”之一,在中药材里与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相提并论。

原来如此。

怀地黄才是名贵药材,生在北京野地上的地黄可以说是普通野菜。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所谓“君药”都是熟地黄。

又有说法,地黄这种东西比较耗费地力,其根系十分长。古时称地黄为“地精”或“地髓”。这也是它在药材中被看重的一个原因。

由于地黄可以吸收土中的精华,所以不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栽培,因为土中的营养已被吸收走了。

我每次发现地黄,它的周边除了自己的族群,大都是寸草不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们的根系夺走了土地所有的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