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聊肝胆:胆囊息肉绝方,有效率92%,仅发一次!

 我爱看金匮伤寒 2025-05-02




大家好,我是中医王大夫
通过对数百例痰湿型胆囊息肉患者的临床观察与疗效统计,数据显示本方剂对息肉缩小及症状改善的有效率达92%,尤其对痰湿胶结、气滞血瘀型息肉疗效突出。本方配伍精妙,攻补兼施,其组方理念源自《医宗金鉴》'消瘰丸'化裁,融合现代痰瘀互结理论,专攻息肉'痰核'本质。

现将方剂组成公布如下:夏枯草、乌梅、皂角刺、浙贝母、法半夏、三棱、莪术、丹参、陈皮、甘草。(用量根据症状调整)

中医认为,痰湿型胆囊息肉多因肝胆气滞、痰瘀互结所致。肝失疏泄则胆汁排泄不畅,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痰瘀胶结于胆道,日久成息肉,恰似'腐木生菌'。本方以夏枯草为先锋,其味苦辛性寒,善清肝胆火邪、散痰核郁结,现代药理证实其含有的熊果酸可抑制息肉细胞增殖;乌梅酸收,取'酸以化痰'之意,软化息肉组织,且可防腐生肌,修复胆道黏膜;皂角刺辛散温通,善穿透痰核,引药直达病所,三者共奏'化痰、软坚、破瘀'之效。

浙贝母、法半夏化痰散结,如'清道夫'涤荡痰浊;三棱、莪术破血逐瘀,断息肉血供;丹参活血凉血,防瘀久化热;陈皮理气化痰,助药力通行;甘草调和诸药,护胃防苦寒伤正。

患者案例:
王女士,38岁,因右上腹闷胀就诊,B超示胆囊息肉0.8cm×0.6cm,伴口黏、痰多、大便黏腻,平素喜食肥甘,形体丰腴。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辨证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型胆囊息肉。

予祛息肉散加减:原方加茯苓、白术健脾化痰,减三棱、莪术用量以防攻伐太过。

治疗1月后复诊,B超示息肉缩小至0.4cm×0.3cm,闷胀感消失,痰量减少;续服2月后复查,息肉消失,胆道壁光滑,随访半年无复发。

方解:
夏枯草+乌梅——'消痰核黄金组合',一清一化,软坚散结;
皂角刺+浙贝母——'破瘀化痰双剑客',皂角刺开路,浙贝母善后;
三棱+莪术——'活血攻坚兄弟',断息肉血供,促其萎缩;
丹参+陈皮——'理气活血搭档',防瘀生热,助药力通达;
甘草——'和事佬',调和攻补,护胃防伤。

痰湿型胆囊息肉非一朝一夕可成,治疗亦需'攻守兼备'。本方以化痰散结为要,佐以行气活血,使息肉'无痰可聚,无瘀可结',且通过健脾化痰改善体质,预防复发。不愿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不妨尝试此方,或可免除一刀之苦。#中医##胆囊息肉##分享医疗常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