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世巨作《张季明帖》——解读米芾书法精髓

原文作者:张其亮

一般而言,一幅作品若气势雄浑,则气韵可能稍显不足;气韵绵长时,则气势可能稍有不足。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然而米芾的《张季明帖》却是罕见将二者有机融合的佳作。

《张季明帖》被广泛认为是米芾作品中格调最高的之一。作品整体既有临摹之真,又有创意之见,可谓神奇非凡。

对于此作,观之初见,“余”字开端宽广有力,将原本纵向的结构转变为横向,首笔之长犹如利刃横扫,气度雄浑,充满着无畏之勇。这种气势仿佛承载着“舍我其谁”的决心,实乃气壮山河之笔。若不能领悟米芾笔下的“风樯阵马,快剑斫阵”的意境,观此帖或可窥见一斑。在表现笔势方面,此作堪称书法教材中的典范之作。

其后的字体大小各异,有断有续,节奏快慢交替有致。以“季明”、“不审”两字为例,错落有致的排列形成了一种韵律美,不禁让人联想起王羲之尺牍中的书法手法。

观其第三行“气力复何如也”,犹如高山流水,连绵不绝,令人为之倾倒。这六字直接借鉴自张季明的《秋深帖》,张季明即是草圣张旭。米芾在黄州初识苏轼,受其启迪,勤学不辍,潜心研习晋人书法。得张旭的《秋深帖》后,喜出望外,赞叹其为“世间第一帖”。

据《书史》记载,米芾购得《秋深帖》颇费周折。其中的“气力复何如也”一笔,直接模仿了张季明的笔墨。然而,米芾的模仿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借鉴、巧妙运用。

有人认为此帖可能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的影响。然而,也有论者认为《中秋帖》实为米芾临帖。无论其真伪如何,《中秋帖》与《张季明帖》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言而喻,这为我们展现了米芾化古为今的技艺手法。

接着看“好戏”连台,六字之后节奏一转,字字独立,大小错落,犹如珠玉滚动,光彩熠熠,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
在单字处理上,米芾变化多端。此帖中的三个“帖”字,从左至右,第一个行书飘逸灵动,第二个刚劲有力,第三个端庄秀丽。如“行相间”三字,左右结构破格,形式新颖;下面的“间”字,则外拓内收,别具一格。
在留白处理上,不难发现王羲之《集王圣教序》中的技法影响。如“明”、“深”、“间”等字,留白恰到好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美。
这种气韵究其根源,可追溯至“二王”之间。此帖创作于元丰七年(1084),或元祐元年(1086),时年约三十五岁的米芾在杭州推官任上,受到张季明《秋深帖》的启发。此时期的米芾深受晋帖之影响,作品中不乏二王书风的痕迹。尤其是第一、二行的“不审”二字,直接继承了王羲之的行书风格。米氏书法以其沉稳豪放,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风采。
一张仅有三十九字的手札,竟能包含如此丰富而又和谐的技法与神韵,堪称书法界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