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老了,最心酸的不是没钱,也不是子女不孝,而是......

 中外比上 2025-05-02

人老了,最心酸的不是没钱,也不是子女不孝,而是......

智慧心理疏导 2025年04月28日 18:30 江苏

有学生请教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回答道:“无违。”

孔子解释道,所谓“无违”,指的就是不要违背天理,不要违背自然。

有的人或许觉得,当父母年纪大了,全面接管老人的生活,一切琐事都帮他们代劳,就是为人子女最贴心的孝道,也是真正的“为父母好”。

然而事实上,有些事,儿女过度插手只会影响父母晚年的生活质量,当爱和关心失去了分寸,就会变成压垮对方的稻草。

《礼记》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最高级的孝,从不是毫无边界和底线的代劳。

《奇葩说》第七季冠军傅首尔曾说过:

“不要代表这个时代淘汰你的父母,帮助他们,接纳他们。让父母觉得我和你一起拥有这个精彩的、日新月异的、令人炫目的世界,是我们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人在年轻时,总觉得给一个人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就是帮他处理一切事务,包揽他生活的全部。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忽略一个生活真相:人生在世,不管是生活节奏的建立,还是幸福感的来源,往往都是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基础。

见过不少子女,或许是觉得父母老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了,认知也在退步,所以全然不顾他们的想法。

生活中,不仅过度干涉他们的选择,屡次否定他们的习惯,甚至全权替他们选择养老方式,“以爱之名”擅自帮他们退出曾经的社交圈。

从一开始对父母的好心照顾,变成了后来的干涉限制,无形之中,剥夺了老人自身的独立性和晚年生活的价值感。

久而久之,一片孝心似乎成为了父母精神世界的枷锁,让他们活得越来越无助。

过年期间,我去探望一位亲戚时,听她苦笑着诉说近些年心境的变化:

亲戚年轻时,是一位十分“要强”的人,事业上有着闪闪发光的成就,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拼,把日子越过越好。

退休后没多久,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打乱了她原来安稳的生活节奏。

之后身体逐渐康复,她却仿佛从此失去了对生活的主导权,日子一天天陷入了迷茫之中。

自那场病后,孩子们因为平时工作忙,又不放心母亲的身体,特意请人在家照顾。

虽然每天有人在旁帮忙安排好衣食住行,可她却感到深深地束缚,有任何事情都得先告知女儿,过往热爱的广场舞,女儿担心她年龄大了会受伤,坚决反对再去。

偶尔想和老同学出去聚聚,孩子们也觉得消耗身体,加以阻拦。

一次假期,孩子们在整理屋子时,还差点将陪伴她多年的旧衣服、床单、家具扔掉。

就这样,她觉得自己活得像个隐形人,在家里全靠儿女们的指引生活,不少精神寄托也在一点点被切断。

从心理角度来看,人这一辈子,都有对自我效能感的需求。”  

哪怕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想通过干活儿来证明自己还有价值。

怕父母干活累到,包揽日常起居,买菜,做饭,打扫卫生。

过度的代劳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让父母慢慢失去独立掌控生活的能力。  

不过多干涉父母的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让年老的父母适当的活动筋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老人来说,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当父母有需求时,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

网购的时候,教他们用智能手机;

厨房里的地面易滑,可以给他们铺块防滑垫;

......

带着温度的放手,会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里找到自己的价值。

正如帆书创始人樊登所说:

“老年人需要参与感,需要做事,需要成就感,需要充实的生活,而不是一天到晚的琢磨,今天吃的怎么样......”

人在长期失去和外界的联系后,在脱离了持续多年的生活节奏后,内心就会变得无依无靠,恐慌无助。

曾仕强教授分享过自己对父母的孝顺方式:

“我已经六十岁了,但我还是习惯遇到事情,打电话问问我爸爸的意见。这表示,我做子女的,对父母的一种尊重。”

在他看来,打着“为父母好”的名义强行安排父母的生活,凡事不让父母参与,老人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

他们会认为孩子长大了,什么都不需要我了,作为父母就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所以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陪父亲说说话,请教他很多事情。

这样不仅让父母的内心不再孤独,还能帮助他们锻炼大脑,预防老年痴呆。

人老了,最心酸的不是没钱,也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在岁月的洗礼中,一点一滴失去了自我的价值,活成了一个“空心人”。

孝顺父母,不应存在于物质需求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对老人精神世界的宽慰。

真正的孝顺,不该是单方面的自我感动,而是设身处地理解老人的处境和内心想法,更不是强行随意替他们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撒贝宁就曾说起过自己非常后悔的一个决定:

他工作几年后,觉得生活条件变好了,便把父母从老家接到了北京,跟爸妈待在一起,他自己也觉得很踏实。

可自从父母搬过来后,他却一直忙于工作,根本没空陪在老人身边。

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身边也没有熟悉的人可以聊聊天,即便出门也不知道该去哪里,两个老人只能经常待在家里,不知所措承受着煎熬。

他坦言称,缺少了那些生活当中的必要元素,父母一下子就变得很寂寞,但为了让儿女放心,他们又不会说出来。

经此一事,撒贝宁明白了,把父母强行接到身边,未必是好事,如果父母失去了很多原有的快乐,那就不是孝顺。

在父母大半生走过的行程中,他们早已根据日常所见所闻编织好了生活的经纬。

当一个人远离了熟悉的空间,每天面对陌生的环境,需要调整的不仅是自己的心态,还有过往的生活习惯。

如此一来,老人就会慢慢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从而容易陷入持续的不安和低落情绪中。

有很多子女的都有过和撒贝宁类似的做法,有些子女总觉得父母年纪大了,什么都不懂,自己要为父母做一切决定,什么事都想包办。

因为自己工作忙,没有精力照顾老人,有些子女不顾老人反对,也坚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认为这样不仅让父母能有专业的看护,还能拓展他们的社交圈。  

听起来似乎是考虑得很周到,但其实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父母做主的权利,也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性。

父母如果选择坚持住在熟悉的家中,那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你帮他们做得越多,反而让他们越感到自己不再重要,活得没有尊严。

美好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有价值、有乐趣的享受每一天,而不是像一个“提线木偶”般被安排一切。

为人子女,请记得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老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到晚年,想要的其实很简单,有人陪、有事做、有所爱、有所期待,就是最舒服的状态。

最好的孝顺,不是控制,而是恰到好处的关心,给予父母他们想要的呵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