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慰•2025年||白孔雀“孔雀云巅杯”第四届全国诗歌大赛

 白孔雀诗刊 2025-05-02 发布于陕西



”孔雀云巅杯“
【作者简介】

秦慰,湖北襄阳人,中学教师。湖北省作协会员,历任南漳县作协副主席、《水镜文学》副社长副主编。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入选《中国最佳寓言》等20余种选本,十余次获全国性文学奖项,出版《匆匆地邂逅》等4部著作。

亲切地叫你一声湾湾(组诗)


台湾的月光

潮水漫过古老的礁石
月光在沙滩上
写下同一首诗
用甲骨文的笔画
用繁体字的结构

郑成功的战船
载着满舱的月光
驶向历史的深处
而月光依旧年轻
在每个夜晚
轻轻抚摸着海峡的褶皱

阿里山上的古树
年轮里藏着
所有未曾寄出的家书
月光是沉默的邮差
在每个潮汐之夜
传递着无声的呼唤

今夜
月光是最大的圆
它同时照亮了
北京的红墙
和台北的巷弄
在同一个天空下
我们共饮这杯
千年的月光

潮水退去时
沙滩上只留下
一个完整的中国
月光温柔地
缝合着
时间的裂痕


亲切地叫一声湾湾

湾湾
这个名字
像一枚温热的贝壳
贴着耳朵
就能听见
潮汐的回响

你的街道
有和我相似的轮廓
你的方言
藏着古汉语的韵脚
在每一个转角
我们都能认出
彼此的模样

湾湾
你窗前的月光
也照着我的屋檐
你桌上的茶香
飘过浅浅的海峡
在我的杯中
找到归宿

让我们
用同样的文字
写一封家书
用同样的乡音
读一首唐诗
在同一个春天
看樱花
开满两岸

湾湾
这是最亲切的呼唤
像母亲在暮色中
唤着游子
归来
归来
饭已经熟了
茶还温着
你的房间
一直留着


期待坐上高铁去台湾

铁轨
正在编织一张网
捕捉两岸的晨光
每一根枕木
都是等待的琴键
奏响归家的乐章

穿过海底隧道
穿过时间的褶皱
我要在车窗外
寻找
郑成功战船的倒影
和妈祖庙的飞檐

列车将停靠
每一个熟悉的地名
用同样的方言报站
用同样的速度
驶向未来

我要在台北的夜市
吃一碗蚵仔煎
在高雄的港口
听汽笛长鸣
让海风
吹散所有
关于距离的想象

这趟列车
载着千年的思念
穿过浅浅的海峡
只需一张车票
就能抵达
家的另一扇门

当铁轨终于合拢
当轮渡成为往事
我们将在月台上
重逢
用微笑
补全
地图上
最后的空白


母亲的儿子

你是母亲遗落在外
最疼的孩子
带着家传的玉佩
说着古老的方言
在风雨中
守护着
祖屋的钥匙

你的庭院
有同样的青砖黛瓦
你的祠堂
供奉着
相同的姓氏
每一道海浪
都是母亲伸出的手
想要抚摸
你倔强的脸庞

你离家时
带走了
半部家谱
和一口乡音
却把思念
种在
海峡两岸

母亲的白发
又添了几根
她数着潮汐
计算你归来的日子
灶台上的汤
热了又凉
凉了又热

回来吧
带上你的故事
和满身的星光
让母亲
为你掸去
肩上的风霜
让我们
在同一个屋檐下
听雨
说家事
数着年轮
慢慢变老


海峡两岸

潮水退去时
露出古老的礁石
像一本打开的家谱
记载着
相同的姓氏

渔船载着方言
在浪花中穿行
渔网撒向
记忆的深处
打捞起
沉没的乡音

灯塔
是母亲举着的手电
在每个夜晚
为迷途的孩子
指明归家的方向

候鸟
年复一年
丈量着
海峡的宽度
它们的翅膀
缝合着
天空的裂痕

潮水涨起时
带来远方的消息
贝壳里
藏着
未说完的话语
在沙滩上
写下
回家的路标

总有一天
潮水会退去
礁石会相连
我们将在
同一片沙滩上
写下
同一个
完整的
中国



《白孔雀詩選》

◉《白孔雀》诗刊的意义

     挖掘民间好诗,激励创作激情,活跃、引领、倡导、拓展诗歌文艺的璀璨。     人这一生,能永存的不是钱财、地位、权利、名气,而是那些有用的,发着光的文字!

◉编前按 

窦明俊(南京)

         当我准备提笔准备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白孔雀》诗刊社长张小兰让我写这段序言的殷殷嘱托,对于一个诗爱者来说,的确让我感到诚惶诚恐。  

        我们知道诗歌作为一种文字的形式存在,它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同样《白孔雀》诗刊的存在也是如此。     

       秉承“心态、名利、欲望”归零以及倡导“直面生活、情感抒写”是我初识《白孔雀》的真实感受。《白孔雀》诗刊作为纯公益性民刊却能够真实地还原民间诗歌的面貌和特征,也如实地反应了诗歌的走势,在这一点上真的很不容易。 

       诗歌是 “语言的钻石”,诗歌也沉淀着人类灵魂深处的苦难和欢乐,或爱情的咏叹、或人生的感慨、或希望的遥寄、或梦想、或尊严、或美丽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白孔雀》诗刊中能够得到体验亦或释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于诗歌,我一向怀着崇敬的心情。而对于民间诗报刊,我从九十年代开始接触并给予了很深的感情。如广西的《扬子鳄》《自行车》南京的《实验诗报》《他们》江西的《二十一世纪》山东的《新古典》《太阳诗报》等等都具备了相当的深度以及艺术价值,当今很多比较有影响力的诗人都从那里留下痕迹。所以民刊在包容的过程中一直也在努力地探索着,这也是许多官方刊物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民间的那些具有质感和美学的语言也会让我们忍不住拍案叫绝。  

       曾几何时,诗歌开始远离读者,成为与读者距离较远的一种文体。诚然《白孔雀》诗刊如同诗歌一样年轻,但砥砺前行的《白孔雀》依然秉持初衷,为诗歌爱好者搭建一个最为纯粹而又最为美好的精神平台。《白孔雀》诗刊所承担的也是一份社会责任,它让许多诗歌爱好者有了自己的一个平台,这也是我最为感动的。“懿”首好诗、“同题精优选”、“重磅诗人”、“花翎诗人”等等无不体现了创刊者的良苦用心和担当。  

        综上所述之外《白孔雀》诗刊也正在不断地而且很努力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言如苗叶,声如花朵”,我也自始至终地相信众多的诗歌爱好者都能够从《白孔雀》诗刊领略到诗歌的特有魅力以及艺术的熏陶。  最后祝《白孔雀》诗刊越办越好。



《白孔雀》诗刊社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