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佞 苏州户籍人口的姓氏排名网上流传有多个版本,但不论何种版本,姓氏人口数量稳居榜首的都是王、张两姓,即使在人口变动相对保守的乡镇地区,王姓也都稳居前十。反观苏州乡土地名里的王姓地名,数量却少得可怜。根据当代《吴县志》记载,原吴县5137个自然村地名中王姓村落仅45个,只有张姓村落109个的一半不到。考虑到当代苏州话“王”“黄”同音导致“黄”误写成“王”的情形,王姓村落实际数量更低,这与人口大姓的地位极不相称。 按理说地名中姓氏是社会上实际姓氏的投射,至少也是该地历史时期情况的反映。为何地名里的王姓与实际人口数量出入那么大?最主要原因是现在地名里的王姓很多都“隐藏”了起来。由于语音的演变,“王”姓写成了其他的字,以至于我们从字面找不到它们了。 地名里的“王”姓如今大多写成了“旺”。当代《吴县志》里载有“旺”姓村落54个,数量超过写成“王”的地名。旺山(在吴中越溪)、旺巷(在相城太平)、旺墩(在金鸡湖东)、旺墓(在独墅湖高教区)这几个是明代就已经存在的老地名,正德《姑苏志》里它们原名是“王山”“王巷”“王墩”“王墓”,说明不少地名里“旺”的本字实际是“王”。直到清末民初,目前很多“旺”字在地名志书里仍记作“王”。唯亭的旺圩、东桥的旺庄桥、长桥的旺家村、渭塘的旺家湾在同治《苏州府志》里分别写作“南王圩”“北王圩”(半十九都五十一、五十七图)、“王庄桥”(七都三图)、“王家村”(一都三图)、“王家湾”(十四都廿五图),车坊旺村、陆慕旺巷桥在民国《吴县志》里也记成王村(廿六都廿七图)、王巷桥(上十七都八图)。 “王”“旺”古音声韵相同,都是云母宕摄合口三等字。这类字现在多数并入合口一等,读作uɔŋ。现存最早的苏州方言记音材料,是由外国传教士编写于1891年的《苏州方言字音表》。表中“旺”记音jyɔŋ6、jiɔŋ6,还保留着合口三等字旧时的模样。受到北方官话持续的影响,近代苏州口语里只有“旺”字保留了jiɔŋ6古读。“王”字小地名虽然顽强地保留了古音,但“王”字口语仅剩下“黄ɦuɔŋ2”一个读音,百姓已经无法将jiɔŋ2和“王”字相联系,只能写成唯一的同声韵字“旺”。这是地名里“王”变“旺”的语言学动因,也是“王”写成“旺”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一部分“王”字地名写成了近音的“野”“姚”“杨”。陆慕野家墩,乾隆《元和县志》写“王家墩”(廿三都西七图),太平野巷港,民国《吴县志》作“旺巷港”(上十七都十图)。这是“王”字受相邻后字“家”“巷”的影响发生了语流音变。横塘杨家桥、陆慕杨埂上,民国《吴县志》分别作“王家桥”(一都七图)、“王埂上”(十五都二图),这是利用了近音字“杨”来记音。传统苏州方言“旺jiɔŋ”“杨jiaŋ”不同音,但目前中青年人已经无法分辨这种差异,统读成了“杨”。这是不少“王”地名改姓“杨”的主要原因。还有少量“王”字地名演变成了“姚”。沺泾姚张港,民国《吴县志》尚写成“王张港”(廿一都二图)。乾隆《元和县志》里斜塘王墓又写成“姚马”,王墓塘又作“姚墓塘”。它们发生了更为曲折的语音变化:先期受相邻字影响,“王”失去韵尾,jiɔŋ变成jiɔ,继而混入“效摄”,随之一起演变成“姚jiæ”。 语音的演变、记音字的大行其道,导致了目前王姓地名总数偏少。类似王姓的特殊变化方式,苏州话中可资类比的还有“吴”姓。 目前,“吴”在方言里有两个读音,苏州城区通常读“胡ɦəu2”,在老地名“吴江”“吴县”里读“唔ŋ2”。在乡镇地区,读“唔ŋ2”的使用范围还要大一些,除了当地小地名“吴家浜”“吴埂埌”之类外,吴姓也是读ŋ2的。十多年前我在白洋湾工作时,我的师傅就姓吴,别人跟他打招呼都喊“老五”,当地“吴”“五”都读ŋ。实际上,苏州城里吴姓早先也读ŋ2。读大学时我特意问过爷爷(1928年出生在邾长巷),他说厂里有个同事叫“吴连生”,当年大家都叫他ŋ2连生,后来吴姓说ŋ2的人慢慢地少了。这是城区方言演变速度比乡镇快导致的。 姓氏和老地名中常能听到方言传统音,其中老地名更是这些古老读音最后的避风港。一旦老地名不再使用,附着其上的语音形式便会永远消失。二十一世纪初,流传了2200多年的地名“吴县”被取消,读音“ŋ22iø41”只会留在上一代人口中,新地名“吴中区”里已经清一色变成了“胡ɦəu2”中区。当然如果是小地名,文字记录要求相对宽松,人们在口耳相传情况下常会用同音或近音字记写,顽强地保留旧读。“王”写成“旺、野、杨”,“吴”写成“五、鱼”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苏州日报 25.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