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罕见的水假山:惠荫园的“小林屋”

 苏迷 2025-05-02

  何大明

  假山假水城中园的苏州园林,享誉海内外。明清时期,苏州造园蔚然成风。叠石掇山(假山)、疏池理水(池塘)、栽花植树(花木)、建台筑亭(建筑),是造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但知者不多的是:在古城临顿路南显子巷18号,苏州第一初级中学校的惠荫园内,竟然隐藏着一座水假山,名“小林屋”,2006年,惠荫园因此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林屋水假山究竟何时命名?其历史价值究竟如何?笔者有幸入园实地考察后,结合有关史料稽古钩沉,来探究一下这座水假山的多元特色和价值。

  惠荫园的园名多变,其址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当时,园内就叠有一座水假山。后来园属胡汝淳,园名改为“洽隐山房”。清顺治六年(1649),复社成员韩馨得此废园重建,改名“洽隐园”。康熙四十六年(1707),园毁仅存水假山,乾隆年间修复。太平天国时期,园归听王府。同治三年(1864),李鸿章在此辟建程学启祠。同治五年(1866),洽隐园重修扩建,并且增设安徽会馆,更名为“惠荫园”,为皖商经商聚会之所。光绪二年(1876),园内辟建“惠荫八景”后,惠荫园集花园、祠堂、会馆、公所、机房于一体,进入全盛时期。民国时期,园内增设游艺场对外开放,园景开始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惠荫园划归苏州第一初级中学校使用后,得到有效保护。1963年,惠荫园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70年,学校根据形势需要开挖防空洞,水假山不幸坍塌。1983年、2001年和2006年,由地方政府拨款,聘请香山帮建筑大师,分三期对包括水假山在内的惠荫园进行原汁原味地修复。

  苏州园林内堆叠假山的石材,以黄石和太湖石居多。黄石材质坚硬、棱角分明,具有雄浑大气的阳刚之美。太湖石圆润婉约,涡孔错落有致,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按理水形态分,湖石假山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洞中无水的旱假山,另一种是洞中蓄水的水假山。两种假山都是因地制宜堆叠,但水假山的堆叠工艺更复杂,堆叠时间较长,故存世很少。惠荫园堆叠的假山,精选的是太湖石,而且是不可多得的水假山。

  它由明代著名造园家周秉忠精心堆叠而成。周秉忠,字时臣,号丹泉,生卒年不详,明末著名工艺家、雕塑家、画家兼造园家。他曾经游历过太湖洞庭西山的林屋洞,对此印象深刻。林屋洞是一座蔚为壮观的天然溶洞,吴地少见,为“天下第九洞天”。应园主归湛初之邀,周秉忠别出心裁放弃常规的旱假山叠法,借鉴林屋洞的特色,胸有成“山”亲自设计图纸,在园内堆叠了一座水假山。为了体现溶洞特色,还在洞顶设置了倒挂的天然钟乳石,错落有致巧夺天工。水假山洞口,一左一右,还别出心裁设置两块天然形成的象形石:展翅欲飞的鹰石和引颈高歌的鸡鸣石,二者相映成趣,可惜现已不存。

  惠荫园的小林屋水假山,虽然是借鉴西山林屋洞堆叠,但山名并非当初所起,而是后来才命名,有关资料对此语焉不详。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久失修的水假山复原后,才正式题名“小林屋”。韩是升在其《洽隐园文钞》一书中,辑有《小林屋记》,对水假山记载颇详:“园为归太守湛初所筑。台泉池石,皆周丹泉布画。丹泉名秉忠,字时臣,精绘事,洵非凡手云……洞故仿包山(洞庭西山)林屋,石床、神钲、玉柱金庭,无不毕具。历二百年,苔藓若封,烟云自吐。”韩是升(1735-1816),字东生,号旭亭,乐余东老,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通经学,工诗文,著作颇丰。同时代的书法家蒋蟠漪在洞口篆书“小林屋”洞额。自此,水假山之名才正式确定,一直延续至今。

  光绪二年(1876),园内辟建惠荫八景:林屋探奇、柳荫系舫、柳荫眠琴、藤崖伫月、荷岸观鱼、石窦收云、棕亭霁雪。《惠荫园八景图序》对“林屋探奇”有详细记载:“为园中最胜处,藓峭叠嶂,棱笋怒茁,为云奇,为径曲。碧欲罅空,凉若雨泻。洞中石乳倒结。游人至是,以碎石投渊中,泠然作响。”从此,小林屋水假山蜚声江南。1936年,当代著名园林学者童寯慕名探访惠荫园小林屋,赞叹“宛若天成”。新中国成立后,当代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苏州园林》一书中盛赞:“其中水假山委婉曲折,为国内的罕例。”当代著名盆景大师周瘦鹃也高度评价:“简直是稀世之宝。”

  1970年小林屋坍塌后,苏州园林局和学校联手合作,分三期组织修复。整个修复工程,严格按照“四原”原则:原遗址,在原来坍塌处修复;原建材,利用原来挖出的湖石堆叠;原工艺,遵循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技艺;原形制,依据坍塌前保存的水假山测绘图。2006年,文物局组织专家学者对水假山进行维修论证后,聘请资深的“凌家假山”传人彻底修复。凌鸿和凌新生父子二人,是香山帮著名的叠石大师。小林屋水假山修复工程,由凌新生担纲。维修时,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池水抽干后,地表水仍源源不断从缝壁溢出,给施工带来了影响。如果用水泥封堵池壁,修复后池水就成为死水,无法蓄养池鱼。对此,凌新生巧施妙计:用水泵不停抽水,打一个“时间差”,争分夺秒把石块打入木桩间,从而使桩基牢牢固定,保证了施工质量。对洞壁旁边的蜿蜒栈道(池廊)的修复,同样也煞费苦心。凌大师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原来栈道嵌在洞壁上的石块已经残缺不全,施工时要先把这些残石完全掏空,然后选择合适的石料一块块填补进去。如此,五个工匠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彻底修复。修复后,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前来验收,看到“妙手回春”的小林屋水洞时,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称赞。

  惠荫园内,现有体量不同的两座假山。小林屋水假山是主山,传承底蕴弥足珍贵。近在咫尺,还有一座作为副山的小型湖石假山,为修复小林屋时新建,两者相得益彰。小林屋的景观特色,归纳起来为:山间盘蹬道、山顶置敞厅、山腹藏洞窟、洞中蓄水池、池上架曲桥、水洞串旱洞。水假山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蹬道。蹬道也用太湖石堆叠,可拾级而上。山顶上因地制宜设置一座小型四面厅,俗称“敞厅”。站在厅前居高临下,可饱览全园秀色。水假山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个湖石堆叠的山洞,东为水洞,西为旱洞。东口崖壁上,额“小林屋”三个篆字。水洞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水池底部通泉眼,旱季也不会干涸。池内金鳞嬉游,生机盎然。水池上架设三条长方形石板,呈三岔口Y形,构成三座相连的袖珍平板小桥。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制,实属罕见。沿着洞壁的石构狭窄栈道,绕水池低头而行,有蹬道可拾级而上至西洞。此为旱洞,与水洞近在咫尺各显妙境。旱洞出口处,有苏州著名学者谢孝思题词石刻“林屋探奇”。需要说明的是:与主山小林屋相邻的副山,尽管山崖临水,但不是水假山而是“池山”。计成《园冶》中明确阐述:“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副山体量虽小,却也玲珑有致。山体比较陡峭,不适合攀登。如此一主一从,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小林屋水假山是惠荫园的镇园之宝,而古典园林惠荫园坐落在苏州第一初级中学校内。如此,苏州第一初级中学校,不仅是一座百年老校,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学校。

苏州日报  25.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