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慧 “光影流转处,岁月亦有声。”当一台台静默的老相机如时光的触点被轻轻唤醒,那些尘封在旧照片里的记忆,也悄然在春风中显影。 昨日,“时光显影剂”艺术展在张家港市凤凰镇柒月小筑开幕。百台国产胶片相机整齐陈列,胶片相机插画缓缓流动,一场融合工业美学与时代记忆的复古展览,带领观众穿越影像的历史隧道,在“过期”中重新发现永恒的情感与价值。 胶片相机中的时代显影 走进柒月小筑,一面特别的墙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凝望——那是一面由一百台国产胶片相机组成的展墙。灰白金属的机身、圆润磨损的转轮、仿佛还带着旧时光气味的皮革机套,它们静静排列,仿佛正在诉说一段被遗忘的光影故事。 这些相机,大多产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之间,横跨三十年,是新中国胶片相机工业发展极具代表性的黄金时代。这些相机有的曾是家庭中的宝物,有的是工厂技师手中的专业工具;有的型号大众熟知,有的则早已湮没在时间长河中。它们分别来自上海、天津、南京、北京、苏州……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是一家曾熠熠生辉的国有照相机厂,是一段关于“中国制造”的荣耀记忆。 其中,特别设置的一组展览区域,聚焦苏州本地品牌——“虎丘”相机。这是一段许多苏州人耳熟能详却又渐渐模糊的工业记忆。从1972年推出首款相机,到1991年最后一款“ELIFA”系列面市,“虎丘”共量产了12款相机,完整记录了一个地方品牌从旁轴到双反再到电控自动化的技术演进。 展区中最吸睛的部分,是一幅由270个零件组成的“虎丘351”展开图,每一个零部件都被清晰标注,陈列得井井有条。策展人薛恺强介绍,这款相机是虎丘品牌的代表之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一位中国记者随团出访,随身携带的正是虎丘HQ351。在高强度采访环境下,它表现稳定,所拍照片清晰锐利,完全不输当时的进口品牌。” 而这幅展开图的背后,是薛恺强耗费近一个月的心血。他先是从旧货市场购得一台退役的虎丘351,再通过旧书网辗转寻得一本早已绝版的《虎丘牌351照相机零件简图》,对照图纸进行拆解、清洗、分类和排布。“每一个零件都不只是金属,更像是那个时代工匠精神的凝结。”他感慨地说,“这些零件诉说的,不只是一个品牌的技术路线,更是一代产业工人对质量和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过期”中见证永恒 这个展览的起点,并非一场策展计划,而是策展人薛恺强的一次“生活拐弯”。 几年前,薛恺强从原单位离职,在接一些设计工作的同时,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方向。作为设计师的他,本就对物件的造型和故事充满兴趣,而老相机尤其令他着迷。“它们和数码相机最大的不同在于,每一台都有自己的个性、结构、年代气质。”起初,他只是画一些国外流行的胶片机款式,慢慢地,他开始转向那些国人曾熟悉、如今却少人提及的国产相机。 “你知道吗?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相机品牌最多的国家。”他的话语中充满自豪,“中国有东风、长城、珠江、百花等几十个相机品牌。”一次次翻找、一次次淘书、一次次拆机——他从兴趣出发,不知不觉汇聚了百余台老相机、数百张手绘插画与详实的资料图纸。他将废旧相机拆解、清洗、粘贴,再装裱成精美的“相机装裱画”,让这些被遗弃的器械以全新的形式“留存”下来。这些原本沉睡在仓库、旧货市场或家中角落的器物,逐渐构成了一段段具体而微的时代切片。透过这些,可以看到技术变迁,也能触及曾经的时光。 展览现场有一组老照片。褪色的边角、泛黄的底片、模糊却饱含情感的光影,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日常记忆,见证着一代人的生活轨迹。这些照片均来自周边村民的家中,有的是几代同堂的全家福,有的是站在汽车前的留影,有的是孩子周岁时的纪念照。 薛恺强也在展墙中放置了一张自己的童年照片——他和儿时的朋友站在家门口的合影。他指着照片向记者介绍,尽管和朋友如今已经很少联系,但看到这张照片,总能唤起当年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的清晰记忆。 “我想通过这场展览,让大家的时间倒流,看一看那些被定格的旧时光,找回流逝的温柔、欢乐和愤怒。很多时候,我们在'过期’中见证的,其实是永恒。”薛恺强说。 从乡村出发的艺术叙事 这不是薛恺强第一次尝试文化展览。2020年底,他在张家港双山岛举办过一场名为“别无他物”的老物件展,用影像和物件讲述村庄的记忆。过去的这些年,他行走在张家港的各处,拍摄了很多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的村庄,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影像、设计和空间来传递被忽视文化碎片的决心。 这一次,他与柒月小筑的合作再次为乡村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诠释。柒月小筑既是展馆,又是咖啡馆,也是艺术驻地和公益服务平台。艺术家们在这里创作、展览、与村民互动,村民们也慢慢学会欣赏、参与和表达。“柒月小筑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空间,它更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发生地,乡村与艺术的结合赋予了这片土地全新的生命力。”柒月小筑主理人孙科峰说。 这里的文化氛围与薛恺强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在薛恺强看来,这样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展览场所,而柒月小筑所处的乡村环境也让他的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胶片相机作为展览的核心意象,天然契合乡村的“慢生活”节奏。在他看来,这种媒介带来的不仅是画面质感,更是一种情绪的唤起。“胶片相机是慢的,它逼你等待,逼你珍惜每一次快门。”薛恺强补充道,“而在乡村空间中做展览,亦是慢的,它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这种'慢’,不是落后,而是一种深度的回归与连接。” 展览期间,不少村民与游客驻足观看,甚至与自家老物件产生了连接。“我们家以前就有这款相机,听说是家里人用三个月的工资买的!”“这是我们家小时候合影用的!”老相机、旧照片、泛黄物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激活了属于村庄的情感记忆。 薛恺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精致的展览和艺术市场的商品,而且是与生活、与环境、与每一寸土地深度对话的过程。”未来,薛恺强还将继续行走乡村,通过艺术展览拾起散落的文化线索,让时代的温度留存在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有一个地方能驻足,讲述,感动,那就是文化的发生地。”他说。 姑苏晚报 25.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