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2贾钰树:教师职业有何困境

 高教课堂研讨 2025-05-02 发布于江苏

      为期六周的教育实习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我在A小学部度过了充实而有意义的日子。在这所充满活力和教育热情的学校里,我跟随五年级14班与六年级13班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们,深入体验了教师的职业生活,获取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职业素养。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不仅在教学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也对于一线教育与教学工作有了切实的感悟。在实习过程中我对小学教师的身份、权威与责任这一话题的体验是最深刻的。

身份困境:

角色分裂、地位矛盾、寻找平衡

      对于小学教师这一身份来说,存在着复杂性。当教师踏入校园的物理空间,便需在多重角色间进行即时转换:作为教育场域中的“社会代表者”,他们需要维系师道尊严的象征体系,以规范化的语言体系维持课堂秩序;而当回归教师办公室的私密空间,则迅速切换为平等协作的同事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往往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与话语模式的突变得以实现。观察显示,教师群体在办公室内构建的日常交往空间具有显著的空间隔离性——在办公室可以观察到共享零食时的笑语与突遇学生敲门时的肃穆形成戏剧性反差。教师身份不仅在学校范围内体现出这种割裂与反差性,在社会认知中同样存在,中国文明自古赋予教师“天地君亲师”的崇高地位,将教育者视作道德楷模与知识权威的统一体,这种文化基因至今仍在教育场域的实践中得以存续。但是另一种现代性浪潮的形成也应注意,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现代职业分工中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在社会众多职业中体现出的专业性也不强,所以在办公室听老师们抱怨也可以感觉到“家长们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可以来插一嘴”,在现代社会中教师的身份也受到了挑战。

权威困境:

惩戒管理、魅力权威、转化升华

      对于小学教师权威这一话题的感悟。在我的学习体验中,可以感受到小学教师较初中、高中教师有着更高的、更强的、更不容置疑的权威。每一个小学教师权威赋予的来源、权威外化的方式以及权威落地的结果都存在差异,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种“层面构成”,我认为可以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找到端倪与线索。办公室的教师们,尤其是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们,经常在办公室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批评或惩戒,大多数形式都是口头批评与罚站罚坐。学生的反应不存在显性的肢体或口头顶撞的形式,偶尔会表现出沉默不语不回答教师问题、罚站罚坐时散漫不认真等现象,但也是一种消极回避的隐性反抗,总体上学生依然是基本服从的。这种对于批评和惩戒的基本服从便来自教师权威,具体主要来自教师的传统权威与法定权威,是历史长期赋予的、社会制度赋予的。而我的带教老师,她较其他班主任教师而言,较少有批评或惩戒学生的行为,并且我们班的学生会经常来找她询问问题或交流想法,展现出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我带教老师的权威,显然已经超过了传统权威与法定权威所赋予的“制度权威”,表现出感召权威与专业权威所结合而形成的“个人权威”,也可以形容为一种教师所表现出的个人魅力。我认为这种个人魅力所产生的“克里斯马”式的教育权威,是我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应该追求建立的类型。

责任困境:

角色超载、权责失衡、合理划界

      对于小学教师责任的理解。在毕业实习期间对办公室教师的观察过程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个办公室的教师们都十分忙碌,特别是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的教师们每天除了常规的备课、研课、上课、听课、评课以及批改作业以外,还要进行班级纪律管理、班级卫生管理、学生关系处理、促进家校联系、承担校本课程开发、应付各级检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参加市县区各种评比等一系列常规或非常规的事务与活动,比如我的带教老师,她就在参加市学科带头人评比的过程的同时也要进行毕业班的带教工作。小学班主任教师的各种事务是否构成了对于教师的责任负担值得商讨,我认为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工作任务与责任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功能,他们的义务和权利可能已经达到了失衡的界限,已然超越了教师角色本身应当承担的角色范围。教师一边要遵守日常教育活动的条条框框,一边还要应付教育改革要求的轰轰烈烈;一边要注重对自身教研能力的训练提升,一边还要处理班级事务的琐碎小事;一边要承担自己“作为人的教师”的社会规范性,一边又要兼顾“作为教师的人”的个人独立性,小学教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责任负担与角色冲突。

      如何处理好教师身份、权威、责任等等方面的问题,也是我需要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