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 ![]() 豆瓣评分: 8.3 出版年: 2025-2 页数: 496 钟鸣旦教授的《进入全球公共视域的清帝国——欧洲文献里的中国邸报》一书介绍了18世纪的欧洲人如何在中国境内阅读邸报,以及他们作为全球代理人如何变身为作者和译者,让邸报成为全球信息网的一部分,向欧洲输送关于中国的信息。清代邸报不但让欧洲人了解中国,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真正 对中国感兴趣的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对话,甚至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欧洲关于亚洲知识。可以说,邸报在欧洲的流传,对伏尔泰、魁奈和孟德斯鸠等重要的启蒙思想家都产生过影响,“应当说,这正是一个'国际思想史’的绝佳案例”。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关于清代“邸报”在欧洲流传情况的研究。现存1800年前的邸报的资料来源主要是清初生活在中国的欧洲人编纂的欧语文献,这些文献在中国汇编完成后以私人信件、报告以及翻译等形式送至欧洲,大多被收录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集中。一方面,它们记录了早期清代邸报的实貌、规格、版式、内容和使用情况,并涵盖了中文史料中未记载的信息;另一方面,它们也展示了欧洲人在中国如何阅读邸报,以及他们作为全球代理人如何向欧洲介绍中国,进而使邸报加入全球信息网络的情况。作者分别选取康、雍、乾三个时期中的代表性个案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公众号:小二微读)证实启蒙运动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治国之道的重要观点,正是建立在与邸报直接相关的文本基础上的,说明邸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观念进入全球公共领域的时间远比我们所认为的更早。 吐槽:很有意思的一个研究视角,部分传教士基于自身的认知和利益,对邸报上同样的信息做出选择性呈现与不同的评价,让筛选后的信息成为支撑自己想法的论据。这些传递回欧洲并得以出版的文献在当时影响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又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经作者的整理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对于这段历史的补充认识。尽管车慢马慢邮件慢会造成极大的信息不对等,而且欧洲读者看到的是经历过中国和欧洲两边的选择过程之后的结果,但它依然给十七十八世纪不同文明的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可能,让清朝的“公共领域”成功延伸到了万里之外的欧洲大陆。 这本跟《康熙的红票》可以结合起来读,后者讲述的是本书的主人公——作为全球信息网中的读者、作者及译者的传教士在康熙朝和雍正朝的不同遭遇及背后的原因。 ![]() 《人类迁徙》 ![]() 豆瓣评分: 9.0 出版年: 2025-2 页数: 368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罗马移民如何成为神话的基础,又*终促成罗马帝国的缓慢死亡? 欧洲早期移民到美洲和其他地区的行为对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竟然是一个移民故事? 世界各地的中国城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被问及出生地时总能快速给出答案,但你是否知道你*初的来源? …… 迁徙,不只是顺从或逃避,更是对困难的抵抗、对机遇的把握。 读人类浩荡的迁徙故事,找我们前行的路。 吐槽:一部漫长的人类迁徙史。作者在每章后面还加入了“中场休息”,比较有趣,介绍了相关的知识点,通过阅读还带给自己更多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值得阅读。 ![]() 《隐秘的颠覆》 ![]() 豆瓣评分: 7.4 出版年: 2024-9 页数: 352 本书是对现代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学的全面分析,分别从其儒学诠释中的道德形上学、自律道德、良知本体和历史意识四个维度,审视牟宗三在与康德哲学的对话中建构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场,认为现代儒学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彻底扭曲和背离了儒学传统,即用道德取代伦理,用规则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内在的历史终结论取代了超越的历史可进论;批评牟宗三所建构的道德形上学和宏大历史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嫁接,和对现代性未经反思的信从。 本书2012年作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种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写前言,回溯了出版以来学术界的诸种讨论 ,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场,认为此书迄今“仍未被儒学界真正消化”。 吐槽:牟宗三说孟子基本义理正好是“自律道德”,康德将意志自律厘定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人天生具有“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就是自由”。牟宗三断言儒家伦理精神乃自律道德。孟子主张“仁义内在”,西方论道德在康德前皆是他律,自康德始主自律。实践理性充其极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孔子:践仁知天。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解悟(聪明)~证悟(以理而推至)~彻悟(存在的神化)。历史判断的道德标准:人的任何实践皆不能离开“怵惕恻隐之心”这个条件的笼罩。 ![]() 《褪色的金饭碗》 ![]() 出版年: 2023-11 页数: 236 收入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能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和运行方式。本书主要围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金融邮电事业职员的收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考察了金融事业和邮电事业职员的常薪和福利待遇收入的特点与利弊,探讨了当时所得税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比较了全面抗战前、全面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期,工资、物价与国营金融邮电事业人员的生活状况,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对国营事业的限薪措施和效果。在此基础上,书稿分析收入问题中所体现的近代人事管理特点和经济思想、收入变动导致的城市社会分层流动等方面问题,并从国家、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总结了该时期国营事业人员所谓“金饭碗”褪色的原因。 吐槽:基本是爬梳史料的实证性文章,视野过于局限,内容又多数字统计,而少感性材料,作者又老想批评背后的国民政府和当时的企业制度,这些都限制了本书的深度。 ![]() 《九条路:印度村庄一年》 ![]() 豆瓣评分: 8.1 出版年: 2024-9 页数: 301 英国人类学家斯塔德伦8年印度研究积累之作 跨越语言、文化与信仰的亲密对话 勾连九位女性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 长期以来,印度在发达国家眼中似乎是“混乱”和“落后”的代名词。然而,英国人类学家莱克茜·斯塔德伦却致力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对印度的塑造,她只身前往印度东部边缘的一座岛屿,在岛上的穆斯林村庄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田野调查,最终将叙述的重点集中在九位穆斯林女性身上,追寻了她们琐碎又不平凡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次深入、持久的相遇,是一位女性献给另一群女性的礼物,也是一本献给所有女性的民族志:摒弃所有既定的理论和晦涩的术语,真实记录亲眼所见、亲耳听闻、亲身感受的一切,呈现女性群体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在她与她们的对话中,我们得以触碰最真实的女性情谊,当新旧观念的分歧和关乎利益的较量淡去,最坚实的永远是共情、理解与守望相助。 吐槽:以写小说的方式来呈现的人类学观察或者说民族志研究,语气、动作、心境、天气、场景的描摹都细致入微。在封闭贫困的村庄里,女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是在何时感受到彼此深切的联结的?是看到罗西尼在逼仄的房屋和无尽的劳碌中也尽可能享受独处的时刻;是玛丽亚姆在别人看不见时才费力起身,想着自己确实老了的时刻;是本可以在别处过着另一种生活的萨拉直到多年后才明白自己放弃的究竟是什么;是贝西拉被生活逼迫着将失去变得习以为常,但还是会想念夭折的孩子们如今在哪里。这些是在逃不出的方寸之间,尖酸刻薄的困厄处境里,被挑剔被斥责被暴力对待的日常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温柔光晕的时刻。 ![]() 《现代小说十家新读》 ![]() 豆瓣评分: 8.4 出版年: 2024-10 页数: 532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先由钱理群教授在北京大学1995年秋季学期开设的“40年代小说研读”课程内容“开箱”整理而来。近30年后,当年亲历这次讨论课的北大中文系吴晓东教授领着新一代学子在前辈的光环下重释这些作品,加入了现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新的解读文字,贡献了新的方法论视野。 两代接力的课堂,选取萧红、李拓之、沈从文、端木蕻良、路翎、冯至、废名、卞之琳、张爱玲、汪曾祺10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从萧红《后花园》对人的存在的探讨,到张爱玲《封锁》是否“意义过溢”,再到汪曾祺《异秉》新旧两种版本的对读……以课堂实录、师生平等交流的形式,重返文学现场。 拒绝宏大主义,穿透战争废墟,发现战火中日常生活的价值与美,关怀个体生存状态……两代学人都对经典的内涵做出了属于自己一代人的阐释,也见证了我们现代文学经典的历久弥新。 吐槽:这是钱老年逾耄耋之后在理想国出版“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的其中一本,收录了他在1995年北大中文系开设的一堂讨论课“四十年代小说研读”的课堂实录。这门课一共讨论了十篇二十世纪40年代的中文小说,每节课上由一两位同学主讲,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最后再由钱老师做点评和总结。小说的文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评都一视同仁地收录进书中,因此,这本《现代小说十家新读》并不是钱理群个人的作品,而是十位小说作者同几十位师生共同智慧的结晶。 ![]() 欢迎出版编辑老师合作,可加小编微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