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文字 从一开始时是直接打开一篇文献,然后从头读到尾,读完之后,脑中有个大概,但是全然没有理解文献的内涵。读文字阶段的阅读对象是:字、词、句和段落。 这就是第一阶段,我们就像读英文一样,每个字母都认识,放在一起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读文字虽然简单,但是也不能忽视有些细微的变化,有时候一字之差却差之千里。 读句子的时候,要具有“金句思维”。所谓金句,就是非常经典的句子,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使用“金句频出”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文章质量很好。 研究者提升自己造句能力有两条途径,一种是增加积累;另一种是在读文献过程中注意积累文献中的“金句”,分析、保留句子结构,那以后在自己的论文中,稍加改造,结合自己的写作主题就可以应用了。 在段落阅读上,主要注意段落内部句子结构和段落之间联系。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应该是一个完整逻辑结构,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段落和段落之间也有很紧密的关系,构成了整篇文章的逻辑线。 (关键句)是学术论文写作中常用段落结构,即在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简明扼要概括该段落的主题,起到引导阅读的作用。 文献阅读中,要养成做好文献笔记的习惯。文献笔记可以避免遗忘、引导阅读、系统整合。 2.读结构 文献阅读一定要关注论文的结构。论文的结构分析顺序建议从大到小,从论文整体结构开始,一直分析到段落结构。 优秀论文的特点之一是:每一句话都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安排意识。论文中每个段落、每个句子甚至每个词、字都有作者的结构意图,不能随意删除或者替换。 学术论文整体结构可以先从辨别论文要素开始: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 ![]() 细化来看,学术论文的结构框架又由更小的结构构成。我们在阅读文献中要意识它们的存在,同时也要把这种结构化意识成为学术写作的一种能力。 3.读逻辑 学术论文一定是建立在严密逻辑基础上的,研究者可以假定别人会向你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观点? 在阅读别人文献的时候,要时时向文献提问:我为什么要相信作者的观点?作者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吗? 这里用到的是批判性阅读,不断提问是批判性阅读的常用策略。 ![]() 4.读脉络 学术文献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是和其他文献资料共生共存的。整个知识网络就像一个生态网络,没有独立存在的知识和文献。要真正读懂文献,就要绘制出该文献的生命脉络。 在知识网格中,可以在横和纵两个方向去延伸文献脉络。横向延伸就是发掘同一主题下知识关系网络,纵向延伸指同一主题下的知识进化路径。 (纵向延伸:一个主题知识可以看作一个生物体,具有稳定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直到死亡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 搜索文献时,对于文献的展示,尽量按照从旧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列,这样在筛选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同时也阅读了主题的时间脉络。 ![]() 5.读思想 读懂文献的思想就是文献阅读最高的要求了,文献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观点及其论证过程中。文献思想的阅读要经历一个理解、内化和迁移的过程。 阅读文献思想,首先是深刻理解。对于一个初级研究者,辨别一份文献的思想价值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可以去看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的相关文章的文献综述或者专门的综述类文章,看这些综述内容会不会把这篇文献纳入其中。 其次是知识内化。阅读文献时要带着问题、假设和视角走进文献。这样就不会被文献带着跑,而是随时和文献对话,寻找共识,辨析冲突,将文献思想和自己的视角融合,内化其心。 最后就是知识迁移。思想内化后能够举一反三,运用知识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提出新的见解。 参考来源:📚《写好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