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时间似乎在一夜之间,从赖着不走,变成从不停留。” 在《见字如面》里看到冯唐的这句话时,我就明白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在睡前翻看朋友圈。 朋友圈,是时间留下的足迹,是生活过往的见证者,是与久未谋面朋友间的时空交集。 我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烹饪的美食和抓拍的风景,也会偶尔吐槽鸡飞狗跳的日常。 朋友们说,我是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朋友圈里满满的烟火气息。 当然,我也喜欢翻看朋友圈。 朋友圈和其他社交软件不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在现实里面对面接触过的人。 有点头之交,有半生闺蜜,也有志同道合,还有曾经深刻来往而如今只静静躺在列表的朋友。 这里有着一个个小故事,开心的,伤心的,惊悚的,轻松的。 偶尔也有插播几条广告的,仿佛电视剧一般,人间的喜怒哀乐都汇聚在这一方小天地里。 我想,时间带不走的,是朋友圈里的所有。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发朋友圈。 虽然我时常在社交网络上活跃,但我总是觉得在个人朋友圈里分享太多的生活细节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宁愿将我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跟朋友们亲身交流上,而不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放在朋友圈里供人们欣赏。 但我仍然会在特别的场合,例如生日或是假期时发布一些照片或是感言,以此与我的好友们分享这些重要的时刻。 当然,尽管我自己不太喜欢发朋友圈,但我仍然会定期地查看朋友圈。 对我而言,朋友圈是一个了解我的朋友们正在做什么、他们的近况和情感状态的途径。 我不会每天都看朋友圈,但我会在我有空的时候花一些时间浏览一下,以此了解我的朋友们。 我相信,这种方式比较快速地了解我的朋友们比通过传统方式沟通更容易。 在浏览朋友圈时,我更喜欢看那些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朋友的旅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或是他们的学习进度。 我也很喜欢看那些比较有意思的照片或是视频,例如宠物或是美食的照片,这些内容可以让我感到轻松和愉快。 我不太喜欢看那些过于隐私或是带有攻击性的帖子,这些内容会让我感到不适和压抑。 总之,尽管我不太喜欢发朋友圈,但我仍然非常乐意查看我的朋友们的朋友圈。 我相信,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与我的朋友们保持联系,尤其是在我没有太多时间跟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时候。 我目前不喜欢发朋友圈,我的朋友圈没有设置关闭,但很少打开。 打开的方式,通常是从朋友的头像进入朋友圈,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屏蔽其他广告、微商、公司宣传等等。 不会因刷个朋友圈,刷出2小时的懊悔,单独从朋友头像进入,可以帮我避开这些,又能让我快速了解朋友最近的状况。 现在的朋友圈确实让人尴尬,一溜溜的微商、企业宣传、插入广告等信息充斥,让人想看看朋友的近况也难了,也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发。 朋友圈最初用意是让朋友晒出日常,分享心情的。现在就变了味,也让人失去兴趣。 朋友圈,我还是喜欢真实的,有温度的,你是怎样生活,就怎样发朋友圈。 当然,加点夸张手法,用个美颜还是可以接受的,谁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美美的状态呢。 朋友圈也是让陌生人初步了解你的一个小窗口,可以在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人群中,因为朋友圈里的某句话,某个时刻,让我们相链。 我们都会被能力强,思想丰富的人吸引,你可以在朋友圈里抒发自己的观点。 我们通过你的朋友圈学到了新的知识,或获得感悟,又或者被动触发某些内心深处的感动而释怀。 比如我,我会从朋友圈里获得动力,不能松懈,也会通过他们分享的文章,看到不一样的想法,学到不一样的思维。 在我看来,朋友圈可能对应着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 年轻的时候,朋友圈都是同学,大家发着每天的日常,美丽的风景、好吃的零食,吐槽身边的怪咖,表达对某人的思念。 有活泼、有炫耀、有伤感,也有中二。 那时候,和朋友出去玩,我会晒美食美景;遇到想吐槽的事,会配上图片张口就来;感情遇挫,会发些伤感的言论,期望获取对方的回应。 后来,走入社会,遇到的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已经很久没有约上三五朋友一起聚会,朋友圈仿佛无物可晒。 从找工作,租房开始,添加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朋友圈逐渐充斥着广告、推销,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容越来越少。 仿佛这个阶段就是这样,懒得屏蔽广告,每天在杂乱的信息中,筛选着自己也许会需要的东西。 偶尔发朋友圈,也会被人说成诈尸。感动的是,也会炸出一群很久不曾联系的朋友,然后发现,原来你们一直都在。 再往后,结婚生子,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下,每天发朋友圈仿佛变成了记忆中很遥远的事。 更多的同龄人开始晒娃,晒事业,回首自己仿佛一事无成。 慢慢的,开始屏蔽一些人,仿佛只是不愿活在别人或真或假的成功中,进而影响到自己。 每天都会在一些零碎的闲暇中,刷一刷朋友圈,仿佛期盼着能刷到什么,即使自己也不确定究竟想看到什么。 至于发圈,只会迫于孩子学校的要求,公司老板的要求,或者自己工作事业的要求发一些东西。 慢慢的,朋友圈逐渐成了自己当初最不喜欢的模样。 其实,我一直期待着某一天,打开微信,收到的是朋友们聚会的邀请。 翻开朋友圈,看到的是大家发布着零碎的生活日常。有苦有乐,嬉笑怒骂,生活百态。 希望朋友圈能回归它最初的模样,希望我们能重拾最初的美好。 朋友圈是生活的影子,也是美好的影子,我是一个很喜欢分享的人,一直很喜欢发朋友圈,也很喜欢刷朋友圈。 有这样一句话说过:“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去看他的朋友圈。” 我觉得朋友圈的日常沉淀了一个人的整体状态,相对于发朋友圈的人来讲。 通常我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美好瞬间,会分享好的文章和歌曲,会定期做复盘,也会发一些可能过几秒就删掉的当下的小小情绪,也会发一些突然来的灵感。 我觉得朋友圈就像是专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舒服就好。 但是也会屏蔽掉一些一味的打广告,毫无价值的朋友圈,避免没必要的自我消耗。 我更喜欢刷有更多美好感受与正向能量的朋友圈,这本事是一种价值的影响与治愈。 能够看到更多圈子里的人在不同领域闪闪发光。 朋友圈,需要更多的价值汲取,也需要更多的价值传播。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发朋友圈,不定期分享日常点滴、包括吃喝玩乐、自己及孩子的成长以及我写的文章等。 希望家人朋友们了解我的现状,同时刷点存在感。 我也几乎天天会有几个空闲碎片时间看看朋友圈,我也是看到小红点就忍不住想点开的人,尤其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人头像时,简直是迫不及待。 通过朋友圈了解朋友们的日常,也不吝啬我的点赞和评论交流。 朋友圈内容丰富多彩,八卦信息,各行业专业知识,自拍日常等应有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以下几类。 1、我喜爱的家人朋友更新的所有日常,这是任性的偏爱,没有原因。 2、有自己感悟的内容分享,书籍文案推荐,以及身体力行的小目标小确幸等,有里程碑意义的打卡信息,甚至是有品质肯节制的微商广告。 一切让我感到亲切愉悦的内容,我都喜欢。 3、持续的思想输出,有可能吸引我的好奇心,去探索的。 比如坚持更新的公众号,日更的小画作小手工,自己或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勤奋努力得来的成果及方法感悟等。 凡是能鼓舞到我的任何输出,让我感受到正能量和正向引领,不知不觉被带动着变得更好的任何更新。 我一般是不发朋友圈的,我的朋友不是靠朋友圈维系的。但我会有选择性地看别人的朋友圈。 我有一个朋友,每天会发一则带图的哲理小故事。 故事不长,简短精练,富有韵味,有的关于美德、有的富有智慧、有的关于修养,会有醍醐灌顶,引人思考的哲理,也有让人会心一笑的配图。 她曾连着108天发了108个佛理小故事。我津津有味地看了108天。竟养成了习惯。 我珍惜这样的朋友,她在认真地构建自己的正能量的精神世界,而我是她高质量的精神家园的见证者。静静地看着她。 她的朋友圈是有温度,有深度,有尺度的,我感受得到,也尊重所有。 而那些炫耀生活的,炫耀打卡的,炫耀自己身体的,负能量的、卖货的、打广告的,我会通通屏蔽。 我不想因为他们降低自己的幸福感。我只会和他们越行越远。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特别关注自己朋友圈的内容。 我总认为会有人在我的朋友圈背后指指点点,所以每一条朋友圈都要发的足够精致,足够丰富。 好像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人看不起。我成了活在朋友圈中的人。 p图,换滤镜,查找文案,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要精挑细选,仔细琢磨,一个小时打底,上不封顶。 后来,当我复盘自己计划完成情况时,我突然发现,我为数不多的专属于自己的时间居然都贡献给了朋友圈。 在那之后,我开始控制我发朋友圈的次数,甚至于不再发朋友圈。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掌控的时间变得多了,心态也变得好了。 我开始不再去为朋友圈的点赞数量,为别人的评论而纠结伤怀。 现在的我,开始倾向于看别人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中看遍她们走过的山山水水,看那些与我有一定距离的朋友的日常生活。 看而不发,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趣味。 对于朋友圈,发或不发,看或不看,始终取决于我们。 让自己高兴,才是最重要的。 从前,一直很喜欢发朋友圈:对工作和人的吐槽、吃到美食看到美景的喜悦、各种生活中的小确幸…… 不用在乎措辞是否高逼格,不屏蔽谁,更不用担心别人看到会有什么想法, 发朋友圈的目的纯粹简单: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悦己而已。 也会在空闲的时候刷一刷朋友的圈圈,不用考虑任何措辞的评论,不用考虑任何平衡的点赞。 不管是任何类型的朋友圈(除了微商),都饱含衣食住行的烟火气,简单、平淡、真实又可贵。 换了工作之后,发现同事们少有朋友圈。 要么点进去上一条信息还是几年前,要么只显示一行冰冷冷的“三天可见”。 甚至连朋友圈的封面图都是一张黑色,失去了它该有的鲜活和生气。 从朋友圈,你再也无法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个性,是否热爱生活,唯一能看出的也许只是ta真的很热爱工作。 于自己,也不敢随心所欲的发圈,需要考虑的东西仿佛一下子变得太多: 工作时间发同事看到了不好;休息时间发吧又显得你好闲;发出的任何一条都要好好措辞,以免被误读;或是好好考虑需要屏蔽哪些人…… 最后,思索前后的疲惫感便直接战胜了想发朋友圈的初心。 刷朋友圈也是一样心累:评论仍然要根据对象而反复斟酌措辞,太亲昵或太生疏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连点赞都要照顾全面,点谁了又没点谁,仿佛都彰显着一种态度和站位。 我认为,朋友圈可以成为关系维护的纽带,但更应该是个人名片的展示,自我情绪的出口,记录生活的载体。 多年后再翻到之前的朋友圈,那些承载着美好回忆的点滴,和朋友们不着边际却真心实意的评论,是任何钱权都买不到的财富。 如今,我还是会认认真真的评论那些真正记录生活的朋友圈,那些热爱并真真实实生活着的人儿。 一定会收到时光的礼物,在他们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 更多好文请关注公众号【浅浅同学】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浅浅同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