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5月,180师在突围中损失约7000人,其中被俘官兵约占志愿军战争期间总被俘人数的1/3。彭德怀司令员痛心疾首,要求“彻底整顿,总结经验”。 原师长郑其贵被撤职审查,调离一线指挥岗位,李钟玄于1952年10月接任180师师长。 ![]() 李钟玄是原第15军44师副师长,在王牌军军长秦基伟以及王牌师师长向守志的麾下,李钟玄可谓所向披靡,打了无数胜仗。曾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灵活战术与坚韧作风著称。 接手这支因第失利而士气低迷的、甚至被兄弟部队小瞧的部队,可见上级对他的重视。而他也不负众望,最终使180师从“败军之师”蜕变为夏季反击战中的攻坚铁拳。 第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评价: “180师已从绵羊变成猛虎。” 成功抢得任务![]() 要想一雪180师的前耻,就要靠战绩说话!抢任务、争先锋成了李钟玄的一心想着的事,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到底行不行,证明180师到底行不行? 1953年春夏,志愿军第六十军在朝鲜战场持续扩大战果,将战略重心转向韩军第五师核心阵地——方形山。 该阵地地处949.2高地主峰北侧山脊,由6个山头相连组成,驻守韩军第五师三十六团三营400余人,配备美军与韩军联合炮火观测体系,防御工事坚固,火力覆盖密集。夺取此处既可威胁主峰,又能瓦解敌军整师防线,成为六十军的关键作战目标。 ![]() 早在1953年1月,60军已着手战前部署:181师542团秘密挖掘了一条129米长的前沿坑道,作为进攻支点;181师541团自5月1日起展开针对性训练。 181师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皮旅”,彼时早已名扬天下,让他们作为主攻部队,首长们心里会更加有底,把握也更大。60军重新出山的老军长张祖谅,可不敢再砸60军的招牌。 ![]() 但面对这一任务,180师师长李钟玄可不想放过这一“肥差”,但他并不是盲目抢任务,而是认真分析战场态势和我方的战略部署后,才做出的决定。 在军部作战会议上,李钟玄对军部的部署提出异议,认为原计划仅攻占1、2、3号阵地的纵深不足,建议扩大至4、5号阵地以增强防御韧性,并主动请战由180师539团执行任务。 这一提议引发争议,因541团已备战就绪,临时换将可能延误战机。 ![]() 老军长张祖谅等领导没有同意他的提议,但李钟玄软磨硬泡,不停向领导们陈述自己的战略部署以及各种利弊,并立下军令状。 最终,军部领导经过磋商,最终决定由180师统一指挥,整合541团与539团精锐组成联合突击队,开创跨建制协同作战模式。 李钟玄也终于把任务抢到手了。 ![]() 战斗过程战斗开始后,进攻面临严峻挑战:我方前沿距敌阵地约3公里,山势陡峭,部队行动易暴露。李钟玄与541团团长王子波、539团团长陈克难研判后,决定采用高难度潜伏战术——4个连400余人需在敌阵前50米区域隐蔽24小时。 潜伏部队需克服生理极限,解决饮食排泄问题,并建立伤员紧急处置机制。更危险的是,敌军白天常派小分队巡逻,稍有不慎即会暴露。 ![]() 26日夜,潜伏行动正式展开,却接连遭遇意外:侦察兵报告敌军疑似增兵,541团一名战士因未被选入突击队,竟自行潜入潜伏区; 539团九连一名战士中弹后坚持隐蔽,直至失血昏迷;警戒哨与敌机动哨突发遭遇。面对危机,指挥层冷静决策,认定敌军增兵迹象不实,要求各部继续潜伏。 经一夜险情处置,400余人最终成功隐蔽。 ![]() 27日白天,韩军未察觉异常。 当晚22时05分,志愿军集中160余门火炮对敌阵地实施急速射击,摧毁前沿障碍与工事。5分钟后,4个突击连同步发起冲锋,仅14分钟便全歼守敌470人,其中毙敌342人、俘敌134人。 战后,李钟玄迅速调整部署:令541团接管4、5号高地,539团撤出休整,540团继续进攻949.2高地西北山脊。防御阶段,两团顶住韩军七十余次反扑,重创敌三十六团与三十五团,迫使韩军将三十六团调至二线整补。 ![]() 此役创下志愿军战史多项纪录: 首次实现团级规模潜伏作战, 验证了跨建制协同效能, 形成了“以攻代守”的防御新模式。 战斗全程险象环生,却因指挥员果决处置与士兵高度纪律性,最终被载入《抗美援朝战争战例选编》,成为潜伏战术的经典范本。 战后军中流传:“方形山这一仗,是李师长'抢’来的胜仗。” 结语![]() 从“突围之殇”到“攻坚铁拳”,李钟玄用9个月完成败军重塑。 志愿军司令部誉其为“重建教科书”。 李钟玄出身豫西贫寒农家,却在战火中淬炼成我军一代名将。七十余载革命征程,八次负伤、两度濒死的经历,铸就了这位“铁骨将军”的传奇。 他用满身伤疤诠释军人信仰:头颅曾嵌三块弹片,右腿终生残疾,却笑称“这是最荣耀的军功章”。开国少将的金星背后,是半生征战未下火线的忠诚,更是“把败军带成铁军”的将帅之才。 其生平被军科院收录于《解放军将领指挥艺术研究》,成为解读我军指挥员成长模式的范本。 |
|
来自: 小飞侠cawdbof0 > 《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