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称“脓耳”。是指以耳膜穿孔,耳内反复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疾病。本病是耳科常见多发病,尤以小儿为多见。且多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病 因:本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多因哭泣吃奶,呕吐,洗澡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酸性分泌物沿耳咽管进入中耳道以致中耳发炎所致。慢性则多由急性脓耳演变而来。正气虚弱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胜邪毒,邪毒留恋,兼以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停聚,泛溢耳窍,清阳难升,浊阴不降,耳脓多而稀薄。若先天不足或久病及肾而致肾元亏损,邪毒留恋所致。 症 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表现为耳内搏动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破,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或有全身症状。 1.氯冰散 【组成】氯霉素粉20克(剥去糖衣),冰片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用喷粉器装入此散适量,喷人患耳一薄层,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功能】通窍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单纯性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谭散书方。屡用效佳。 2.龙麝吹耳散 【组成】枯矾6克,煅龙骨6克,炒黄丹5克,川黄连5克,胭脂3克,麝香1.5克,冰片3克,海螵蛸6克,辛夷6克,竹蛀粉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3%双氧水洗净患耳,次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然后用鹅毛管吹药人耳,一日吹3次。 【功能】消炎解毒、收湿通窍。 【主治】脓耳(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祖传秘方。治疗85例,连用药5~10日后,痊意78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2%,本方经多年临床再验证。效果确实。 3.冰麝散(一) 【组成】冰片2.5克,麝香0.5克,樟丹10克,龙骨15克,黄连10克,牡蛎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将思耳之脓液清拭干净,把有少量药粉的喷雾器之喷头对准外耳道口,轻喷2~3下,使雾状药粉通过鼓膜穿孔,均匀地附在中耳腔内,下次上药时,也须将患耳之脓液及残药渣拭净后,再如法继续吹药。 【功能】消炎收敛、通窍生肌。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孙铁方。治疗324例364耳,(其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76只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188只耳),痊愈(全身症状消失,脓液停止者)234耳(其中慢性98耳);有效(全身症状消失,耳脓明显减少,听力明显好转者)106耳(其中慢性74耳);无效24耳。总有效率为93.4%。 4.胆矾散(一) 【组成】猪苦胆数个,等量或两倍量的明矾。 【制法】散剂。取猪苦胆数个,倒人消毒杯内,用文火焙干,轧成粉,过100~120目筛,加等量或两倍明矾粉拌匀,贮瓶备用,勿世气。 【用法】外用。先洗净外耳道分部物,将胆矾散均匀喷入鼓膜穿孔处,每日1次,量匆过多,以免妨碍中耳引流。 【功能】清热解毒、燥程祛腐。 【主治】慢性单纯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张振英方。治疗149例,经3次喷药干耳者,达75.2%,全部病例,干耳半达96%。治疗次数,少者1次,多者15次,平均3.21次。 5.双粉散 【组成】轻粉0.5克,红粉0.1克,冰片0.2克,滑石0.2克,人工合成麝香0.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将外耳道用淡盐水洗净,取药粉少许,以纸卷轻轻吹或倾入即可,一日2次。 【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肿。 【主治】慢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王宏琳方。治疗81例,除3例干性中耳炎和2例病程10年以上者无效,其余76例均获治愈,有效率为93.8%。 6.黄连散 【组成】黄连粉10克,青黛5克,白矾3克,冰片2克。 【制法】散剂。将上药混匀,共研极细,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将患耳内清洗干净,拭干,再取此散少许吹入患耳内。一日吹2次。3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1或2个疗程即可治愈。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经验方。屡用效佳。 7.五连散 【组威】黄连10克,五倍子10克,冰片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匆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清沽患耳。再取此散少许吹至患耳内。每日吹2~3次。 【功能】清热解毒、敛耳止痛。 【主治】小儿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3~5天即可获愈。 8.吹耳散(一) 【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15克(焙烧存性),枯矾15克,硼砂3克,青黛9克,川黄连3克,轻粉3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轻粉、冰片处,余药共研极细末,再入轻粉、冰片同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将患耳内脓液用药棉球拭净,或用双氧水洗净患耳。再取此散少许(约0.1克)均匀吹入患耳腔内。每日吹4~6次,重症每2小时吹1次。吹药前,均清洁患耳。10天为1疗程。1疗程未愈,停药1天,再维续第2疗程。至痊愈为度。 【功能】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重快熨擦疗法》,祖传程方。以《光明中医》1988年报道为例,经治疗350例,其中急性131例中,痊愈119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慢性219例中,痊愈166例,显效3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14%,其中痊愈率为81.4%。本方治验甚多,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良效。若复发再用本方疗之,同样有效。忌食刺激性,发性食物。 9.冰麝散(二) 【组成】冰片9克,麝香0.5克,樟丹12克,枯矾9克,龙骨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先取双氧水洗净患耳脓汁,拭干后,每用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用药1次。 【功能】祛脓消炎、通络开窍。 【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李文亮《千家妙方》,齐强方,共观察治疗急、慢性化陈性中耳炎干余例,疗效甚佳。 10.麝香枯矾散 【组成】麝香3克,枯矾15克,海螵蛸15克,硼砂3克,冰片2克。 【制法】散剂。先将麝香研极细,过120目筛,备用。再取枯矾(白矾升华而来)、硼砂、冰片、乌贼骨(草纸包裹煨黄或在火中烤黄)共研细末,过120目菇。最后将两次药粉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彻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清沽外耳道,用消毒干稳球擦洗脓液,然后用纸卷一小简,取药粉少许(约0.1克)吹入耳中。每日吹3次。7天为1疗程。 【功能】消炎收敛、防腐生肌。 【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许爱军方。治疗14例,临床疗效较好,无副作用。 11.耳炎敬(一) 【组成】黄连30克,大黄50克(焙干),白矾100克,生石膏100克,龙骨100克(后3味均火煅后,研末),冰片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匆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签磁3%双氧水洗去患耳脓液及绚皮,再以75%酒精棉球拭净患处,每用少许,吹入患耳,每日3~5次,直至痊愈。 【功能】清热收湿、消肿止痛。 【主治】小儿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曾冲方。治疗27例,痊愈2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平均治愈时间为6天。 12.黄枯猪胆散 【组成】黄连30克,儿茶30克,没药30克,枯矾30克,青黛20克,冰片5克,鲜猪胆1个。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装入新鲜猪胆中(保留胆汁),用丝线扎口。挂于膏处,待阴干后取下研为细粉,过120目筛,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以药构蘸3%双氧水洗去耳道内脓液及痴皮后,用75%酒精拭冲患耳。脓液多者,用少许药粉吹耳,以耳中薄薄地粘上一层药粉为度,每日吹3次;脓液少者,用药粉少许调茶油适量,呈糊状滴耳,每日滴3次。直至治愈为度。 【功能】消炎活血、收敛生肌。 【主治】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曾冲方。治疗58例70只耳,痊愈(流脓停止,耳痛消失,听力恢复)46只耳:好转(流脓减少,耳痛减轻,听力基本恢复)16只耳;无效8只耳。总有效率为88.57%。 13.倍枯散 【组成】五倍子、枯矾各等分,冰片少许。 【制法】散剂,将五倍子烘干,研细,人枯矾、冰片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3%双氧水滴人耳内,清洗脓液,以消毒构球拭干,即用竹管(约直径5毫米》取此散少许,轻轻吹入患耳中,每日吹2~3次。 【功能】消炎、收敛、排脓、止痛。 【主治】小儿脓耳。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梁浓方。治疗49例,除1例改用他祛治疗外,48例均在3天内治愈。 14.青黛油膏 【组成】青黛20克,川黄连20克,川黄柏20克,枯矾15克,冰片2克,芝麻油150毫升。 【制法】药膏。先将上药共研极细末,再将芝麻油煎沸后,离火,待冷却至温热时,加入药末,搅拌均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清洁患耳脓液后,随取稻音滴入患耳内,每次2~3满,每日3次。3天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主治】小儿中耳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15.倍矾油膏 【组成】五倍子9克,枯矾3克,苦参18克(慢性减半),冰片1.5克。 【制法】药膏。先将五倍子烘干存性,苦参烘干共研极细末,再入枯矾、冰片用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临用时,取此散1~3克以麻油调和成稀糊状,即可使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用药棉将患耳内脓液,或残存药油残渣拭擦干净后,用竹棍棒蘸药膏滴人患耳内,每次每患耳各滴3~5滴,每日滴3~5次。 【功能】清热解毒、清肿排脓。 【主治】凡耳内疼痛,流脓水者(化脓性中耳炎),无论病程 久暂,均可使用。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经验方。屡用屡验。一般用药3~5天后即可见效或痉意。本方通过临床反复验证,随访观察,疗效尚属满意。本方再加入青黛、煅人中白各6克。效果尤佳。 16.耳炎散(二) 【组成】猪胆膏30克,枯矾30克,黄连粉0.6克,樟脑0.3克。 【制法】散剂。先将后三味研为细末,入猪胆青拌匀,烘干,再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耳内脓液用药棉拭净,再用双氧水或盐水洗净拭干,取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次,轻者隔日1次。用量不宜过多。 【功能】收敛、杀菌、消炎。 【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等病症。 【附记】引自叶显纯《常用中成药》,上海中药制药二厂方。屡用效佳。 17.芪薏口服液 【组成】生黄芪50克,生薏苡仁50克,龙胆20克,夏枯草20克,白术30克,泽泻30克,柴胡15克,生甘草10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3次。7日为1疗程。 【功能】健脾利湿、清肝化痰、消肿止痛。 【主治】中耳炎。 【附记】引自《集验百病良方》。治疗100例,均获痊愈。 18.三粉散 【组成】川黄连粉10克,呋喃西林粉5克,冰片粉2克。 【制法】散剂。将上药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将患耳清洗干净,拭干,再将药粉少许吹进耳内,每日吹2次,3天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中耳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治疗85例,一般用药1~3个疗程,即获治愈。 19.麝连膏 【组成】海螵蛸1克,麝香0.3克,冰片0.3克,川黄连1.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极细求,置于有盖的干净小瓶内,加入注射用水5毫升,搅匀成稀糊状,浸泡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在耳垂后四处轻轻挤压排出脓液,然后取稀音滴入5滴,患侧耳道向上,静卧10分钟再活动。每日3次。 【功能】清热收敛、通窍止痛。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如脓液中央有血液者,加红花0.5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治疗23例,其中急性化较性中耳炎13例,患者年龄1~46岁,均获治愈,疗程3~5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0例,患者年龄7~53岁,痊愈9例,好转1例,疗程7~10天。 20.砜冰油膏 【组成】冰片1.2克,枯矾1.8克,苦参6克,黄柏6克,芝麻油45毫升。 【制法】药膏。先用铁勺将芝麻油煎沸,撒入已研成细末的苦参、黄柏搅匀,沸后离火,待油凉后,再加入已研为细粉的冰片、枯矾,调和成稀糊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的分泌物,洗净后,挑稀膏滴入患耳内。每日1~2次,每次2~3滴,7日为1疗程。 【功能】消炎收敛、排脓止病。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类,外耳道疮庐破溃后并发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2个疗程即愈。 21.提脓丹 【组成】水银10克,火硝10克,白矶10克,海浮石8克,朱砂4克,麝香1克,冰片5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5味药共研极细末,放人铁锅内,碗背上面放人少许米,碗口与锅间的缝用泥沙调水封严,用文火烧炼约2小时,后用武火烧炼1小时许,以米焦黑为度。然后将碗取出,把锅内的药粉刮出,再将麝香、冰片研细,加入药粉中同研极细,和匀,即成提脓丹,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签除尽耳内脓水,再用棉签蘸丹少许,布撒耳内。每日换药1次。 【功能】拔毒提脓、生肌敛口。 【主治】耳内流脓(急、慢性化胀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杨贵荣方。屡用效佳,一般用药3~5次即可获愈。又本方外用治疗疮疡脓水难尽,久不收口者,效果亦佳。 22.吹耳散(二) 【组成】干胭脂、海螵蛸、龙骨、枯矾、冰片、弥陀僧(煅)、胆矾、青黛、硼砂、黄连各等分,赤石脂(减半)、麝香少许。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匆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纸条拭干脓水后,取此散少许,吹入患耳中。每日1次。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敛疮。 【主治】两耳流脓(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明代责廷贤《万病回春》。屡用神效。 23.五味耳炎散 【组成】龙骨30克,五倍子30克,乳香15克,枯矾30克,血余炭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药棉清洁患耳,再每次用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2次。 【功能】收敛活血。 【主治】脓耳(流通耳)。 【附记】引自陕西省卫生厅《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房世财方。屡用效佳。 24.红棉散 【组成】胭脂3克(用色,取汁),枯矾6克,麝香0.15克,冰片3克,炉甘石225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胭脂外,分研极细末,和匀,配研,将胭脂用温开水(约60毫升)化开,与上药拌匀晾干研细,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花棒擦去脓水,取药粉少许,涂于耳内。 【功能】消肿止痛。 【主治】耳内肿痛,流脓、流水或作痒。 【附记】引自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屡用神效。 25.加减红棉散 【组成】枯矾22.5克,炉甘石22.5克(煅),麝香0.6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药各研极细末,过80~100目筛。另取红花、苏木各15克,分别以适量清水,加热煎煮至透,将残渣取出压榨,煎汁与榨出液合并,适当浓缩,先用红花汁浸拌枯矾,炉甘石细粉,干燥后,再用苏木汁浸拌,晾干或低温干燥研细末。再取麝香细粉,置乳钵内,依次与冰片、制炉甘石、枯矾细粉陆续配研,和匀过筛。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撅净脓水,吹入耳内。 【功能】消肿、止痛、止痒。 【主治】耳内生疮、红肿痛痒、流脓流水。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屡用效佳。 26.耳底散(一) 【组咸】槐芪3克,蜈蚣1条,上铜绿1克,炉甘石3克,珍珠粉0.1克,上梅片0.1克,枯矾0.5克。 【制法】做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清洁患耳,再每用少许,吹入耳内。每日2次。 【功能】提脓拔毒、消肿止痛。 【主治】聤耳(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张奇文《幼幼条辨》。张奇文方。屡用效佳。或再光要子细粉98克,呋哺西林粉2克。混匀备用。亦名“耳底散”。用法、主治同上。效果亦佳。 27.蝎倍散 【组成】五倍子50克(炒),全蝎15克(烧存性),白矾5克,麝香少许。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清沽耳腔,每用少许,吹入耳中。日吹2次。 【功能】解毒、收湿、排脓。 【主治】脓水不止(脓耳)。 【附记】引自明代朱橚《普济方》。屡用屡验,效佳。 28.胆矾散(二) 【组成】熊胆0.1克,白矾20克(有性),生甘草20克(煅存性)。 【制法】散剂。先取白矾、生甘草分别煅存性,研为极细末,过菇后与熊胆共研极细来,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清毒棉签随双氧水,洗尽耳内脓痴,取胆矾散0.3克吹入患耳内疡灶处,可立即止痛,然后用消毒棉球塞患耳。 【功能】消肿止痛、收湿敛疮。 【主治】耳内痈,脓水淋漓,疼痛难忍,经久不愈,全身症状不显著者。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尹大学方。百验百效,且疗效迅速,一般用药2~4次即获痊愈。 29.胆耳炎散 【组成】鸡胆汁300毫升,枯矾9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樟脑0.6克。 【制法】散剂。将鸡胆汁浓缩成稠膏状,置于瓷盘中,90℃干燥后,研成细粉,另将其余药材分另研成细粉,过100目筛,与鸡胆膏粉混合均匀,即得,贮瓶密封备用。 【用法】外用。先将耳内脓液用棉花卷净,用浓茶液清洗,再用棉花卷干,然后吹入或卷入适量药粉,不宜太多。否则药粉凝结影响疗效,每日或隔日1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能】消炎解毒。 【主治】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及耳部湿疹。 【附记】引自营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30.耳炎散(三) 【组成】猪苦胆粉3~6克,枯矾10克。 【制法】散剂。取新鲜猪苦胆汁置水浴上浓缩至稠膏,烘干。加枯矾共研极细粉,过100目筛即得,和匀,贮瓶备用。本品为黄褐色粉未,有屋味。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清洗患耳后,将细粉少许吹入耳内。两天1次。 【功能】消炎解毒。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山西药品制剂手册》。屡用效佳。 31.松香膏 【组咸】猪油3克,松香1.5克。 【制法】药膏,先将松香研为极细末,后与猪油混合捣之如泥,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将此膏涂于患耳翳风穴,用纱布覆盖,固定,于24~48小时取下,如未痊愈,照上法贴第二次。 【功能】解毒消炎。 【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临床屡用,意。对耳周湿疹也有较好疗效。 32.耳底散(二) 【组成】猪胆汁500毫升,冰片10克,枯矾250克。 【制法】散剂。先将猪胆汁浓缩为稠膏状,干燥后研细,再与冰片、枯矾共研极细末,和匀过120目筛,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淡盐水或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将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每日1~2次。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部湿疹。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33.吹耳红棉散 【组威】麝香1.5克,枯矾20克,龙衣炭10克(蛇蜕),陈皮炭20克,冰片1克,胭脂炭30克(一作脱脂棉炭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药棉林擦净耳内脓水,再将药粉少许,撒人患耳内。每日2~3次。 【功能】燥湿排脓、消肿止痛。 【主治】耳内肿痛,流水流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34.脓耳散 【组成】川黄连30克,五倍子30克,明砜30克,苍耳子30克,冰片5克,硼砂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本做15克,用白酒适量调匀稀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同时取本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日吹3次。10日为1疗程。上药前均要清洗患耳。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除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脓耳)。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经验方。多年使用,治验甚多,效果甚佳。单用本散吹耳,效果亦佳, 35.吴茱萸膏 【组成】吴茱萸30克,川牛膝15克,苍耳子15克,冰片3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以食醋调和成软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上药也可用时调制而成。用时取药膏15克,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因定。每日换药1次,每次贴敷12~24小时,10次为1疗程。 【功能】消炎通窍、导热下行。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足底疗法治百病》,经验方。屡用效佳。若配合用吹耳散(自拟方);川黄连30克,硼砂15克,枯矾15克,冰片3克,苍耳子9克。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令泄气。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耳中,日吹3次。用治化脓性中耳炎。效果尤佳。单用本散吹耳,效果亦好。 36.耳疳散 【组成】五倍子6克,黄连6克,东丹6克,枯矾6克,龙骨6克,海螵蛸6克,麝香0.6克,冰片0.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用时先清洁患耳,再用棉花卷条随药塞人耳窍内,每日换药2~3次。 【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耳道红肿,脓溢不止,经久编绵,反复发作。可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程氏集验妙方歌诀》。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用药3~5日即可见效。 37.聤耳散 【组成】鹿角霜15克,海螵蛸15克,煅龙骨15克,抱鸡蛋光21克(炮枯),枯矾15克,上梅片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签将耳内脓液擦净,后将药末(少许)撒布耳内(吹耳也)。一日1次。 【功能】收湿敛疮、托里排脓、解毒消肿。 【主治】聘耳出脓(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卧棠《程氏集验妙方歌决》,张梦依方。屡用效佳。 38.龙脑膏 【组成】龙脑3.6克(研细),椒目15克(研末),杏仁7.5克(去皮)。 【制法】泥丸。上药共捣烂和匀,和丸如枣核大,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取丸棉裹塞耳中。一日2次。 【功能】消炎化痰、散寒止痛。 【主治】劈耳(化帐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屡用神效。 39.去脓散 【组成】黄连20克,轻粉6克,冰片3克,枯矾12克。 【制法】散剂。先将黄连、枯矾共研细末,再入轻粉、冰片共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以棉球布撒耳内,如不耐干燥者,可用麻油调和塞人或满入耳内。每日上药1次。 【功能】消炎退肿、收湿敏疮。 【主治】化胀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岗疗法》。张金泉方。治愈150例,均获得满章疗效。同时应注意:用药前须先以消毒棉签,轻轻拭干脓液,否则药物会被脓液阻隔和稀释而有损药效;拭脓或换药时应嘱患者侧卧,或倾向一侧肩部,并牵引耳壳,成人的耳壳可向后上方牵引:小儿的耳光可向下方牵引,待脓液拭净后再用药。 40.吹耳散(三) 【组成】枯矾15克,煅龙骨15克,冰片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将患耳用3%双氧水洗拭干净,再用药棉球拭干,然后取此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吹3次。 【功能】收敛固湿、消炎止痛。 【主治】化胀性中耳炎。 【加减】若患者伴有膏热,可配合清热解毒药汤剂口服,效果更好。 【附记】引自程骨菜《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李金龙方。治疗23例,疗效满意,一般用药7~15天即获痊愈或显效。 41.龙砜散 【组成】龙骨、枯矾、干胭脂(由东济宁产者)、海螵蛸各等分,麝香少许。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以相签擦干耳内脓液,再取此散少许,轻吹耳内,一日吹3次。 【功能】收敛止痛。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耳中脓水不止者)。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屡用神效。 42.龙骨散 【组成】煅龙骨、五倍子(炒)、乳香、枯矾、血余炭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清洁患耳,每用少许,吹入耳中。一日吹2~3次。 【功能】收敛活血、排脓止痛。 【主治】耳出臭脓。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掘堂公选良方》,屡用神效。 43.麝香散 【组成】①桑螵蛸1个(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麝香0.15克(另研)。②密陀僧3克,轻粉1.5克,麝香0.15克。 【制法】散剂。上列二方、各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以棉卷拭干耳内脓液。任选一方,每用少许,掺入耳内。每日2次。 【功能】①收敛止痛。②拔毒止痛。 【主治】醇耳,底耳,耳内胀出。 【附记】引自宋代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屡用神效。 44.药捻散 【组咸】红升丹60克,冰片3克,麝香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脱脂药棉搓成长约2~3cm直径0.1cm药捻,消毒后以75%酒精浸渍药捻,在药粉中蘸匀,待用。先清除外耳道脓性分部物,再以3%双氧水擦拭干净后,取药捻置于外耳道底部(注意药捻应与鼓膜保持约2毫米之距膏,以免刺激鼓膜,产生不适)即可。每日换药1次,分泌物少时可隔日换药1次。一般换药2~5次即脓止耳干。 【功能】清热解毒、散瘀利湿、通窍收敛。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岗疗法》。谷玉医家传秘方。治疗30例32耳,除1例疗效不明(治疗1次中止),2例骨疡型短期有复发外,其余27例29耳,用药2~5次而获痊愈。 45.解毒口服液 【组成】鱼腥草30克,千里光30克,野菊花15克,虎耳草15克,土茯善15克,虎杖15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旅缩成口取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3次,7日为1疗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脓耳。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46.三黄散(一) 【组成】黄连、黄柏、黄芩、苦参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3%双氧水洗净耳内脓液,拭干,再取此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吹3次。 【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47.三黄散(二) 【组成】黄连15克,黄柏15克,大黄15克,硼砂3克,冰片1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洗净耳脓,拭干,再取此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吹3次。 【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48.青黛散 【组成】青黛10克,黄连10克,冰片5克,银朱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洗净耳脓,拭干,再取此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吹3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化陈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屡验,效佳。 49.二石耳炎散 【组成】炉甘石6克,滑石6克,朱砂6克,冰片6克,血竭3克,大黄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洗净患耳,拭干,再取此散适量,用香油调成稀糊状,每取少许,滴患耳,每日3次。 【功能】清热收敏、活血消肿。 【主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50.石连散 【组成】炉甘石60克,滑石50克,黄连15克,硼砂15克,朱砂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洗净耳脓,拭干,再取本散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吹2次。 【功能】清热防腐、收湿敛疮。 【主治】慢性脓耳。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51.枯砜散 【组成】①枯矾15克,煅龙骨12克,冰片3克。②枯矾、雄黄、冰片各等分。③枯矾9克,五倍子5克(焙黑),全蝎1只④枯矾5克,白芷5克,冰片2克,麝香0.5克。⑤枯矾3克,青黛3克,石榴花2克,冰片1.5克,麝香0.5克。 【制法】散剂。上列5方。各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外用,先洗净患耳。再选一方,每用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吹2次。 【功能】①收敛消炎。②解毒收敛。③收敛止痛。④祛风消炎、止痛敛疮。⑤清热解毒、止痛敛疮。 【主治】慢性化胀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者用5)。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效果均佳。 52.耳炎白冰膏 【组咸】人中白0.6克,冰片0.4克,木鳖子仁0.15克。 【制法】药膏。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人乳汁调和成稀糊膏状,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清洗患耳,再用玻璃棒随药滴耳。每日3次,母次滴3~5滴,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53.耳炎灵 【组成】大黄20克,黄芩2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苦参20克,冰片6克,香油500毫升,液体石蜡1000毫开。 【制法】药膏。先将前5味药(研为粗末)放入香油锅内,浸泡24小时后,然后加热至油沸,炸至药枯成黑黄色时,滤净药渣,炼油至滴水成珠时,离火,待温再加入石蜡、冰片面搅匀过滤即可。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用棉签拭冲耳内脓液,然后用玻璃棒蓝药滴人患耳内1~2滴,每日1~2次。 【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病。 【主治】脓耳(化胶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获福养方。治疗377例,痊愈246例(耳内红、肿、痛、流脓消失,鼓膜穿孔愈合,3个月以上无复发者):好转112例(耳内红肿、流脓消失,但鼓膜穿孔尚未愈合者);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4.96%。 54.使君子散 【组成】使君子、明矾、冰片适量(比例为4:3:1)。 【制法】散剂,先取使君子数枚,撬1小孔,分别塞人黄豆大的明矾1块,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烧灼,待明矾全部熔化为液,加冰片少许共研极细末,过细筛,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洗净患耳的脓液及分泌物,用棉签拭干,再将药粉(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1次。轻者用药1次,重者2~3次即愈。炎症较重者可配牛黄解毒片(中成药)等药内服。以巩固疗效。 【功能】收敛、消炎、止痛。 【主治】中耳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李治方。治疗132例,全部治愈。其中用药1~2次痊愈者78例:3~4次痊愈者35例;5~6次疼愈者19例。 55.香附散 【组咸】香附15克,干胭脂5克,密陀僧5克,轻粉少许。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吹入患耳内,每日2次。须先洁耳,再上药。 【功能】解毒、除湿、排脓。 【主治】耳内脓水不干者(脓耳)。 【附记】引自明代朱橚《普济方).屡用皆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