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早年经历工作经历1968年至1979年,邱贵兴在陕西省延川县医院外科工作,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1979年至1982年,邱贵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学专业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他撰写的研究生论文还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论文。[1][7]1982年至1983年,邱贵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住院医师。[1]1983年,他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1]1986年,邱贵兴远赴加拿大,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世界脊柱侧凸学会前主席Armstrong教授,重点学习脊柱畸形的矫治和脊柱外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1987年,他回中国后开始独立承担大量的外科临床工作,特别是应用Harrington、Luque等新技术治疗了大量脊柱侧凸患者。[7] 1988年,邱贵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1]1993年,邱贵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教授。[1]1995年 邱贵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1]2003年,邱贵兴出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2007年,邱贵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8]2008年至2013年,邱贵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其中,2012年,邱贵兴院士工作站落户宁大附属医院。[10]2013年3月,他编著的书籍《骨科诊疗常规》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4] 2015年,邱贵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骨骼畸形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1]2017年7月,邱贵兴在2017国际胸外科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与嘉宾们探讨学科带头人核心能力构建与培养的话题。[11]2018年7月,邱贵兴在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第26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上发言。[12]2019年11 月,他担任2019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会综 合学术年会暨国际康复设备展览会的顾问委员。[13]2021年,他编著的论文《脊柱椎间融合可降解植骨材料增材制造及临床试验流程专家共识》刊登于《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1年7期上。[14]2022年12月29日,邱贵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临床医学部委员。[15]2023年3月30日,邱贵兴到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授课并参观指导。[16]2024年5月17日,邱贵兴参加在南京召开的“2024 耀动神州-药学科研能力建设基金”项目启动会。[17]2025年4月,邱贵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2025年院士专家学术研讨会。[18] 邱贵兴出席2025年院士专家学术研讨会图 研究方向邱贵兴研究方向涵盖中国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究、慢性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畸形的早期干预及规范化诊疗、骨关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骨生物材料的研发与临床转化、脊柱畸形的分型与分子遗传学研究等。[3] 擅长领域邱贵兴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2],擅长脊柱、关节常见病及疑难病与骨质疏松症的诊治。[9]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学术论著邱贵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12项(发明3项),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主编《骨科手术学》等专著39部,发表论文、评述700余篇。积极倡导开展骨科诊疗规范化工作,制订了《骨科技术操作规范》及多项指南。[2][a][9][5] 研究成果人才培养邱贵兴认为不管什么学科都需要学科带头人,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他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最重要的应该具备四点:一是能力素质,二是人格素质,三是创新素质,四是管理素质。[11]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一丝不苟,他常说,医生的形象很重要,小事上抓得紧,大事上才不会马虎。[5] 人物贡献邱贵兴作为骨科界的领军人物,邱贵兴在促进中国骨科规范化进程的同时,还在积极扩大中国骨科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与各个国际组织就“一个中国”的立场问题经过多次艰苦谈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功加盟“国际骨关节十年”行动,还加入了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亚太骨科学会等国际组织。[7]邱贵兴还创办中国骨科年会COA,制订多部诊疗指南规范等,引领中国骨科国际化规范化。热心公益,领导白求恩基金会,筹资十余亿,为边穷地区百姓健康扶贫。[19] 社会任职个人生活邱贵兴小时候体质差,家庭条件也不好,当时生了病主要靠自己挺着,与此同时看到隔壁的医生不仅受到村民们的爱戴,还能获得良好的家庭条件,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从小就有了一个梦想,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医生,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7] 邱贵兴和妻子林守清是大学同班同学,2008年是邱贵兴和林守清结婚40周年,邱贵兴带妻子到中国照相馆拍了一组照片,照片上的两位老人衣着鲜亮,满面笑容。说起妻子,邱贵兴感慨万千,他表示这些年自己每走的一步,每取得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妻子的支持和帮助。[5][23] 邱贵兴(右一)和妻子合影 获得荣誉人物作品出版书籍注:仅部分收录[d] 论文作品人物评价邱贵兴是中国著名的骨科学家,长期从事骨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贡献卓著。——(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评)[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