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事务所max》是所长日常的随笔,最开始基本讲的全是自己投资方面的思考和心得,当时看的书也基本都是投资、商业相关的书,看多了看久了,真的会发现其实他们讲的道理都殊途同归,道理很简单,做到却很难。 你以为你做的是投资,其实想真的做好,其实全都是做人。因此,所长后面的随笔其实更多是生活相关的了,对生活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因为发现真的能成为投资大师的人几乎一定是一个在人性方面克服相当多弱点的强人,这根本不是有点技巧、懂点技术就可以做到的。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所长偏爱医药行业,其实巴菲特和芒格也非常看好这个行业,巴芒在多次的致股东信中都有提及这个行业,这里随便讲几个巴芒的看法: 1997年和1999年的时候芒格都表示,医药行业给消费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大体意思是一样的),甚至可以说超过了美国任何其他行业,是一门了不起的生意,阻止了许多的死亡和家庭悲剧,最重要的是,美国非常明智地建立了一个机制,即让医药公司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医药行业的高利润其实对所有人都是有益的。 2001年的时候芒格表示,医药行业的未来其实比高科技更容易预测,在制药行业,有一些公司做得非常好,可在高科技领域,很多公司却永远消失了。 1999年和2002年的时候巴菲特说,显而易见,从长远来看,医药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是非常有前途的,它当然也有一些风险,比如监管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风险并不是医药行业所独有的,其他行业也都有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把它的总资本和它在一段时间内赚到的钱都算进去,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说得都很类似,巴芒的信你仔细看翻来覆去讲的都是那些,有人甚至用AI模拟巴菲特的思考方式去撰写未来十年的伯克希尔股东信,所长看了一眼,还真的就是那么回事,因为最底层的那些道理一直都是不变了。 话说回来,即便如此看好医药,巴芒也几乎不投资,只是通过指数参与,对此巴菲特也讲过好几次,大体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些公司中哪一家会在三四年后推出重磅产品,我们也不去评估它,如果我真的要投资医药行业,我会选择一批行业领先企业构建一个组合,我们觉得在这个行业里,指数化投资可能更合适。” 你看,知道是机会,知道有大机会,但也知道自己没那个能力,所以不碰或者用指数化的方式碰(选一批龙头构建组合其实就是自己建了个指数),巴芒一直都这样坚守自己的本分。 资本市场的诱惑非常多,说机会,到处都是机会,一会是新能源、一会是AI、一会是人型机器人、一会是无人机,热点不断、概念不停,绝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机会来了我一定要去抓,极少有人会思考这个机会是不是我该抓的,是不是我能抓住的,是不是属于我的?毕竟这是人类的普遍bug,又贪心又自恋。 看到机会去参与、要去抓是容易的,看到机会,也真的知道那是个机会却能拒绝,其实反而是不容易做到的,正如此前《价值事务所max》随笔“把自己胀死”讲的,想要一个人不那么贪,懂得知止,懂得说不,懂得暂停,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这需要极高的修为才行。 所以,投资做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是人的修行,是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更多克服人类天然劣根性、尽可能变成一个“完人”、非凡夫俗子所能成的过程。 |
|
来自: web3佬总图书馆 > 《区块链技术、虚拟数字化、万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