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诞生已经十多年了,前些年基本上是很保守的。 繁琐、复杂的注册程序;每天只能发一条文章(后来改成可以任意发,但只有一条可以通知关注用户);发表后不能修改(后来改成只能修改正文中的20个字,近期增加可以修改标题和图片)。 它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产品,但有些改变好像赶不上时代潮流了。近期它的变化幅度比较大,而且动作比较集中,不知道是不是承受了什么外部压力。 主要改变: 1、内容划线可以评论,也可以加照片了,跟文章下面的评论是一样的;文章下面评论里可以加照片其实也是比较近期的事情。 2、个人微信可以直接发公众号文章了,这是对于早前已经注册公众号的用户来说;对于没有注册过公众号的用户,也可以在微信中点进“公众号”,拉到底部,一键注册公众号,直接发文。 ![]() 说起这个,那真是非常巨大的进步。 以前注册公众号相当复杂,我记得是要手持身份证拍照上传,要验证邮箱,还要确定你注册的是服务号还是内容号,两者之间只能转换一次。不仅如此,申请完,还得好几个工作日才能审核通过,一个互联网企业搞得跟个政府部门似的。 这个过程劝退了很多个人写作者。现在这些都不存在了,你只要想写、想连续发照片,并且想用公众号的途径公开,就可以很方便地做到。 不过这个功能还在灰度中,没有全员开放,但我想测试过后不仅就会放开吧,就像最开始视频号也是类似的脚步,先是少量用户得到开通资格,到后来就成了人人微信皆有的功能。 另外,从个人微信发布公众号文章,其功能比较简单,只能发文章、图片,如果想要投票等功能,还是需要公众号助手或者电脑后台操作。 3、就我个人感觉,流量池似乎更勤勉地工作了,我有几篇文章都得到了流量池的雨露,比如写洗牙的、贴梗海棠的、绿牡丹的、占卜算卦的等,都有未关注用户点赞,一般来说这就是流量池君恩普照的迹象。但我自己的文章不争气,只有后两篇热度略高。 公众号充分尊重创作者,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进流量池,引来不必要的阅读和关注,也可以在发表关闭推荐功能。 4、公众号扩大了搜索权重。每篇文章底部留言区多了一个“都在搜”的热词跳转入口,这大概是让大家优化搜索的明确信号。 ![]() 不过我这样的佛系业余随手记作者,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这个,也不可能去按照大家爱看爱搜的内容安排自己写什么。 比如占卜算卦那篇出来后,来了很多新朋友,我如果根据流量池爱好,以及“都在搜”的热词提示,趁势继续宣扬封建迷信,告诉大家什么样的卜卦方法最准确,那接下来的阅读量就不会如此惨淡啦。 5、公众号转发到朋友圈时,会直接标注公众号的名字。这个功能也蛮有趣的,也就是说一个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公众号,转到朋友圈后,更容易被点开。标题党、震惊党、刚刚党们可能会受到一波冲击吧。 写公众号也好,发朋友圈也好,做视频号也好,其实都算是“输出型爱好”。 说到这,想起之前在豆瓣看到的一篇热帖,作者提到这个'输出型爱好’概念——它和躺着刷剧那种爱好完全不同,强调动手动脑、主动分享。 “相比以吸收信息为主的输入型爱好,比如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等,输出型爱好更强调把自己的技能、感受、想法等转化成具体的作品。拥有一个输出型爱好,就好像在这世上又多了一个'留痕’的途径,从此不再惧怕生活的虚无。” 其他输出型爱好,也包括做手工、画画等等。 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去做一个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吧。哪怕它只是一个丑东西。 如果说写这么多年公众号,让我有所感悟的话,那就是,如果你想写,那就去做吧,不要想了,去做吧。而且现在条件这么好了。 尤其是,没有比写和画更简单的事了,如果要写,要画,你不用跟谁说,马上从第一个句子开始,从第一笔色彩开始。你所有想的问题,担心的困难,行动起来后未必遇到;而做时遇到的问题,也未必是此前所能料想。所有的问题,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 当然也可以不是公众号,可以是视频号、小红书等等,不要只是看别人做,要自己做。 再次向大家推荐保罗·格雷厄姆的文章《人应该做什么》,当然他说的是“创造优秀的新事物”,但也许慢慢地就从不优秀变优秀了呢,谁能说得准?但如果不去做,那就抹杀了可能性。 也许还是会有朋友要问,普通人如何迈出创作第一步?好问题。 · Step1:关掉所有“自媒体赚钱攻略”,打开手机备忘录; · Step2:用300字描述今天看到的一件趣事(哪怕是同事的离谱穿搭); · Step3:复制到公众号后台(或其他创作平台),加一张随手拍的照片,点击发布。 ——你看,写作根本不需要纠结文笔,真实的故事自带流量。请相信:所有优秀的事物,都是从笨拙的尝试中生长出来的。 最后,再给懒人创作者的3个小贴士: 用手机便签直接写初稿,复制到公众号排版(省时);刚开始时可以固定每周发1篇短文,不强求日更,不要追求一步到位,追求可持续;在个人朋友圈同步转发,给自己个冷启动。 注:题图照片为美女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