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义会成为生活连接器吗?

 王智远同学 2025-05-02 发布于北京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前两天Qwen3上线后,部分朋友问我:

Qwen3 Chat和通义APP到底有啥不一样?网页端有通义,Qwen3也有网页版,到底该用哪个好?

这个问题问AI也能分析出一些答案,但还是想谈一些个人感受。

先来思考一个基础问题,通义和Qwen3的网页版到底有啥不一样。其实,这事儿还得从「用户在哪、想干啥」去说。

为什么呢?

你用App时,可能在地铁上排队,或者午休时间,这些相对时间碎片化,也没空一直盯着屏幕。所以,APP设计,是操作简单、入口少,界面看着不累眼睛。

像语音输入、查个资料,几秒钟就能搞定,不用走复杂的流程,因此,它更偏向轻量化。

还有,他的App里有各种各样的智能体,智能体像一个中枢,我们用APP聊天,可能一下子想不出特别好的问题,或者问得不太清楚,这样得到的答案也可能让人迷糊。

而超级智能体弥补了这部分,把问题给到它,它能帮我快速搞定,不用复杂操作。所以,这部分对我来说,更像是针对轻量问题的升级版,再往上上一个台阶。

而网页端呢,又不一样了。

PPT制作、实时记录、阅读助手、格式转换,通义网页端,效率工具箱很多;Qwen3上没有,可以说,通义网页端更像一个“轻办公助手”。

而Qwen3网页端,相对没有这么多花哨的东西。

定位明显更「技术向一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开发者、研究人员或高级用户使用的“AI实验台”。比如:支持代码模式、多轮对话调试、API接口调用等等。

这种场景下,一个人用它的需求不是“快速得到答案”,而是“精确控制输出结果”。答案与结果字面意思看似相似,但针对的人不一样。

换句话说,Qwen3网页端的核心逻辑是:把大模型能力尽可能开放出来,让用户可以自由地去探索、测试、定制。

所以你看,同样是网页端,通义网页端更像“拿来即用”的办公神器,Qwen3网页端则更像“按需自定义”的开发平台。

这样说够清晰吧?

一个句话总结即:一个是办公效率,一个是模型探索,App也好,两个网页端也罢,都在服务不同的用户场景。

还有朋友问:通义APP和夸克功能有重叠的地方,那通义是不是在对标ChatGPT的核心产品?

我觉得,没这么简单。

通义像阿里在AI领域的一个“入口级产品”,不是单纯为了跟ChatGPT硬刚。重点不是比谁模型更大、参数更多,而是把AI能力嵌入到大家日常的生活和使用场景里,让AI变得真实、有用、接地气。

而ChatGPT更像一个面向全球用户的开放型通用工具,它解决“AI能做什么”的问题,而通义要解决的是“AI怎么被普通人天天用起来”的问题。

再来说说通义和夸克的关系。

夸克用户群体以00后为主,喜欢“超级搜索框+拍照搜题+直接给答案”的体验。通义走的路线不太一样,我认为,它正在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差异化路径。

这个差异在哪呢?可以从它的组织架构来看。

以前通义是挂在阿里云下面,主要是用来测试各种AI能力,像是个内部实验室产品。后来夸克发展得很快,在C端迅速占领了市场,也让更多人开始接触AI。

这时,通义就被单独拆出来,开始加大投入,目标是要做更大的用户增量。所以,现在看到的通义,是在探索一个不同的生态路径。

我的理解是:

未来通义可能会走类似当年支付宝推出“小宝”那样的路子:也就是把AI和阿里的生活服务、电商等场景打通,不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聊天机器人或者知识问答工具。

换句话说,它不是要去对标豆包、Kimi这些产品,而是要成为一个连接用户生活和AI服务的平台。

说白了,夸克更像“西端先锋”,先帮用户建立起对AI的信任和习惯;而通义更像“铺路者”,随着MPC(多模态、个性化、场景化)能力的发展,它会慢慢向生活化的场景延伸,比如点外卖、买东西、安排出行等等。

所以,通义是阿里在AI时代重新整合用户触点、布局智能生活的一枚关键棋子,只不过,上来做生活场景很难,所以,一部分能力补位了夸克。

那从补位角度看,几家差异在哪?

我自己用了下来的感觉是,通义更懂人话,带烟火味,或者说它的模型调得更好。

前两天扔给它一个文档,里面一堆技术概念,我直接问问题,它能像真人一样回答我,而且还能帮我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

而ChatGPT的回答就偏“学术范儿”一点,会先看数据靠不靠谱,有没有最新的变化。特别是,如果你来回多轮对话,有时,它会被前面的信息搞混了,答着答着就开始绕弯子了。

至于Qwen,它是那种“需要你带一带”的选手。

尤其是Qwen3出来之后,它在思考时加了个“预算”设置,有点意思。你可以理解成:你给它多少“脑力”,它就能出多少活。

要是拿不准,直接拉满预算,它也能给你整出很灵活的回答,但前提是你得愿意花时间去调。

从技术角度来说,阿里云在训练Qwen3时,明显往中文这块下了狠功夫。

它看了很多中文论文、技术文档,所以,面对中文术语、专业问题的时候,它反应更快、也更贴地气。再加上它的上下文处理做得好,不会像有些模型那样聊着聊着就跑题了。

反观GPT-4这类模型,它还是以英文为主战场,训练数据也都是英文世界里的大部头内容。所以,在处理西方学术体系下的问题时,它还是挺稳的。

现在还没人专门做过测评来比Qwen3和GPT谁更强,但从使用体验来看:中文场景,Qwen3更接地气,英文场景,GPT系列依然占优,尤其在跨学科、逻辑构建能力。

对于夸克,我觉得它是“快准狠”的搜索高手。

比如:我想查瑞幸去年赚了多少钱,夸克不会光靠脑子里的知识库,它会先联网找最新财报,结合一些财经分析,再给你一个综合答案。不是单纯复制粘贴,而是有点“总结+解读”的味道。

所以你看,通义更懂人,Qwen要拼技术和灵活度,ChatGPT更符合西方语言、多模态逻辑;夸克则专注信息检索。

还有朋友问:AI助手这么多,阿里会不会让通义变成整个生态的入口?

就像当年支付宝整合了淘宝、菜鸟那些服务一样,通义有没有可能成为阿里的新连接器?比如:通过AI推荐商品、规划行程、甚至帮忙客服?

我觉得这问题挺有意思。虽然现在也说不准,但可以聊聊看法。

首先,Qwen作为底层模型,已经能处理多模态和跨场景融合,语言处理、代码生成、逻辑推理这些都没问题。

但通义真想当连接器,还得进一步强化跨平台的数据融合能力。比如:你用自然语言去调用淘宝的商品推荐系统,或者让高德的行程规划、菜鸟的物流信息、钉钉的会议安排都能联动起来。

这就要模型有实时数据调用接口(API)和记住用户历史偏好的能力。显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假设通义真成了连接器,那它的核心是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什么是精准匹配?你说“帮我规划周末北京的行程”,同义得整合高德地图的景点推荐、饿了么的餐饮推荐、飞猪的交通预订等功能。

这要求模型理解你的意图,还得调用外部系统的实时数据(像天气、交通状况、库存信息)。所以,这事儿可能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支持,或者说类似于MCP的大统一框架。

再说说生态布局的问题。关键在于阿里有没有整合通义的动机和资源。支付宝当年整合了淘宝、菜鸟那些服务,解决了支付场景下的碎片问题,是个交易闭环的核心工具。

而通义是AI助手,目前是信息处理、决策辅助工具。

两者定位不一样,但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用户与阿里交互的入口。想象一下,通过语音调用淘宝、高德的功能也不是不可能。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问题是生态的碎片化需求。

阿里旗下的淘宝、菜鸟、高德、钉钉各司其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小天地。如果用户觉得不想在多个APP之间来回切换,想要一个智能中枢来统一管理,那阿里肯定愿意干这事。

但如果用户没有这种强烈的需求,或者手机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还没那么快,阿里也只能慢慢来,分散布局。

不过,从现实来看,阿里已经在通过通义App和通义实验室探索AI与生态的结合;站在未来审视现在,阿里真转向“AI驱动的生态整合”,同样有可能成为:

  • 用户需求的“翻译器”

  • 服务的“调度员”

  • 商业决策的“大脑”

要想做到这一切,还要满足几个条件。技术层面,突破跨平台数据调用、实时响应;生态层面,内部系统开放接口,形成数据共享;商业层面,平衡用户隐私、数据安全与商业价值之间的矛盾。

所以,我的结论是:

通义可能作为阿里生态的“智能中枢”,而不是直接替代支付宝的支付功能。价值在于提升用户体验连贯性,而不是重新定义生态边界。

未来能不能成为真正的“连接器”,就看阿里在技术、战略和用户信任上的持续投入了。

还有一种战略补位的情况是:阿里通义也有可能成为特定行业的AI应用(如医疗、教育、制造业)的解决方案专家。

这怎么理解呢?

你可以这么想,现在市面上很多AI产品都是通用型,但通用AI助手在面对细分场景时,就显得力不从心。

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我们去三甲医院看病,拍完CT后,能有一个诊断助手、影像识别助手来帮助医生分析?这就是垂直整合到医疗行业的例子。

再说到制造业,会不会有设备性能维护助手、质量检测助手、流程优化助手?这些AI工具是否能嵌入生产系统中,实时分析传感器数据,提前预警并处理故障?

所以,我认为成为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专家,就是让通义从“啥都懂点”变成一个专注于某个行业、解决具体问题的专家。

就像一个人以前是“万金油”,啥都能聊两句,但现在要考个证、拿个牌照,真正进入某个行业,成为智能体专家。

阿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

当然有。阿里的2B生态非常强大,客户遍布互联网圈、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

第二,在技术层面,阿里模型也很能打,开源市场占有率高达60%,并且支持私有化部署、微调等功能;阿里的布局涵盖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金融、电商等领域,应用场景也很多。

最后,关键看企业是不是愿意为专业AI买单,以及如何将它融入现有的传统工具中了。

所以,我认为通义要走“行业专家路线”,不去跟文心一言、腾讯元宝比谁更会写诗,而要深入到医疗、教育、制造这些实际场景里,做一个能解决具体问题、产生商业价值的专业AI。

这条路可能会慢一点,一旦做成,护城河会比聊天机器人深得多。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